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毋庸置疑,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新力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一、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模式中培養創造力
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獨立思考,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想說、敢說、愛說,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激發學生豐富的創造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活動。
二、在自由生活的空間里培養創造力
在許多教學過程中,我們看不出學生的自由展示,他們或按照老師設計的軌跡行進,或不能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例如有這樣一則案例:三年級的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小河寫片段,她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優美的詞句,生怕學生寫不具體,還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河水多么清澈, "為了寫出動感,要寫上活潑可愛的小鴨子等。后來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河水清澈見底,可以見到魚兒在水里嬉戲,水草在水底婀娜的腰姿……盛開著嬌艷欲滴的荷花,幾只小鴨子,繞著荷花游來游去,忘了回家的路……初見此文,該教師沾沾自喜,可越改越發現雷同現象很嚴重。更令人吃驚的是:明明河水很臟,沒有鴨子,沒有荷花,可他的學生能夠想象出來,而且理直氣壯地說不這樣寫老師不給高分還要重做……
我們教給學生什么了?編織美麗的謊言,說假話!我們能認識到河水臟,才能激起我們的環保意識。像這樣教學,學生都按照我們的模子走了,還談什么創造力?
三、在想象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如果沒有讓人信服的理由,對孩子越是禁止,越會誘使孩子產生好奇,引起探究的反射,這就是潘多拉效應。創造來源于想象,想象的源泉是好奇,在禁止孩子對某一事物好奇的同時,我們怎么能為孩子提供想象的材料和空間呢?學,貴在疑。充分的想象激發學生富有創造力的懷疑。
四、在大膽質疑中培養創造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精心設問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學生勇于質疑、主動探索,在質疑中創新。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敏捷、靈活、主動和創造性地去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現在的課堂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老師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也正是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但問題在于,好多課中,提問僅僅是一種形式,問題提出后,就把它擱在一邊,教師仍我行我素,按照預設好的教學思路將課進行到底;或者在組織學生解決問題時,任其天馬行空,這個回答也有道理,那個回答也很不錯,到頭來,什么問題都是“霧里看花”,還美其名曰“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首先,要鼓勵學生科學地問。要問得有價值;要對眾多的問題進行歸類;要能從一系列的問題中找出值得研究的問題。其次要科學地探究。發現問題,就得去解決,要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給學生探究的時間,探究的空間,指導探究的方法。再次,要科學地說。要鼓勵學生盡可能清楚、明了、有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探究成果,從而在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打破常規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居里夫人說過:“你所發現的東西與傳統的理論越遠,那就與獲得諾貝爾獎的距離越近?!彼裕诤芏嗟臅r候,不要害怕失敗,不要害怕在教學時學生的答案偏離你設定的軌道,更不必驚惶于他們的“與眾不同”,因為,天才免不了有障礙,障礙會創造天才。
陶行知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鄙囊饬x在于創造,創造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開發學生的智力資源。但是在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不斷打破常規、仔細觀察、大膽質問、深入想象、釋放自由空間,培養提升學生創造力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乃至將來的工作中都與創造、創新相伴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