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生成語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語言現象描述轉向解釋,對漢語存現句的研究也不例外。本文將從漢語存現句的定義和分類入手,在生成語法框架下,對漢語存現句中C段結構生成機制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生成語法 " "漢語存現句 " " "C段結構 " " "生成機制
一、漢語存現句簡介和分類
存現句在學界受到廣泛關注,研究歷史久遠,最早開始于陳庭珍的《漢語中處所詞作主語的存在句》。對其的研究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定義和分類。語義上漢語存現句是指表示某處存在、出現或消失某人或某物的句子。其中表示存在某物的句子被稱作存在句,表示出現或消失某物的句子叫作隱現句。形式上主要由處所詞+存現動詞( 及物動詞或不及物動詞)+名詞詞組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通常被稱為 A 段、B 段和 C 段。在眾多對存現句的分類中,雷濤、宋玉柱的分類最為人們所接受,本文在此將引用宋玉柱的分類:
在生成語法進入國內學者視野之前,對漢語存現句的研究除了上述的存現句的定義和分類外,主要重心就是句子主語和賓語的劃分,即主語、賓語的判斷標準。根據李京廉和王克非(2005)的總結,學者們研究得出三種標準來區分存現句的主語和賓語, 即語義標準、詞序標準 /位置標準以及平行變換關系標準。以“臺上坐著主席團”為例,第一種標準下,“主席團”是主語,“臺上”是狀語;而后兩種標準將“臺上”作為主語, “主席團”作為賓語。除此之外,還包括對三段成分的句法特征的研究等。顧陽(1997)指出漢語存現結構表現出某些共同的特征:如動詞具有非賓格的屬性,賓語一般為無定名詞組等。
這些研究的共同點在于都傾向于描述漢語存現句的一些特征,未對這些句法現象進行解釋。隨著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以及海外學者對英語there be句型和處所倒裝句生成機制研究的發展,國內學者也開始在生成語法框架下對漢語存現句進行研究,以期對這一特殊句式中出現的句法現象做出解釋而非以往的單純描述。顧陽(1997)指出,句法研究包括移項、論元結構、動詞的非賓格性、名詞組的格位指派、名詞組的無定性, 等等。在下文中,我們將從動詞的非賓格性、名詞組的格位指派、漢語存現句的生成三個方面對現有的生成語法視角下的存現句研究進行綜述。
二、漢語存現句主語、賓語的生成研究
縱觀漢語存現句研究史,對其論元結構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早期的研究討論過A段和C段名詞詞組的句法地位,A段是主語還是狀語,C段是賓語還是主語。隨著生成語法的發展,后來學者們才開始討論為什么A段方位名詞詞組出現在句首,C段名詞詞組出現在動詞后,開始了對存現句生成機制的研究。
李艷惠在論及這個問題時指出,存現句唯一的論元既可出現在表層主語的位置,也可出現在表層賓語的位置上,而當該名詞組移到動詞之后時,方位名詞組便可移入原主語留下的空位,省掉介詞,從而變成主語,于是就有了非賓格動詞句的深層邏輯賓語名詞組在動詞后充當賓語而方位名詞組在主語位置充當主語的情形。通過Cuervo對西班牙語中主語生成位置的研究推導,王奇在《英漢存現句的主語問題》中提出漢語存現句的方位主語原位生成于AppIP的標志語位置,而后位移到IP的標志語位置成為主語。
張達球(2002)則提出A段方位短語所在的基礎句法位置是在 Spec-AppIP 位置, 這一位置不是通過核心結構中心語 P 的補足語位置移位而來, 其外論元位置在事件上是由存在輕動詞 EXIST 允準, 而句法上由功能投射中心語 applicative引入的結果。即漢語存現結構的外論元要求外部引入。
正如上文所述,漢語存現句的研究離不開英語存現句的研究,它們息息相關,所以在主語和賓語生成機制上,部分學者也就兩種語言是否存在統一的生成機制做了研究。崔全全(2006)提出英漢存現結構的生成機制大體一致,表層結構出現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兩種語言的參數不同,如漢語中找不到there的對應詞, 英語中沒有漢語輕動詞“有”的對應形式等。
三、結論
因其句式特殊, 存現句受到了海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對其的研究視角包括傳統語法、生成語法、認知語法等。本文從三個方面綜述了生成語法視角下的漢語存現句研究,包括動詞的非賓格性、名詞組的格位指派、漢語存現句的生成機制。雖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漢語存現句三個部分各自特點和相互關系進行了有理有據的解釋,但這些解釋也存在著各自的不足,亟待后來人的補充和更正。同時,生成語法視角下的存現句的研究還存在可供我們挖掘研究的空間,如漢語存現句中的定指效應研究,存現句中3段之間相互制約關系的研究等。
【參考文獻】
[1]顧陽.關于存現結構的理論探討[ J].現代外語,1997(03).
[2]張達球.英漢存現結構句法語義關系詮釋[J].外語研究,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