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2006年制種的蜜紅無籽西瓜種子為材料,采用滾筒引發方式,通過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研究了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引發時間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結果表明,與不經引發的對照相比,在21℃、濕度70%條件下引發48h,蜜紅無籽西瓜種子的發芽率提高了48.7個百分點,發芽勢提高了43.7個百分點,發芽指數增加了9.0。
關鍵詞:滾筒引發;無籽西瓜;引發條件
中圖分類號:S651.0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15)05-0100-03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其產量、種植面積和消費量都高居世界第一。近年來,無籽西瓜的生產栽培面積逐漸增大,但由于受其遺傳特性的影響,無籽西瓜種子萌發的“三低”(低發芽率、低出苗率、低成苗率)問題一直是困擾其生產的主要因素,限制了無籽西瓜的發展。因此,探索更安全有效、操作簡便的方法來提高無籽西瓜種子的發芽率,對加快西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種子引發也被稱為滲透調節,最早是由英國Heydecker教授在1973年提出,是指采用一定的措施,通過控制種子的吸水速率,讓種子緩慢吸水,然后逐步回干的種子處理技術。比較常用的引發方法有固體基質引發、滲調引發、水引發和生物引發等。滾筒引發技術是在水引發的基礎上發明的,是Rowse的一項創新性成果。這種方法是把待處理的種子放在一個鋁質的滾筒內,然后讓滾筒以水平軸為巾心緩慢勻速轉動,同時控制噴入腔室的水的比例,使種子在控制吸水速率的情況下充分吸水以達到引發目的。引發技術能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種子活力,對無籽西瓜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若能利用引發技術實現免破殼的效果,無疑將為無籽西瓜產業的發展開辟一塊新天地。試驗以蜜紅無籽西瓜種子為材料,采用滾筒引發方式,通過測量引發后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來探尋適合蜜紅無籽西瓜種子滾筒引發的最適條件。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2006年制種的蜜紅無籽西瓜種子,種子的含水量為7.5%左右,由湖南省瓜類研究所提供。主要的試驗儀器有可程式恒溫恒濕控制器(深圳市歐朗試驗設備有限公司CL-THC-150ZC)、光照培養箱(寧波海曙賽福PRX-450L)、干燥箱(海培因DHG-9070A)等。其他材料還有毛巾、尼龍袋(160mmx160mm)等。
1.2 試驗方法
1.2.1 最適引發濕度確定將無籽西瓜種子用尼龍袋裝好放入可程式恒溫恒濕控制器巾,溫度設定為21℃,時間設為48h,設置濕度梯度為65%、70%、75%、85%、95%,然后開啟儀器進行引發;48h后設置溫度為30℃、濕度為30%、12h進行回干。回干后的種子放入干燥器中保存,7d后取出測量各處理的發芽指標。隨機取引發后的無籽西瓜種子25粒,用尼龍袋裝好浸種6h,取出后洗凈表面的粘稠物質,用濕潤毛巾包著,然后再用塑料袋裝著(留小口透氣)放人35℃的干燥箱中催芽,每天記錄發芽的種子數,連續記錄4d,計算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以不處理的種子為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次,以確定最適引發濕度。
1.2.2 最適引發溫度確定將無籽西瓜種子用尼龍袋裝好放人可程式恒溫恒濕控制器中,濕度設為上面試驗確定的最適濕度,時間設為48h,設置溫度梯度為15℃、18℃、21℃、24℃和27℃,然后開啟儀器進行引發;48h后進行回干處理,處理方法同上。以不處理的種子為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次。回干后的種子進行發芽試驗,以確定最適引發溫度。
1.2.3 最佳引發時間確定將無籽西瓜種子用尼龍袋裝好放入可程式恒溫恒濕控制器中,溫濕度分別設為上面試驗的最適溫濕度,時間梯度設為1、2、3、4、5、6、8。然后開啟儀器進行引發,引發后進行回干處理,處理方法同上。以不處理的種子為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次,以確定最佳引發時間。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引發濕度對無籽西瓜種子萌發的影響
從表l中可以看出,經不同濕度處理后的蜜紅無籽西瓜種子的發芽指標比對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70%的濕度處理效果最為顯著,發芽率提高了48.7個百分點,發芽勢提高了43.7個百分點,發芽指數增加了9.0。而且從表l中還可以看出,無籽西瓜種子的萌發指標隨引發濕度的提高呈一定趨勢變化,總體來看,各萌發指標隨引發濕度的增加呈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各項指標在70%的濕度處理時達到峰值,說明在試驗范圍內70%的濕度是最適合蜜紅無籽西瓜種子滾筒引發的濕度。
2.2 不同引發溫度對無籽西瓜種子萌發的影響
由表2可知,蜜紅無籽西瓜種子在經過4個不同溫度處理后,種子的各項發芽指標都得到明顯的提高,尤其是經過18℃、21℃和24℃處理的種子,其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提高幅度都較大,與對照的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其中又以21℃的處理效果最好,發芽率和發芽勢分別比對照提高了48.7和43.7個百分點,發芽指數提高了9.0;且在試驗設計的溫度范圍內,種子萌發的各項指標表現出先升后降的趨勢。這說明適宜的溫度對無籽西瓜種子的引發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其最適引發溫度為21℃。
2.3 不同引發時間對無籽西瓜種子萌發的影響
從表3中可以看出,經不同時間的引發處理后,無籽西瓜種子的各項發芽指標相比對照都有比較大地提升,且都達到顯著水平;不同引發時間處理對無籽西瓜種子發芽率的影響有一定的差異,但并不顯著,而對發芽勢和發芽指數的影響有較大的差異。綜合來看,以2d處理的各項發芽指標均達最高水平,發芽率和發芽勢分別比對照提高了48.7和43.7個百分點,發芽指數提高了9.O,最適宜無籽西瓜種子引發。
3 結論與討論
種子引發技術作為一項新興的種子處理技術,由于其效果顯著,可操作性強,而且相對比較廉價,迅速得到人們的重視,在許多植物種子萌發過程中得到推廣應用,已經成為比較重要的種子播前處理手段。近年來,種子引發技術在西瓜育苗領域的研究常有報道,且效果顯著。例如:黃如葵等應用水引發技術,處理無籽西瓜種子“金王子1號”及“廣西5號”,發現吸水促萌技術能顯著改善這兩個品種種子的發芽性能;顧桂蘭等以珍珠巖為引發基質對3種無籽西瓜品種進行研究,發現在珍珠巖含水量60%、引發溫度20℃、引發時間36-48h的條件下,處理效果最好,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均顯著提高;吳凌云等分別用1%硝酸鉀和蛭石在15℃和20℃兩種溫度下引發無籽西瓜種子,結果發現,在15℃低溫條件下,硝酸鉀引發處理效果最好;而在20℃條件下,兩種引發處理效果相同,均能顯著提高西瓜種子的活力。
試驗采用滾筒引發方法處理蜜紅無籽西瓜種子,研究發現在21℃、70%濕度條件下,引發處理48h的效果最好,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均為最高,與對照相比,分別提高了48.7個百分點、43.7個百分點和11.O。試驗采用的是2006年制種的陳種子,不通過引發處理,其原始發芽率較低,而通過適宜條件引發后,種子的發芽率顯著提高,但還未能達到免破殼的效果,有待進一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