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我國目前大學教育面臨的一些問題,從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可行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大學教育 " "問題 " " 專業課程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已經進入大眾教育階段,這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但是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一、 大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單一化。大學教育的改革應該結合各自的學術領域的專長和教學特點有針對性的創新。由于公辦大學在我國占絕大多數,投入與經費都是通過政府批準,改革主體不明晰,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越來越多的雷同人才。
2.高校與市場聯系缺乏。高校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修養和畢業生的市場就業率,滿足社會對于高校人才的需求。目前,大學雖然設置了不少熱門專業,在某些方面緩解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但是招生并沒有深入了解各種行業將來的發展和國家未來的就業情況,而且在專業的設置上主要集中于社會上所謂的熱門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一些長線的冷門專業。這就導致了大學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由于缺乏高校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有效聯系,使得大學人才培養模式不太符合社會的需求。
3.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不平衡。大學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國家資源首先要滿足經濟建設和經濟改革的需求,其次才能考慮大學教育的改革。雖然我國近些年來不斷增加大學教育經費,但是教育經費主要還是投在科研實力較強的高校,導致兩極分化更為嚴重。
4.高校行政化。目前,我國大學教育改革主要針對的是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的改革,對于管理體制改革依然沒有觸及,這就使得中國高校官僚化日益嚴重。大學內,部、廳、處、科等級分明,高校有的科級干部津貼相當于副教授的津貼,這是中國高校行政化的體現之一。高校嚴重的行政化使得高校教師的基本職能,即教學和科研的價值大大弱化了。
二、大學教育改革措施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教育改革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本文提出以下措施。
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樹立以學生為真正教育主體的觀點,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使得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以學生的選擇和興趣為主,使得他們的專業與自我興趣融為一體。
2.實施管教分離的方式管理。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公辦大學,其教學管理與行政管理是相互交融的,這使得管理與教學之間在很大程度上的義務與責任不清楚。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主管教育部門應該按照政校分離和管教分開的思路,明確政校的關系,使得高校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教授可以做出教學改革和行政管理的決定,從而提升教學和科研質量。
3.創建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體系。目前,畢業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專業設計不合理性。從大多招聘單位的用人情況來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專業設置的不科學。大學培養學生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學到可以在社會上生存的本領,幫助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可以學以致用,并且可以快速適應社會需求。 但是目前的實際狀況是,由于高校的專業劃分太細,使得很多專業交叉學科的知識點沒有讓學生很好地掌握。大學的專業設置缺少和市場的聯系與溝通。大學應該努力創建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合的學科專業體系,首先要積極了解社會發展的需求,配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及時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其次,要努力與企事業單位加強聯系,替大學生爭取更多的與社會接觸的機會,特別是比較冷門的學科專業。因為社會對這種專業了解不多,所以更要通過學生在社會上的實習鍛煉,加強對這一冷門專業的宣傳,使社會對這種冷門專業內容增加了解。
4.改進教學方法。要提倡學生自學,而后質疑問難的學習方法。當前我國高校教育方法主要是將教師作為課堂的重心,在整個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主要是處于一種被動教學的地位,這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地跟在教師的思維后面,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有效地互動,關于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實際掌握程度,老師也不能充分了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加強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學習的主動性,要改變單純依靠操作技術和傳授具體知識和的觀念,注重強調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和綜合培養,將過去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啟發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要將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用在學生之間的解決問題和互相討論上,遇到問題,教師再進行一定的指導。學生要采用科研為中心的學習方法。高校不光是教師教授科學知識的殿堂,而且也應該是指導學生操作能力和實踐動手的地方。在高校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該更多地去指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開展科研活動,對于學到的知識能夠應用。讓學生自主開展實驗,撰寫科研報告,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教與學的互動關系更加生動活潑,讓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三、 結語
隨著大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上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1]曲士培.中國大學教育發展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馬志遠,孟金卓,嚴峻鵬.教學互動對教學質量影響的實證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3(2).
[3]丁偉,張德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師生互動探析[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