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目前大學英語學習的模式來看,當前的課程改革還停留在通識之爭和學術之爭階段,改革無章可循,動力不足,而且實際的教學效果與新時期教育部大學英語教綱的要求相差甚遠。因此,本文認為大學英語“1+2+1”學習模式的重點和關鍵在于課程改革。
【關鍵詞】大學英語 " "改革 " "個性化 " " 多元化 " " 社會化
課程設置改革的理論基礎在于相關理論分析、學生需求分析、教師需求分析和社會需求分析。新模式要符合上述四要素的需求,同時要結合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學生的整體素質才能有效確定相應的課程設置。換個角度來說,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應該具有個性化、多元化和市場化或社會化的特點,多方面協調發展。
個性化與建構主義理論緊密相連,后者是課程設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思想的核心是:知識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建構起來的,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學習要有意義,要求學生不僅直接參與學習過程,還參與學習目的、學習內容的決策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學生要有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學習的自由。同時,意義學習還必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對于他們個人的意義。實現意義學習的關鍵在于營造有利于學習的氣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 “私人定制”的個性化學習。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另一重要理論依據——人本主義,也要求將學習與學生的愿望、興趣和需要進行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促進個體的發展。人本主義教學觀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促進學生內在學習。內在學習是依靠內在驅動開發潛能、自我實現式的學習,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模式。傳統的課程設置無法滿足這一需求,所以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在訓練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注重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積極打造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增強學習的效果。
多元化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評估的創新上。開設選修課是課程多元化的一種表現,其設置必須合理有效、有理有據,不能憑空想象。因此,在開設課程之前,要對學生的自身要求和語言水平,展開科學性強、可信度高的調研,并結合師資特點,充分考慮任課教師的專業研究和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開設多種特色鮮明、能滿足實際需要的英語課程。在多元化的基礎上,新的課程設置既能滿足學生的要求,也有利于教師開展科研,真正做到教研結合、知行合一。教學內容的豐富多彩不僅會打破傳統教學中單一的課程內容,即現行的英語基礎知識教學,還能促進教學方式的創新和多樣化。教學手段上,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可以靈活選擇更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如網絡視頻教學、人機互動教學、任務型教學法等,從而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在教學評估和反饋上,現行的大學英語課程都是用一次考試來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這種傳統的評估方式已經被公認為是不科學、不公平和不全面的。而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勢必會產生相應的多樣的評估方式,如增加口語考試、論文考查、模擬上機考試、小組任務模式等評估方式。多元的評估方式打破了傳統的一卷定高低的評分模式,能夠更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在多項英語技能方面的水平和情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綜合能力。如口試和論文能考查學生口頭和書面的英語表達,小組任務模式能培養學生人際交往和團隊協作的實踐能力。綜上所述,課程設置的多元化必定會帶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評估的多元化,從而開創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新局面。
社會化是大學英語改革的前提和動力。新制定的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了大學英語課程的目標不僅僅是語言,而且還應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建立學生的國際視野,傳授跨文化知識。我們的教學理念應該從注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轉向注重培養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社會發展不僅需要專門技術人才,還需要知識面寬、道德良好、情操高尚、具有服務社會意識的綜合性人才。新時代的要求是我們進行課程設置改革的動力,是我們的改革目標,大學英語課程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是大學英語新大綱的宗旨之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理念上有所轉變,不能單純地進行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要將重心轉移到幫助實現學生全面發展上來,而我們的通識教育就是解決這些需求的鑰匙。
【參考文獻】
[1]蔡基剛.ELE 還是ESP,再論我國大學英語的發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0( 4) .
[2]雷曉棠.大學英語選修課設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2012(2):44-46.
[3]王哲, 李軍軍.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改革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 2010(5):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