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充分利用湖南的自然條件與資源優勢,促進獼猴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湖南湘西、湘南及湘東獼猴桃主產區為重點,進行了獼猴桃產業現狀調查,總結了全省獼猴桃產業發展的優勢,分析了湖南獼猴桃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合理規劃,優化產業布局;積極選育新品種,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加強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體系;加深合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依托品牌,打造文化觀光旅游產業等方面提出了湖南獼猴桃產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獼猴桃產業;發展;建議;湖南
中圖分類號:S6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l006-060X(2015)05-0124-04
湖南省是我國野生獼猴桃的主要分布地及原產地之一,也是野生獼猴桃資源研究利用及獼猴桃人工栽培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早在1976年,湖南省就開始了獼猴桃野生資源的調查,并于1979年成立了全省獼猴桃科研協作組,開展全省獼猴桃資源調查與利用研究,選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從此湖南省獼猴桃產業快速發展起來。到2012年,全省獼猴桃栽培面積達11000hm2,產量12.8萬t以上。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湘西調研扶貧攻堅,在鳳凰縣廖家橋鎮品嘗紅心獼猴桃之后,“鳳凰紅心獼猴桃”名揚全國。但在全省獼猴桃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生產品種結構單一、栽培管理粗放、采后處理措施滯后等諸多獼猴桃產業高效發展的制約因素,為充分利用湖南的自然條件與資源優勢,促進獼猴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以湖南湘西、湘南及湘東獼猴桃主產區為重點,進行了獼猴桃產業現狀調查,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在分析全省獼猴桃產業現狀與存在問題基礎上,提出了湖南獼猴桃產業發展的建議。
1 湖南省獼猴桃產業發展的優勢
1.1 自然條件優越,獼猴桃資源豐富
湖南地理環境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其東、南、西三面環山,分別被幕阜山、羅霄山、南嶺山脈、雪峰山及武陵山等山脈圍繞,巾部、北部地勢低平,北部為洞庭湖平原,湘、資、沅、澧4大水系網羅全境,匯往洞庭湖。全省海拔高2099m,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熱量充分,年均溫度16.0-18.5℃;雨量充沛,年均雨量1250-1750mm;同時,湘西地區與鄂西州毗鄰相連,同為寒武紀地質,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0.2-0.8mg/L)。
由于不同海拔的特殊地理環境及良好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湖南不僅為我國野生獼猴桃分布巾心之一,種質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而且是我國獼猴桃的主產地及優質果生產區域之一。據1979年全國獼猴桃野生資源調查顯示,湖南省是巾華獼猴桃和美味獼猴桃的主要原產地之一。全省擁有獼猴桃野生資源37種,其巾包含變種15個,如稀有的紅肉獼猴桃與彩色獼猴桃,占全國獼猴桃野生資源種類的40%。這37種(變種)獼猴桃巾分布較廣的種類有巾華獼猴桃、美味獼猴桃、硬齒獼猴桃、闊葉獼猴桃、金花獼猴桃及京梨獼猴桃,年產量約23000t。獼猴桃資源變異類型較多,按果實大小有大果型、中果型等;按果型有網型、扁網型、長圓型等;按果肉顏色有黃色、綠色、紅心等;按種籽多少有多籽、少籽、無籽等;還有雌雄同株種質。全省80%以上的縣市均種有獼猴桃,且呈明顯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分布性規律,主要分布于山區,其次在丘陵區,湖濱地區很少;以中華獼猴桃和美味獼猴桃分布最廣,中華獼猴桃多偏東南分布,美味獼猴桃多偏西北分布。
1.2 科研啟動較早,選育品種較多
湖南為最早進行獼猴桃野生資源調查、良種選育及人工馴化栽培等研究的省份之一。早在1976年即開始進行獼猴桃野生資源調查,20世紀80年代中期,不僅弄清了全省獼猴桃種質資源,還首次發現并命名了美味獼猴桃新變種一彩色獼猴桃,進行了彩色獼猴桃原生質體融合以及再生植株農藝性狀等研究,相繼選育出470個優良株系,篩選出40個優良株系進行馴化栽培和良種選育,包含了大果型、長果型、紅心型、無籽型、豐產型、矮化型等優良類型;而且在湘西北東山峰農場建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獼猴桃人T馴化栽培基地,面積達200hm2,主要進行獼猴桃生物學特性、適栽環境及人T栽培技術等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吉首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單位先后選育出了“米良1號”、“湘吉”、“湘峰83-06”、“湘峰83-11”、“沁香”、“E-30”等美味獼猴桃新品種,以及“岳-3”、“岳-9”、“豐悅”、“翠玉”、“楚紅”、“豐碩”、“源紅”等巾華獼猴桃新品種;其中,“E-30”為特耐貯藏新品系;米良1號適應性較強,易栽培管理,產量高,且鮮食加丁均宜,迅速成為湖南特別是湘西地區的主栽品種;翠玉和沁香由于風味品質較佳,成為湖南推廣栽培的優質鮮食品種;豐碩和源紅為優質耐熱新品種,“湘吉”為無籽獼猴桃。
除了新品種選育以外,各單位還就獼猴桃育苗、建園、豐產優質栽培技術、獼猴桃耐貯性機理及貯藏保鮮技術等進行了系統研究,2003年成立了湖南獼猴桃產業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獼猴桃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促進了獼猴桃產業迅速發展。截止2014年,全省獼猴桃栽培面積11000hm2,產量達12.8萬t,其中湘西地區的栽培面積占全省90%以上。
1.3 加工優勢突顯,產業鏈得以延伸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湖南就有30家以上罐頭廠、酒廠生產獼猴桃制品,如整果和片罐頭、果汁、果酒果脯等,但由于技術和市場問題均未能發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起,原湖南老爹獼猴桃公司(現湘西老爹生物有限公司)就獼猴桃綜合加工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從獼猴桃種子中萃取種子油,研制出具有降血脂功效的保健產品“果王素”,現已開發出果汁、果脯、果籽餅干、休閑食品、果王素、化妝品等35個系列加工產品。此外,長沙國猿獼猴桃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研發的獼猴桃果王酒也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
1.4 產業模式新穎,農戶積極性高
湘西地區依托加工龍頭企業優勢,初步建立了“公司+大學+協會+基地+農戶”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和產業運營機制,成立了湘西獼猴桃產業協會。公司與農戶采用股份合作制、租賃經營制和創業扶持3種合作模式,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體,共同發展獼猴桃產業。其中,創業扶持制是對于有獨立創業愿望的農民,公司免費提供培管技術,經農戶申請,公司可向部分農戶提供價值15000元/hm2的搭架鐵絲和水泥柱,農戶則以產出的鮮果還款。該產業模式極大地促進了湘西獼猴桃產業的發展,使獼猴桃產業逐漸成為湘西山區扶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1.5 品牌效應初顯,競爭力得到提升
地理標志是指識別某產品來源于某地域或該地域內某地區或某地點的標志,而該產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性主要取決于該地理來源,受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的保護,被譽為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利于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2007年,“湘西獼猴桃”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增加湘西獼猴桃聲譽、提高獼猴桃國內外競爭力奠定了良好基礎。
2 湖南獼猴桃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品種較單一,結構不合理
目前,湖南省主栽品種米良1號的栽培面積占全省獼猴桃種植總面積的82%,其產量也達全省獼猴桃總產量的80%,而早中熟的中華獼猴桃翠玉、紅陽等品種的種植面積僅占總面積的15%,產量也僅為總產量的18%。由此可見,晚熟品種占絕大部分,且品種較單一,導致獼猴桃的成熟期集中,市場供應單一,加之果實成熟期溫度較高,采后處理設施滯后,嚴重影響了果品的市場銷售。同時,主栽品種米良1號雖產量高、投產早,但果實風味品質偏適于加工,鮮食口感不佳;而紅陽獼猴桃果實品質好,深受市場歡迎,售價高(20-40元/kg),但果實偏小、不耐貯藏,且栽培條件嚴苛(主要因為該品種的果肉紅色性狀易受海拔高度和夏季氣溫與濕度的影響,且適應性較差,病蟲害嚴重,高海拔山區栽培易感潰瘍病),故種植面積小。
2.2 栽培管理粗放,缺乏標準化體系
2.2.1 缺乏統一規劃,基礎設施薄弱 大多農戶在獼猴桃種植過程中,僅憑經驗,隨意性較大,未能根據獼猴桃生物學特性及品種特性進行合理規劃,適地適栽。例如,干旱瘠薄的丘崗地,土壤板結、排水不良的平洼地未行改良就直接種植。另外,園地基礎設施薄弱,平地及稻田排水不通暢,山地則缺乏蓄水、保水設施,靠天灌溉;從而造成雨季平地、稻田果園植株因澇死株現象明顯,或根腐病為害嚴重;而山地則因夏季高溫干旱引起嚴重落葉落果,甚至全株死亡。例如:2006年及2013年的高溫干旱造成湘西獼猴桃大面積落葉落果,不僅嚴重影響了當年產量,而且造成許多植株死亡并影響次年產量。
2.2.2 棚架搭建隨意,整形技術不規范 湖南大部分產區獼猴桃雖然采用水泥樁棚架,但架材多偏小,架高偏低,整個架面較低且不牢固,造成結果后園內通風透光性差,果園郁閉,病蟲害嚴重,嚴重影響果實品質,而且管理操作非常不方便。同時,許多果園未采用單干上架的規范整形技術,常一株多于,樹形凌亂,架面枝條縱橫交錯,株與株之間交織在一起,導致架下枝條結果少,以架上枝條結果為主,出現平面結果現象,不利于高產。
2.2.3 缺乏管理章程,果實品質不高 許多果園片面追求產量,強調?;ū9?,從不疏果,樹體超載嚴重,造成果多但大小不一致,小果比例達到35%以上。同時,為了增大果實,使用了大果靈(CPPU)等植物生長調節劑浸果或噴果,使果實的耐貯性大大降低,加之大果靈噴涂不勻,造成畸形果較多,外觀品質較差。此外,缺乏統一采收標準,普遍早采現象嚴重。目前,獼猴桃主要是根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確定最佳采收期,但大部分果農與經銷商均因缺乏檢測條件,而主要憑經驗和市場需要來判斷采收,從而造成果農為了銷售好價格,普遍提早采收,甚至有些果農只要有人收購即采。本來要國慶節上市的湘西米良1號多數提早至9月上旬即采收完成,近2年甚至在8月初即采收上市,此時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尚未達到5%、果實口感差、品質低劣,從而大大地影響了該品種果實的銷售聲譽。
2.2.4 冬季清園不到位,病蟲為害嚴重 不重視冬季果園管理,未有效進行整形修剪、挖園清耕、整理果園及打藥封園等操作,致使越冬病蟲密度大,次年病蟲為害多,例如蝽蟓、黑斑病等危害果實造成落果、爛果及疤痕果等,嚴重影響產量與品質,而且增加了果園管理成本。同時,忽視獼猴桃潰瘍病的檢疫工作,隨意從疫區進苗,造成紅陽等易感病品種潰瘍病傳播,加之病害防治措施不到位,使得潰瘍病危害蔓延,甚至出現暴發毀園現象。
2.3 采后商品化處理能力低,貯藏保鮮設施滯后
目前,湖南獼猴桃果實大部分銷售仍是統裝銷售,只有少部分高檔果實實行采后手工分級包裝,其處理量不足銷售總量的g%,標準化的采后處理包裝生產線非常少。同時,大多產地多采用簡易通風庫及常溫貯藏,部分有條件的采用冷庫低溫貯藏,但低溫冷庫容量小,全省獼猴桃儲藏冷庫的容量不足1000t,不足總產量的2%。由于湖南獼猴桃果實采收期集中、采收期溫度高、貯藏設施的不足等因素造成果實積壓、腐爛損耗率高,市場供應期短,持續供貨能力低,加之果品在外觀一致性、質量穩定和包裝檔次上同進口獼猴桃存在較大差距,尚難以進入主流超市和高端市場,較難實現獼猴桃產業的高收益,也難以持久地在消費者群體巾形成品牌號召力。
3 湖南獼猴桃產業發展的建議
3.1 合理規劃,優化產業布局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思路,根據湖南省獼猴桃不同品種適應性分布帶以及各區域的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合理規劃獼猴桃栽培區域,建立優質獼猴桃生產基地,改造老獼猴桃果園。具體來講,即在湘西北可以中晚熟及加工型的美味獼猴桃品種為主;在湖南湘東、湘南地區則應以中華獼猴桃優質早熟鮮食良種為主。同時,優先選擇海拔高200-800m、生態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發展獼猴桃種植。新園區的建設必須重視潰瘍病的檢疫防疫工作,避免疫區苗木與接穗傳人。
3.2 積極選育,加快品種結構調整
充分利用全省資源,積極選育新品種,培育適合不同消費市場且在不同季節上市的新品種,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在優化利用現有品種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成熟早、品質優,適于湖南種植的新品種。
3.3 加強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體系
建立獼猴桃豐產優質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積極探索研究獼猴桃標準化生產綜合配套技術。加快規范建園、配方施肥、科學修剪、人工授粉、合理負載、果實套袋、果園生草覆蓋、節水灌溉、病蟲綜合防治、生態栽培等關鍵生產技術的應用,積極推廣栽培新技術,提高獼猴桃果品品質及安全水平。
3.4 加深合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加深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合作,建立產學研聯盟;加強技術人才培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獼猴桃產業化經營;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科技+加工”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道路,促進與農戶聯接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
3.5 依托品牌,打造文化觀光旅游產業
借助全省對獼猴桃果品營養與健康的系統研究與深度開發的優勢,一方面加大獼猴桃營養與健康文化的建設與宣傳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湖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旅游資源,發展休閑觀光果園,讓游客充分了解獼猴桃文化,掌握果品生產、貯藏、營養保健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拉動消費,促進獼猴桃產業快速發展。同時,依托“湘西獼猴桃”及“紅心獼猴桃”之品牌,進一步實施以“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為特色的品牌營銷,在國際市場上實施差異化戰略,擺脫低價競爭,打造湖南獼猴桃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