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統(tǒng)治時間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是三個幕府中,統(tǒng)治時間最長久,統(tǒng)治制度最完善,統(tǒng)治秩序最穩(wěn)定的,是幕府政治的極盛時代,封建割據與封建混戰(zhàn)不再重演,既未發(fā)生過諸侯反抗中央和武士叛亂的政變,也未發(fā)生過地方之間的爭斗等。“直到它的末期,還在日本維持了武裝和平,實施中央集權統(tǒng)治。”這不得不歸功于主從關系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本文旨化探討德川時代主從關系的新特點及歷史影響。
【關鍵詞】德川幕府 " "主從關系 " " 權力基礎 " " " 約束力
一、德川幕府的權力基礎——主從關系
慶長八年(1603 年),德川家康受封為征夷大將軍,同時還就任右大臣以及淳和院、獎學院兩院的別當,成為公認的源氏長者,標志著德川幕府武家統(tǒng)治的確立。與鐮倉幕府一樣,德川幕府的權力基礎也是德川氏的家臣,與德川氏存在“御恩”與“奉公”基礎上私人間的主從關系。德川氏之所以取得成功,德川幕府之所以能保持250多年的武裝和平,關鍵就在德川氏擁有一大批與德川氏有主從關系的家臣團——“三河時代的譜代家臣團的強固組織”。德川幕府的權力基礎,正是這些與德川氏有主從關系的譜代家臣團。德川時代的260余個大名,按照他們與德川家關系的親疏,通常分為以下三類:
50萬石以上 20萬石以上 10萬石以上 5萬石以上 5萬石以下 合 計
親藩 2 4 8 1 8 23
譜代 0 2 16 33 94 145
外樣 5 9 8 12 64 98
合計 7 15 32 46 166 266
親藩大名23個,其中,“御三家”是德川家康之子義直、賴宣和賴房,門第特殊、地位最高,準許姓德川,在將軍無嗣時可以出繼嗣。“御家門”是其他將軍家的分家和御三家的分家,以姓德川的“御三卿”為首,他們是源自八代將軍吉宗之次子宗武的田安家、四子宗伊的一橋家,源自九代將軍家重二子重好的清水家,將軍無嗣時也可入繼。此外,就是德川氏舊姓──松平的親藩大名。親藩大名的領地分布在全國的險要地區(qū),構成幕府統(tǒng)治的重要屏障。
譜代大名共145個,在關原之戰(zhàn)以前就已臣服于德川家康,是協(xié)助德川家康奪取天下的有功之臣。譜代大名深得德川將軍信任,“構成德川幕府強大軍事力量的中核,幕府的職位原則上也由他們擔任”。領地主要分布于全國重要的經濟、軍事地區(qū),如近畿、東海、東山等地。
外樣大名98家,是關原之戰(zhàn)后歸順德川家康的大名。外樣大名分為“上方眾”和“國眾”兩部分。“上方眾”,就是從織田、豐臣兩政權下的武將成長起來的大名,也稱為織豐提拔大名。“國”是對舊族大名的稱呼。外樣大名不被將軍信任,將軍對他們的打擊最重、防范最嚴,被安置在邊遠和幕府認為軍事上、經濟上無足輕重的地區(qū),在其周圍又安置譜代大名進行監(jiān)視,防止他們相互聯系,對幕府構成軍事威脅。除人數眾多親藩和譜代大名外,德川氏的權力基礎還有直屬家臣旗本(5000余個)和御家人(17000余個)。
經過德川將軍的重視及強制推行,主從關系與國家政權結構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武家統(tǒng)治體制。與德川氏結成主從關系的武士,壟斷幕府的權力中樞,掌管169個藩國。
二、主從關系的特點和約束力
與平安、鐮倉和室町時代的主從關系相比,德川時代的主從關系更為穩(wěn)定、牢固,約束力更強。究其原因,在于主從關系的基礎與紐帶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德川時代主從關系的特點集中體現為:主從關系紐帶由土地轉化為祿米,削弱了家臣的經濟獨立性;主君掌握家臣的經濟命脈,增強了主從關系的約束力。更重要的是,德川幕府通過身份等級制和石高分封制強化主從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牢牢地控制其龐大的家臣團。
身份等級制又稱為“四民等級制”,德川幕府將日本社會各階層的人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武士階級是統(tǒng)治階級,是日本社會的精英,掌握生殺大權;農民處于中間階層,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商人地位最低,卻最富有,手工業(yè)者和商人成為町人階級。在幕府時期,四民身份一經確立便世代世襲,四民各司其職,各盡其責。身份等級制使日本不再出現篡權奪位、你爭我斗、以下剋上的局面,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石高分封制是指“從封地給予制轉為俸祿給予制”, 是一種土地承包制,土地所有權歸將軍,地租征收權歸幕藩領主和武士,農民享有土地使用權。“石高是將軍向大名、大名向家臣分配的祿米額,是允許收納年貢的基準值。”這種以土地上的利潤為再分原則的石高分封制,使主從關系的基礎或紐帶從封建時代人與土地的結合,演變成了人與主君倉庫中大米的結合,強化了將軍的土地所有權,逐層弱化了大名等家臣武士的土地所有權。
各藩大名和各級武士退出世代占有的土地,離開權力與財富的源泉,承包地租征收權,負責統(tǒng)治與保衛(wèi)國家;農民占有武士退出的土地,承包土地使用權,負責為國家生產糧食。武士的地租征收權由各藩大名統(tǒng)一承包,家臣武士喪失了直接向農民自由征收年貢的特權,由擁有土地和農民的小領主變?yōu)槟环I主的武裝隨從和世襲的職業(yè)軍人。祖?zhèn)鞯耐恋厮袡嘌葑兂闪艘苑蹫闂l件、以石高為基準的祿米,既無權直接統(tǒng)治領地、領民,又無權直接向農民征收年貢,“這些家臣從世襲的臣仆地位降到了僅僅領取祿米的雇傭人員的地位”。除此之外,武士階級再無其他任何收入。
盡管如此,主君與從者間的主從契約,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平性,主君再強大也不能完全忽視從者的意志和利益。主從關系的基礎,在于主君的御恩和家臣的奉公。將軍通過向大名分配領地或承認大名的原有領地,給予旗本和御家人領地或祿米,與大名、旗本、御家人結成主從關系后,通過《武家諸法度》《諸士法度》要求大名、旗本、御家人履行盡忠奉公義務。大名將其領地的40%—60%賞賜給家臣,與之結成主從關系,大名通過“藩法”,要求家臣履行盡忠奉公義務。至此,幕府以法律的形式使家臣須以盡忠奉公報答主君的御恩,“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從而增強了主從契約的約束力,保持了主從關系的穩(wěn)定性。
三、主從關系的歷史意義
德川時代的主從關系是武家社會歷史上最牢固的,在德川氏武家政權組織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社會上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主從關系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維護德川氏武家政權和統(tǒng)治秩序。國家政權中將軍(幕府)、大名(藩國)、家臣之間的“御恩”與“奉公”的支配與絕對服從關系,演變?yōu)閲抑贫戎械慕y(tǒng)治關系,強化了上級對下級的統(tǒng)治權力和約束力,有力地鞏固了現存的武家政權和統(tǒng)治秩序。而主從關系的權利義務與國家法律制度相結合后,如《武家諸法度》與藩國頒布的“藩法”,則進一步維護了德川氏武家政權和統(tǒng)治秩序。
二是,主從關系強化了武士的行為準則與道德規(guī)范——武士精神的核心“忠誠”。由于武士的經濟命脈都掌握在上級主君手中,從而增強了家臣武士對主君的依賴性,強化了主君在主從關系中居絕對的支配地位。對主君的忠誠既是家臣武士經濟收入的根本需要,又是家臣武士獲取生活來源的唯一手段。所以,家臣武士必須將全部忠誠奉獻給主君。武士的首要任務就是“事君盡忠,究義詳事而置身于后,守其位而不辱君命”。若不事君盡忠,便是“盜父母之惠,貪主君之祿,一生之間唯終于盜賊之命”。隨著“忠”成為家臣武士經濟生活、職業(yè)生活的需要,“忠誠”也成了“把各種封建道德聯結成一個勻稱拱門的拱心石”。
【參考文獻】
[1]本尼迪克特.菊花與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