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一個國家國盛久安的根基,近年來,英、德、美等歐美國家紛紛推出了“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本著“人才強國”的理念,也越發關注教師隊伍質量的提升,并積極推動對卓越教師的培養。2014年,教育部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決定全面啟動“卓越教師培養計劃”,這一決定旨在培養一大批兼具高素質和專業化教師。而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對卓越教師培養信念不堅定、教育工作效率低下等多重問題,使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受到重重阻礙。筆者就對在卓越教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為讀者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卓越教師培養 " "問題 " " 建議
研究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對深化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和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v觀發達國家的教育,都在朝著卓越教師培養的方向發展,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化和提升教師能力已經成為普遍的共識。因此,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必須緊跟這一潮流,培養出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世界形勢發展的創新型教師,整合和優化教師資源,突破困境,讓教師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多元化、復合型人才,適應我國現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推進教師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也為開放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現實意義
1.對未來教師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隨著全球化的競爭趨勢加劇,競爭市場對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日益膨脹,面對如此緊張且迫切的壓力,教育也被提升到了戰略地位。教師的質量對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增強國家實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未來對教師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不適應社會需求的教師容易被環境淘汰,卓越教師的培養對未來教師的事業發展有著積極且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教師教育地位,優化教師教育結構
教師的社會聲望是極高的,但是對社會的吸引力卻不足。教師要通過對教育的反思以提升對創新的緊迫意識,針對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加快推出更加詳細的改善方案,以促進對教師教育的多元化、包容性和競爭性,同時增加教師資源的流動性,鼓勵高校加強對培養方案的篩選以及重視激勵的作用,吸引優秀人才,推進教育事業的更進一步發展。
二、在卓越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信念不堅定,缺乏教學志趣
培養卓越教師,其標準不僅是要求教師掌握專業化的知識、高超的技能,而且也必須要擁有一顆熱愛教育事業的心。而在現實日常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前一種傾向,而長期忽視對教育信念的培養和重視,教師和學生對教學的士氣低落、熱情降低自然不是一種意外。一方面,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固然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另一方面,增強教育信念,能使“推力”向“拉力”轉變,讓較為被動的教學轉為更加主動的配合和爭取,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環境,增強教育過程中的尊嚴感和幸福感,也是很有必要的。
2.課程設置僵化,結構不合理
從教師教育課程內容上說,對知識的教學占據較大比重,實踐技能的培訓比例不足,導致學生從理論轉變為實際的能力較弱。從課程的教學目標上看,教師對課程的目標模糊,把課程當成即興式的演講,準備分散且不充分,不利于實現教學的最高愿景。從課程實驗的內容上看,課程實驗設計陳舊,忽視了對實驗內容的研究和跟進,缺乏與時俱進的精神,無法跟上現代教學的步伐。此外,在課程結構的設計上也不合理,強調知識性的考核而忽視課程的多樣性發展,授課方式單一,缺乏與學生的積極交流和溝通,導致教師所教非學生所學,形成教師與學生的錯位理解。
3.優秀教育師資稀缺,且分布不均衡
要教出更多的優秀學生,優秀的教師必不可少,但從目前來看,能達到優秀卓越教師資格的教師在師資隊伍中比例較少,高校教師素質也是參差不齊,或是缺乏對本專業的深刻理解,或是缺乏對教育信念的支持。從實踐中可以看出,教師對理論上的深化、對專業的社會實踐經驗以及對教育理論運用的精通,都對學生的學習教育有著很大的影響。然而同時兼具三項能力的教師極少,這對于提高學生培養的質量是不利的。
4.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創新
從培養模式上看,學校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打造最佳的培養模式存在困難。不能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清晰、有效的培養方式,而一直沿襲傳統的以知識理論傳播為基礎的培養模式,缺少靈活性和生動性,使培養模式缺乏個性和特色,相對單一和保守。同時,教學規模也是影響創新的障礙之一,大規模教學并不能引起“規模效應”,而是一再降低對學生的關注度,增加教師的管理幅度,不僅教師負擔過大,也帶來學生積極性的下降,影響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三、關于卓越教師培養的探索和建議
1.明確卓越教師新標準
在建立培養卓越教師的首要目標之后,其次是要弄清培養什么樣的教師,最后才是怎樣培養卓越教師。首先,卓越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例如責任心、事業心和敬業的態度。良好的品質是從“平凡”到“卓越”的基礎。其次,要具備高效的學習、研究的能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率是很快的,必須要與時俱進才能開拓進取。研究能力也和創新息息相關,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能創出新的天地。最后還要有完善的知識體系。知識的局限性同樣制約教學的水平,在挖掘學科知識深度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科知識的廣度和寬度。
2.課程設計多樣化,建立多元化課程體系
從以上明確卓越教師標準的論述可知,卓越教師的培養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專業人才。因此,課程的設置應該為培養卓越教師的目標服務,應明確每一門課程的性質,合理搭配不同性質的課程,同時將這些課程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多方面、全方位的網絡。除了各門專業課的設置,還必須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對教育有重要輔助和推進作用的課程,這樣有利于培養知識與智慧并重的卓越教師。
3.引進和開發優秀教師,深化人才培養模式
在“卓越教師培養”這個項目中,高校應該大力支持引進人才,吸收優秀的教師,這樣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的教育,同時又有利于教師之間的相互模仿和學習,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培養出良好的學習風氣。除了外聘之外,高校還應創造條件,加強對內部教師的培訓和開發,從根本上提升整體教師的素質。還可與國內外高校進行合作或聯合,共同探討和研究有益于卓越教師培養的方案,以開放的心態接受新事物。
培養卓越教師需要一個長期并且艱巨的過程,并非是高校能一力承擔的,高校還應該與相關基礎教育學校緊密聯系和合作,共同進行后續的跟蹤培養,讓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無縫接軌,建立完善的一體化教師教育體系。
4.重視實踐教學,打開實踐教育通路
強化教學實踐能力是培養卓越教師最關鍵的一環,也是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最終期望達到的效果。在這一環節,高校可以與用人單位全面合作,用人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向高校提出培養要求,高校也需要用人單位的全力配合,打造出不僅學術能力強、實踐經驗也相當豐富的高品質人才。在教學中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使理論和實踐實現有機地結合,避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脫節”帶來的尷尬。因此,在教育評價機制上,也需要進行兩方面的評價:理論教學評價和實踐教學評價。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避免教育實踐流于形式,與將二者相融合的培養理念相違背,加強其再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比重。
四、關于卓越教師培養相關問題的總結
綜上所述,在“科教興國”的戰略背景下,對卓越教師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立一支專業性強、職業素質高尚、極具創新能力的多元化師資隊伍,符合現在以及未來教育戰略的目標,也是未來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大方向。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仍面臨著許多困難,但只要堅定“卓越教師”這一信念,不斷地進行探索,加強對方式方法的改造力度和對創新的激勵,相信一定能逐漸滿足社會對精英教育和頂尖人才的訴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面啟動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J].福建教育:小學版(A版),2014.
[2]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J].基礎教育改革動態,2014.
[3]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J].中國農村教育,2014(10):4-5.
[4]馬毅飛.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4,27(8):29-33.
[5]藺紅春.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困境下“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的思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4):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