【摘 要】高校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最后一個環節,沒有創新教育就不會有創新人才,沒有創新人才在世界范圍內就沒有競爭優勢。因此,高校教學必須進行改革,走創新教育之路。
【關鍵詞】高校教學 " "改革 " "創新教育
1 創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1 創新能加快高校教育改革步伐
創新改變世界,促進科技進步,教育的功能不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于新世紀的人才培養,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為主要策略。然而,現實情況是,國內大學教育仍未走出中小學教育模式,老師上課以“灌輸”方式為主,內容多是舊有的結論和書本知識,并且仍以分數高低衡量學生優劣,學生提出問題少、動手機會少、實踐訓練不足。許多大學生經歷了十幾年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習慣了被動地接受知識,很難在短時間內養成積極發現問題、質疑現有結論以及大膽表達個人觀點的習慣,這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幾乎未被重視和挖掘。因此,開發學生的創新潛力,將對我國科技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1.2 創新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逐年增長,教師行業對師資的需求已從單純的數量增加過渡到素質提高上。高校的目標之一是逐步完善教學輔助設施,如實驗室建設和實踐基地建設,以平衡大學中過多的理論課程教育和彌補實踐操作內容的不足。更多的教師有機會做到教學和研究并重,學生有機會做到“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停留于空想。
當今,電子產業的發展促成世界范圍的信息化,古今中外的任何信息都能在短短數秒呈現出來;一些國外成功的教學模式能夠很快被國內借鑒和學習,同時,我國的理論教育模式也被一些國外大學認可和借鑒。部分學者熱衷于追求國外的教學模式,認為國內的教學方式保守而陳舊,雖然這種迫切改變現狀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忽視我國教育現狀去照搬國外教學模式只會造成多數教師的無所適從。在日益趨同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國內外教育人員所面臨的教育難題是一樣的。因此,唯有不斷創新才能讓現有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2 構建高效課堂是創新教育的突破口
2.1高效課堂應實現講授和實踐操作有機地融合
每一個經過高考的學生都明白,充分利用課堂的講授和課下的練習,可以迅速地掌握和積累大量的知識,并使大腦的活躍程度得到很好的鍛煉。在專業課學習中,首先要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然后輔以實踐操作和拓展性討論,必能獲得良好效果。但是這種高效課堂的構建并不是以考試為最終目的,而是為了應用和實踐,如果只是在短時間對學生輸入許多內容,令學生死記硬背,經過考試,忘記了十之八九,這并非真正的高效課堂。高校課堂應該具有長久的效應,即建立在學科基礎上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課堂。反之,倘若舍本逐末,單純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傳授內容,并早早安排實踐,學生沒有扎實的理論作為指導,不能知常達變,則會產生思維的混亂,對系統化地構建知識體系不利。要做到知常達變,首先要有一個標準程式可以參考,在此基礎上,才能開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顯然大學生已具備堅實的基礎知識,欠缺的僅僅是專業基礎,而專業基礎往往是可以具體化和形象化的。因此,要開展創新教育,傳統教學模式在大學課堂上就成為一種不得不打破的桎梏。
2.2高效課堂要講究藝術
要吸引學生專心聽講,就要調動他們的情緒,老師要有講課的激情,適時地使用討論、幽默、提問等手段活躍課堂氣氛。如同音樂樂章引起一個人心靈的共鳴一樣,藝術化的課堂一樣能夠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對所學內容印象深刻。此外,恰當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如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可以迅速激起學生興趣,加深印象。
適當嘗試在校研究生的課堂參與。課堂并不局限于老師一個人的演講與示范。一個老師滔滔不絕地連續說話2小時難免陷入疲勞狀態,倦怠情緒極易傳染給學生,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而2~3人共同表演的課堂可以彌補這個缺陷,這就是研究生輔助教學的辦法。總之,教學法不是某些方法的機械運用或者重復表演,它是具有創造性的一種教學智慧,教無定法,乃為至法。最好的老師都不是一個個固化的模型,而是具有高尚品德且善于開啟學生智慧的心靈工程師。
3 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實現高校教育的創新
3.1課堂教學的設計對學生要有誘惑力
許多青少年學生對各種游戲都有濃厚的興趣,并且對游戲中學到的東西記憶深刻,尤其是電子游戲,更容易讓學生沉迷其中。游戲的開發者,正是思考和抓住了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在設計游戲時設置一個又一個的興奮點,讓游戲者獲得連續的成就感來繼續參與。如果教師備課時能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因素,將教學內容設置得生動有趣,并能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環節上讓學生獲得較多的成就感,必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可因人而異,依內容而變,不拘泥于范例。創新教育可以借鑒游戲設計的理念。
3.2創新教育需要創新思維的支撐
大學是思想的自由之地,具有培育創新思維的最佳時機和最適環境。創新思維強調求異思維和逆向思維,要求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相結合,從已有的事物出發,創造新事物、新方法、新觀念。那么啟動創新思維的教育則可稱之為創新教育,它具備的特征有:師生平等,以生為本,開放交流,探索求新,動手實踐,學、思、做、練相結合,各種活動、人員和方式相互交融等,這類創新教育理念將成為未來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相比于傳統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應該更注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例如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學思結合,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施以教導,讓學生得到自我的進化和升華。研究型教學當中,老師的職能在于對學生自學過程的監督和管理,并適時地引導其進行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別敦榮.大學教學方法創新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3).
[2]張德江.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改革,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