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場教學法是教員和學員同時深入現場,通過對現場察看、分析和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總結出可供借鑒的經驗,從而提高學員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運用現場教學法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專題課教學改革的有效嘗試 ,旨在激發學員深入思考,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教與學的互動與統一。
【關鍵詞】現場教學法 " "干部培訓 " " 特點 " " 運用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做好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一項最為基本的工作。任何干部教育培訓任務最終都要通過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實施。因此,干部教育培訓的教學方法運用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培訓的質量和效益。我校在堅持和完善講授式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以互動性、研究性、開放性為方向,加快推進培訓方式方法創新,在干部培訓中推行現場教學法。
一、現場教學的概念和要素
現場教學法就是教員和學員同時深入現場,通過對現場的觀察、分析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總結出可供借鑒的經驗,從事實材料中提煉出新觀點,從而提高學員運用理論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簡單地說,現場教學就是教師利用現場教,學員利用現場學,核心是利用現場教學資源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現場教學具有五個要素:一是現場,二是事實,三是實踐者,四是學員,五是教員。沒有這五個要素現場教學就無法開展。
二、現場教學法的特點和功能
(一)現場教學法的特點
1.形象直觀。現場教學是教師組織學員走出教室、走出校門,以現場作為教學的場所,現場成為課堂,學員接觸現場的人,觀看現場的物,考察現場的事,研究現場的理,起到“百聞不如一見”的效果,顯著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
2.真切可信。現場教學把學員帶回到實踐之中,讓事件或事實的當事者現身說法,介紹事件經過,介紹實際結果,介紹工作思路、經驗和體會,實踐者的親自講解比教師在課堂上傳播要真切得多,具體得多,可信得多。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3.親臨其境。現場教學克服了“灌輸式”教學的缺陷,把學員帶到現場,讓學員自己看、自己聽、自己問、自己想、自己得出結論,依靠學員自己的親身感受和體悟去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員是主體,這樣充分發揮了學員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4.教學相長。現場教學中,教員所起的是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著重把握教學的主旨和進程,使教學效果有基本的保證。在教師的組織下,學員實現了聽與看的結合、學與想的結合、教與研的結合、動與靜的結合。學員考察他人的實踐,既有深切感,又有超然感,能不帶框框、自由思考,有效培養、鍛煉和增強學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教學的生動性。
(二)現場教學法的教學功能
1.親臨實踐現場,直接認識事實。現場是對事實或事件的本質和規律的保留和展示。走進現場了解是人們考察認識事實和事件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式和手段。因此,現場教學相對于其他教學方式來說,對社會現實和客觀對象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真實和深刻的。
2.面對事實討論,深入掌握規律。現場教學中,學員在看、聽、問的基礎上開展討論,既有事實的對照,又有教員的指導;既有學員間的交流,又有當事者的答疑,更能激活思維、深化認識,比其他的教學方法更能透徹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3.啟發拓展思路,提高實際能力。現場教學研究的是現實問題,學習的是當前的經驗,對于處在領導崗位上的黨政干部具有直接的借鑒意義。同類問題可以進行類比,參照解決;異類問題能夠啟發思考,創新辦理。有效地提高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現場教學法的組織和實施
(一)準備階段
現場教學與一般的教學方法的課前準備不同,除了需要進行一些日常的課前準備外,還需要事先聯系好現場,并安排好行走路線,確定好交通工具,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做更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
1.制訂計劃。計劃是現場教學的起點,計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現場教學的成效,周密科學的計劃是現場教學成功的重要基礎。我們課題組成員群策群力,根據教學需求及學員特點,制定整個課的教學計劃。
2.選好現場。這是現場教學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開端。選擇一個適合教學的現場,是一堂現場教學課成功的關鍵。根據《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專題課教學的需要,我們深入各社區建設示范點進行實地考察,經過反復篩選,選擇具備以下條件的社區作為現場教學點:一是社區建設特點較明顯,便于學員依據特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二是社區功能發揮較為突出,有示范性作用;三是社區居民、社區管理部門對教學配合度較高,樂意配合,愿付出時間、精力、人力,否則就會影響教學效果。
3.周密籌劃。教學現場一般不是專門為教學服務的場所,往往受到現場空間、時間等其他條件的限制,因而教學時間的安排、教學地點的選擇、班級的確定,都需要經過科學論證、精心設計。而且,現場教學由很多細節構成,一點都馬虎不得,所有細節我們必須提前考慮到,比如,現場教學點講解員的選聘、交通工具的選擇、場地內的行走路線、現場的安全、現場的組織紀律、聲音效果等細節問題都考慮到。籌劃越周密,課程教學中我們才能越從容,效果就越好。
4.明確要求。現場教學實施前對學員進行動員,以便統一認識、端正態度、明確要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門政策性、操作性都很強的課程,各地的實際情況千差成別,沒有現成的模式可直接復制,這就需要學員掌握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精髓、標準和要求。所以,在動員中我們既講基本理論、先進地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模式,講解現場教學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及應注意的問題,又明確現場教學要解決什么問題、完成什么任務,列出思考題,以便學員提前進行思考和準備,并申明教學紀律。
(二) 組織實施
實施現場教學,教師講的內容少了,但是組織的工作量卻大多了,必須認真做好組織工作。
1.走進現場察看。認真察看現場是現場教學的首要環節。我們引導學員進入現場一定要用心看、細致看,要以虛心的態度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察看現場。到現場后,引導學員對現場點的社區進行觀察分析,了解值得借鑒與學習的經驗,知道還存在哪些問題與不足,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
2.聽取現場介紹。讓學員聽現場相關人員介紹現場社區建設情況。在選擇介紹者時,我們以 “三有”作為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有職,介紹者必須是教學基地上擔任職務的人員,只有直接實踐者才有切身感受,我們選擇親歷籌備的人員;二是有備,介紹者必須認真準備,只有認真準備的材料才能內容充實、條理清晰,適應學員需要;三是有心,只有有心支持干部教育事業的人,才能不厭其煩地耐心回答學員提問,與學員進行深入交流。
3.進行現場答問。讓現場的相關人員回答學員提問,進一步講解學員尚不清楚的事情或想了解的情況,讓學員客觀、真實、全面地掌握事實材料,真正掌握事實材料的核心和全貌。
4.開展現場討論。在現場教學中,學員是主體,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引導與激勵。因此,在組織討論時,我們教師特別注意調動學員熱情,激活學員思維,使其打開思路,暢所欲言,使討論既熱烈開放,又圍繞主題。
5.進行教師點評。教師點評是對現場討論、交流所取得認識的提煉和概括,是一個總結性的環節,直接決定學員對整個課的印象和收獲,影響現場教學的成效。為此,我們課題組教師高度重視并認真準備,堅持實事求是,注重從事實中歸納、提煉出有深度和有層次的理論觀點。
(三)總結階段
1.學員總結。學員自己對現場教學全過程進行回顧反思,整理思路,總結收獲,并形成書面材料。我們要求學員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總結:一是總結自己對該社區建設的真實看法,包括現狀、成因和結果;二是總結從中得到什么有用的經驗;三是總結自己的心理感受,主要是自己所受的深刻啟發;四是設想倘若自己也遇到類似情況將怎樣處理;五要把感性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得出規律性的結論,使之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
2.教師總結。教師對現場教學全過程進行全面總結,既要總結成功經驗,又要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失誤與不足。包括總結教學基地選擇的經驗,弄清到底怎樣的現場才有現實指導意義,才能適應干部學員的需要;總結指導現場工作實踐者介紹和交流的經驗,使實踐者更好地擔當教師的輔導職責;總結組織和激發學員討論的經驗,研究把討論引向深入的方法;總結本次現場教學的收獲和不足,經驗要繼承,缺點要克服。
四、進一步完善現場教學法的思考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現場教學法能夠結合實際,在干部培訓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推廣意義,但其實施過程需要不斷改進、完善與創新,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一)加強現場的組織管理
現場教學給學員提供的自由度較大,如果組織不當,現場教學就如同“ 放羊式教學”,如教學期間拍照、不按時集合、不按規定列隊,等等。因此,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現場教學,確保教學的嚴肅性和有效性,也是值得我們不斷總結、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做好教學的預案工作
現場教學受天氣、道路 、學員身體狀況等外界干擾的因素較多,這些因素大多數都是不可預測的。因而做好教學預案,有效應對教學過程中的突發事件,是現場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三)調動學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現場教學過程中,學員大多能積極主動參與,認真準備,積極思考;但也有部分學員只停留于介紹員的講解,不注意主動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所以,我們教師一定要做好引導工作,使學員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四)科學地安排教學時間
現場教學需要學員走出校園、深入社區,所以在課程整體設計上要注重教學時間的緊湊性,做到環環相扣,使整個教學過程既生動活潑,又嚴肅認真;既輕松愉快,又受益其中。
【參考文獻】
[1]浙江行政學院課題組.現場教學法研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8(9).
[2]肖小華.紅色培訓現場教學法[J] .方法 · 眼界,2012(8).
[3]周永.現場教學法在高校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實施與效果探討[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2).
[4]劉志迎,程瑤.案例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運用的理論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