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客觀存在的不甚樂觀的心理健康狀況,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加強。中職學校及體育與健康課教師,應當認真分析中職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強化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與健康課中,注重學生人格培育,促進其知識、技能、良好身心素質的健康、協調發展。
【關鍵詞】職業學校學生 " "心理健康 " " 體育與健康課
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增進學生健康,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形成運動的興趣和鍛煉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痹趯崿F我國職業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總目標的過程中,體育與健康課教學不僅擔負著傳授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增強學生體質的任務,而且還擔負著培養職業學校學生健康心理的重任。
一、職業學校學生特點分析
(一)職業學校學生是一個相對特殊群體
職業學校學生在初中時期,大部分成績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學生是個別教師“遺忘的角落”。又由于當前嚴峻的升學和就業形勢,導致多數人認為上中職學校沒有發展前途,大部分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缺乏積極學習的動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上得過且過、效率低下。但他們的思維敏捷,動手能力較強,對新事物、新觀念容易接受,且追求時尚,追求財富,熱衷于網絡、游戲、追星、享樂等。
(二)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特點分析
1.目標不明確、信心不足是這一群體普遍存在的問題
職業學校學生中的大部分同學,在初中時期成績都不是很理想,目標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初中畢業的提前競爭,他們考重點高中無望,心里有一種失落感。又由于社會不正確的輿論,認為上職業學校沒有出息。因此,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同學進入職業學校以后,在心理上無法擺脫自卑的陰影,自信心難以樹立起來。
2.自我意識不夠健全
職業學校學生自我意識較差,不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很容易尋找外界因素來為自己解脫,以便維持自我心理平衡。許多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客觀地對自己進行正確地評價。
3.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望
職業學校學生剛剛從初中畢業,心理都還不夠成熟,具有較強的虛榮心,表現的欲望較強。有的同學由于基礎不扎實,成績進步不明顯,學習勁頭又不足,心理的傾斜度較大,為了尋找平衡,他們經常會尋找機會表現自己,以此來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以免自己在這個集體中遭受冷落。
二、加強心理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
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職業學校師生和諧相處的基礎。體育與健康課教學活動中,要轉變觀念,從師道尊嚴的權威中解脫出來,俯下身子,聆聽學生們的心聲。在體育與健康課中,教師由指揮者轉變為參與者,從決定學生應該學什么、怎樣學的主宰者轉變為與學生共同學習的朋友、伙伴。
(二)創設成功體驗,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職業學校學生被壓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開啟的鎖,如何才能把鎖打開呢?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看作是啟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他要求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因勢利導,充分利用每個學生的特長,發揮各個學生的優勢進行教育,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能夠不斷得到一些成功的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游戲,培養團體意識和協作精神
在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中,體育游戲多數是以集體形式出現,人和人之間發生著頻繁的橫向聯系。在體育游戲中,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的成績,就會相互督促、相互幫助,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感情得到升華,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的發展。
(四)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發展個性品質
著名心理學家巴班斯基說:“教師是否善于上課時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大作用。有了這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得特別富有成效,可以發揮他們學習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斌w育與健康課教學中,教師要激勵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并充分爭取機會,展現自己的創造能力。例如,在每次課的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可讓學生輪流領做,真正讓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更自覺、更認真地上好每一節體育與健康課。同時,通過多次鍛煉,克服思想上的緊張心理,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消除學生閉鎖的心理和緊張的情緒,培養心理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積極參與各項體育活動的興趣,達到強身健體、增強體質的教學效果。
總之,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與健康課教學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體育與健康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個人的主動性和特長,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鄭厚成.體育與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呂新穎.運動生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 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商虹.體育心理學[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