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生工作中,成功心理訓練的實施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而其中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由目標到成功的過程。本文主要對成功心理訓練的實施基礎進行分析,并論述了成功心理訓練在學生工作中實施的方法。
【關鍵詞】成功心理訓練 " "學生工作 " "實施基礎 " " 方法
成功心理訓練是為了使學生能夠得到成功體驗,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在學生工作開展中,成功心理訓練的實施是在總結現代成功人士心理經驗的基礎上,對學生追求成功的意識進行啟迪,突破對學生成長造成制約的舊心態和習慣。在學生教育中,利用成功心理訓練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對學生的修養和素質進行強化,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也能夠排除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礙問題。
1 成功心理訓練的實施基礎
1.1樹立奮斗目標是成功的基礎
成功是指通過奮斗而實現奮斗目標的過程和結果。每位學生不論是成績好壞,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可以使學生產生滿足感。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實施成功心理訓練,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美好,可以使學生的奮斗情緒更加強烈。在這種情緒下,學生對實現奮斗目標會更有信心,同時,學生的心理素質也能夠得到提高。成功心理訓練的實施原理是成功心理學原理。依據這種原理所建立的成功心理訓練可以使學生得到成功體驗,也能夠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
1.2學生樹立正確奮斗目標的原則
學生樹立奮斗目標應在剛進大學的第一學期為最宜,因為在這一時期學生以前的奮斗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如今到達新的階段、新的層次,也應該樹立新的奮斗目標,以便激發學生的奮斗動力。根據研究顯示,高校的大部分學生在剛進入大學的時候,都會對自己的將來感到迷茫,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在這一時期對學生實施成功心理訓練可以使學生更快地適應新學習環境。另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奮斗目標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輔導員需要對學生的心理有很好地掌握,并采取適宜的措施對學生進行管理,并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不同階段的成功心理訓練,以便使每位學生能夠樹立最合適、最正確的奮斗目標。例如,部分學生擅長研究,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對其進行引導,幫助其樹立科研目標;而針對應用型的學生,教師的引導可以使學生的奮斗目標更加明確。由此可見,集中訓練可以更好地提高成功心理訓練的效果,也能夠使學生得到更真實的成功體驗。
2 成功心理訓練在學生工作中實施的方法
2.1利用經典案例進行訓練
在學生工作開展中,利用西方財富潛能開發大師拿破侖·希爾、安東尼·羅賓等人的經典訓練案例實施成功心里訓練,并從“溝通技巧”“成功心理素質”等方面進行具體訓練,可以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強化,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同時,在實施成功心理訓練過程中,利用視、聽、練結合的方式進行訓練,可以使成功心理訓練變得更有趣味,也能夠使學生所得到的成功體驗更加真實。
2.2重視階段性懇談會的作用
在學生工作中,成功心理訓練的實施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輔導員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設計,促使學生打破傳統觀念和思維所造成的束縛,以便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在成功心理訓練實施一段時間后,輔導員可以召開懇談會,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發言,將自己的見解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這對學生自我計劃的完善極為有利。另外,懇談會的召開應以學生“挑戰自我、接納自我”等內容為主,在會議中學生不僅能談論自己的計劃,也可以進行自我批評,必要時還可以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討論。采用這種方式實施成功心理訓練,可以使訓練過程變得更加輕松,更具有趣味性,也能夠提高成功心理訓練的效果。
2.3“一對一交談”
每位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不同,這就表示學生所樹立的奮斗目標以及心理訓練的成果會有一定的差異。在成功心理訓練中,“一對一交談”的實施主要是針對訓練成績不理想以及主動提出交談要求的學生。在“一對一交談”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交談應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交談的內容應以正確奮斗目標的樹立和奮斗目標的現實可行性等為主。教師通過“一對一交談”對學生奮斗目標的樹立進行引導,并從宏觀角度為學生分析樹立目標的利弊,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奮斗目標,促使學生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激發學生奮斗的動力,從而確保學生能夠為實現目標更加積極努力地奮斗。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學生工作開展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成功心理訓練,并將訓練融入具體工作中,是高校開展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成功心理訓練在學生工作中的順利實施不僅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有一定的強化作用,也能夠提高學生所樹立奮斗目標的現實可行性。通過實施成功心理訓練,各大高校針對學生道德修養、心理素質的教育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任春陽.成功心理訓練——高校學生工作的有效途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17(7):89-90.
[2]荀歡歡.成功心理訓練在學生工作中的應用[J].太原大學學報,2006,7(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