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滿足科技競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培養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大學畢業生,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綜合素質測評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發展狀況。因此,構建一套科學、合理、全面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本文通過探討《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細則》存在的不足以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淺談改進的設想,以期為完善評價體系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綜合素質測評 " "意義 " "問題 " "完善
提高教育質量,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我國高校在激烈競爭中得以生存發展的現實選擇,更是一項戰略任務。目前,絕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強、覆蓋面廣、導向明確的學生綜合素質量化評價體系;既是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加強學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實施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意義
(一)具有反饋指導功能
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通過量化的方式,以數字高低的排列呈現和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為學生事務的管理和開展針對性的輔導工作提供參考資料。教育者通過收集、分析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結果,因材施教,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同時,引導學生準確地認識自己,揚長避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具有客觀評價功能
實踐中,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結果作為評定各類獎學金、助學金,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先進個人和優秀畢業生等,遴選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學生黨員以及用人單位擇優錄用應屆畢業生的主要參考和依據。因此,綜合素質測評的結果對大學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三)具有激勵導向功能
綜合素質測評,顧名思義,就是對學生能力的發展、在校期間表現的綜合評價。測評不是面向過去,而是面向未來,如果單純地根據學習成績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勢必誤導學生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而忽視自身品格、能力、素質的培養。量化的結果能進一步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在肯定中明確成才方向,促使其進行自我調整、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
二、我校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及問題
量化的評價體系,一方面,通過數字描述直觀地體現學生在德、智、體、能的各項指標評價,提高了我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相比其他的評價模式,量化方式更加客觀、公平和全面,也更能反映評價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
我校依據《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細則》(以下簡稱《測評細則》)實行素質測評多年,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積累,評價體系已相對成熟。測評以班級為單位,每學期進行一次;總分100分,評價指標分為德育、智育、體育、能力四大模塊,其中德育20分,智育60分,體育和能力各10分。各班級將每位學生測評的量化結果進行排名、公示后,再報學工辦審核。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測評細則》中部分規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有待進一步論證。
(一)測評指標評分籠統
《測評細則》規定的部分內容不夠具體、全面。以德育素質測評為例,其中的等級分值僅根據個人操行和寢室等級來確定,而個人操行、寢室等級只簡單地分為A、B、C三檔,過于籠統。學生干部任職評分為三檔,每檔的任職加分因考核等級的不同略有差異,而如何對學生干部的任職情況進行考核,優秀與合格分別是什么標準,《測評細則》只字未提。因此,只有細致、具體的規定,才能保證在實際操作中有據可依,更具操作性。
(二)測評程序存在瑕疵
首先,《測評細則》并未規定各班級參與測評的人員、人數以及組成結構,班主任、輔導員作為實施者缺乏相應有效的監督。
其次,任何的規定都具有滯后性,在實踐中難免會出現問題、產生分歧,這就必須解決由誰來解釋這些問題。《測評細則》中最后規定“本細則由學生處負責解釋”,既然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涉及學習成績、文體活動、科研創新等諸多方面,那僅由一個職能部門負責解釋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第三,公示期間,如若學生對評分存在異議時,《測評細則》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爭議解決辦法和救濟途徑。
第四,《測評細則》尚未規定對測評過程中弄虛作假者的懲戒手段。實踐中,有的班級測評時程序不透明,導致許多學生想盡辦法收羅加分的“來由”,進而引發了許多“人情分”,嚴重破壞了測評的公開性和公平性。
(三)測評體制缺乏權威
《測評細則》規定“個人操行根據所在班級的具體班規進行考評”。實踐中,各班級的班規不盡相同,甚至部分班級班規的制定完全由班主任主導或者幾位學生干部主導,學生認可度不高;有的班級班規存在重復規定,甚至有的還規定學生干部任職加分可以累加,而有的班規卻過于嚴苛。班級與班級之間缺乏溝通,班級之間就同一事項的規定大相徑庭,其權威性受到質疑。
(四)測評結果利用不足
我校綜合素質測評的結果并沒有成為調節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風向標”。測評流于形式,出現了為了測評而測評的現象。學生綜合素質排名的高低僅成為評優評獎、推優入黨的依據,沒有深層次地去挖掘排名先后背后意味著什么,是何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
三、完善我校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思考
實施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旨在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表現,以期通過取長補短的方式幫助學生全面地發展。事實上,上述的問題可能會逐漸演變為綜合素質測評的“瓶頸”。因此,筆者認為,完善我校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小組
各班級應成立測評小組,人數控制在班級總人數的10%—15%之間,由學生干部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其中學生代表人數不得少于一半。測評小組主要負責審議、核準各加分、扣分項目,修正錯誤。班主任、輔導員從具體實施者變為監督者,不得隨意干涉綜合素質測評工作,以保證測評工作的公平性。
(二)完善評價指標優化分值分配
1.德育素質測評
建議將德育素質測評一分為三,由德育基本分(10分)、突出事跡分與干部任職分(10分)、德育扣分組成。德育基本分可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他評和班主任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自評占30%、他評占40%、評議占30%。突出事跡分可以囊括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無私奉獻、文明禮貌等受到的表彰加分;干部任職分參照原細則,但應規定具體的考核標準;德育扣分包括因違紀處分、舉止不文明、曠課、未歸晚歸等項目。
2.智育素質測評
我校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將要求學生選修一定數量的通識課、專業選修課和提升課,旨在補充學生的專業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及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也有利于校園教學資源的共享。然而,選修課畢竟不同于必修課,在量化上應有所區別。因此,筆者建議修改智育素質量值的計算辦法,并將所在分值從60分壓縮至50分,多出的10分其中5分用于鼓勵學生科技創新,如申請專利、發表學術論文、非學術性文章和廣播新聞稿件等,5分轉入體育素質測評。
3.體育素質測評
建議將體育素質測評改名為文體素質測評,由德育基本分、文體活動加分和扣分組成。德育基本分由體育成績分折合而成;文體活動加分由參加各級體育、文藝、攝影、演講、美術等活動競賽中獲獎組成;扣分則因未履行請假手續無故不參加晨練以及已報名參加活動無正當理由缺席進行。
4.能力素質測評
能力素質測評應起到兜底的作用,除了正常的外語、計算機技能量值、專業技能量值,可以對文體活動以外的所有競賽或活動,如技能大賽、職業規劃大賽等獲獎進行加分。
針對指標評分過于籠統、細則不夠細致的問題,希望有關部門通過師生代表座談等形式,制定出更加細化、更具操作性、權威性的實施辦法。
(三)建立爭議解決機制和救濟途徑
實現實體公正必須以程序正義為前提。在綜合素質測評過程中,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爭議解決機制、學生救濟途徑,并規定弄虛作假者的懲戒手段。另外,由于綜合素質測評覆蓋面廣,學校相關部門如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等應就各自所屬部分做出相應的解釋。
(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結果的利用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有反饋指導的功能,其測評結果應對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因此,如何提高素質測評結果的利用應是高校促進教學改革、培養全面人才重要的考量因素。
【參考文獻】
[1]汪旸,張瑋瑋,楊文君,等.大學生綜合量化評價體系探討[J].中醫教育,2011(3):1-4.
[2]高江.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量化研究[J].科教導刊,2013(4):226-227.
[3]謝長旺,趙彥,范麗遠.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3):174-175.
[4]陳健.淺談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J].中國林業教育,201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