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現代學校建設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構建和完善現代學校文化,可以從學習文化、關愛文化、環境文化、家庭文化幾個維度實踐。
【關鍵詞】現代學校 " "教育管理 " "學校文化
學校活動是整個社會活動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種文化活動,學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所不能比擬的。現代學校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將上一代的文化內容經過價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傳播給下一代。為了達成學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學校必須充分利用各種因素,形成自身獨特的價值觀、信念、手段、語言、環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質。
一、學習文化——構建科學制度
構建學習型學校,需要組織團隊學習,集體充電,發揮集體智慧,努力營造激勵人、發展人的學校管理文化。學習以不同方式做事的最好方法,就是將焦點放在做學習者有興趣的事,處理需要處理的問題,抓住想抓住的機會,解決該解決的問題,并從這些做的經驗中學習,從做中學;然后停下來反思,以求有所進步、自我發展,獲得洞察力,在未來有不同于過去的做法。
管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文化。現代管理要求尊重人的價值,發掘人的潛能。杜威曾指出:“民主主義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學校管理民主化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結果,是構建現代學校制度的管理文化的必然。學校實施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領導成員各負其責,有職有權,這樣就使學校管理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這種扁平式的指揮系統減少了人為的內耗,使日常管理決策“短、平、快”,提高了辦事的效率和效益。
二、關愛文化——優化人際關系
薩喬萬尼稱,真正適合了學校組織的領導理論,當然應將道德領導置于首位。對師生員工充滿人文關懷是學校管理文化的本真。人文關懷,一是關乎人,二是關乎文,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的文化。學校管理者應首先考慮到師生員工的利益,經常問自己,師生員工真正得到服務了嗎?他們還需要怎樣的關懷和幫助?學校的人文關懷還體現在滿足別人的需要,促進人的發展,提升每個人的生命價值。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以人為本”的關愛文化氛圍,摒棄傳統的管理架構,在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中重新審視定位學校管理者、教師、職工、家庭、社會與學生和學校教育的關系,構建關愛文化體系,通過學校組織文化建設與管理,使相關教育要素互動、互益、激發、滲透,直到融合,創造空間、氛圍和環境,讓師生得以持續發展。
三、環境文化——熏陶人格心智
環境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與環境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維多里諾稱:“良好的學校環境有助于學生的學習。”現代學校制度下的學校文化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胸懷、國際化的規則,沒有世界視野的學校文化則是狹隘的、無法發展的。因此,在對國際文化理解中,引進國外優秀文化的同時要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創生中外融合、互動、共生的學校文化,找準與現代教育的切入點。
對于學生而言,開設各類國際文化選修課是啟智健心的重要途徑。例如,國際社交禮儀課,旨在讓學生了解國際的高度文明,學習文明禮儀知識,有助于學生養成文明習慣,學會交往;異域風情課,幫助學生學習與區域發展相關的知識,認識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宗教漫談課,引導學生了解人類文明史的發展,宗教問題對政治格局的影響;世界博覽課,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各國的國情和發展歷程等,在這些課程中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家庭文化——創立合力機制
家庭是與人類生活相伴隨的一種古老而又新鮮的生活方式,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元素。在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中,需要對家庭教育資源進行哲學思考。家庭教育是實現人的多層次精神追求的行為,所以家庭教育隸屬學校文化的范疇,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中必然要創立的一種文化管理機制。
家庭教育的文化內涵之一是給予生命個體如何面對自己的智慧,有了這種奠基才能面對外在的一切。一個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是不能夠成長成為合格的人的。家庭教育與其他任何一種教育目的、方式、職能都不相同,任何一種教育都無法代替家庭教育。那種認為學校教育替代一切的觀念將導致家庭教育職能的盲視和喪失,甚至導致對一些孩子的教育環節被遺漏或異化,導致有的孩子出現心理或道德行為障礙。家庭教育要從自我的立場出發開始教育,使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領域具有現在的根本性質,即家庭教育也要給予學生主體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與家庭教育的綜合點是培養學生,但是如何加強家庭教育的力度,轉變一些家長非科學的教育觀念,也是現代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張九洲.學校文化的選擇與重構[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05.
[2]劉亞男.中小學現代學校制度的文化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7.
[3]付全新.學校文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湖北省葛洲壩中學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4]王振存.文化視閾下城鄉教育公平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1.
[5]李興洲.重構學校精神——學校功能偏離與現代學校制度建設[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