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蔬菜產業現狀的特點是: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基地建設日見成效;設施栽培迅猛發展;新技術推廣力加大;品種結構逐步優化;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加工產品初具規模;營銷網絡日趨完善,分析指出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生產經營主體多而分散,產業化程度不高;基地建設投入不足,建設標準不高;產業工人缺乏,勞動者素質不高;技術人才匱乏,生產指導不力;產品季節、結構過?;虿蛔?;產后處理、冷鏈設施發展滯后。根據問題,提出未來產業發展主要對策為:合理規劃布局,推進規?;?、專業化生產;穩定面積和生產,全面提質增效;加強科研與技術培訓,提高科學種菜水平;壯大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水平;加大扶持力度,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蔬菜;產業;現狀;對策;湖南
中圖分類號:F326.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l006-060X(2015)05-0109-03
蔬菜是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于一體的富民產業、民生產業?!笆濉逼陂g湖南蔬菜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4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133萬hm2,總產量3764萬t,總產值l243億元,蔬菜產業連續三年超越糧食、生豬成為第一大農業產業。在產業迅猛發展、呈現喜人局面的同時,有必要冷靜深入分析產業發展存在的瓶頸問題,及早提出應對策略,以保障湖南蔬菜產業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1 產業發展現狀
1.1 生產規模日益擴大
湖南蔬菜產業在“十二五”期間飛速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蔬菜播種面積由2008年的111.8萬hm2增加到2014年的133.0萬hm2,年均增長3%;總產量由2008年的2706萬t提高到2014年的3764萬t,年均增長5.6%;產值由2008年的435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1243億元,增加1.86倍;在全國排位第7。蔬菜生產經營由過去的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生產經營發展成為以合作社、企業為龍頭的連片規模化生產經營。
1.2 基地建設日見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原來近郊的蔬菜基地基本消失,都向遠郊和農區擴展,“十二五”期間在湖南境內建立了40個國家級蔬菜基地重點縣、68個省級蔬菜基地重點縣,在環洞庭湖地區有春夏瓜菜、秋冬葉菜基地;湘南丘陵山區有早熟夏菜基地;武陵、雪峰、羅霄山區有高山蔬菜基地;祁東、邵東有黃花菜生產基地;湘陰、漢壽、津市、耒陽等10余縣市有蕌頭生產基地;華容、安鄉、南縣、赫山的榨菜生產基地;江永、祁東、祁陽、臨武的香芋生產基地;武陵山區有加工辣椒生產基地。上述基地總面積達30萬hm2以上。
1.3 設施栽培迅猛發展
蔬菜種植規模擴大以后,以溫室、塑料大棚、小拱棚等抗低溫冷害為主的保溫、避雨設施和以遮陽網、防蟲網為主的遮陽降溫、防暴雨避蟲設施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提早和延后栽培成為湖南設施蔬菜的主要栽培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2014年全省塑料大棚、小拱棚和溫室面積分別達到6.00萬hm2、7.67萬hm2和0.087萬hm2。大棚、小拱棚和溫室面積比2011年分別增長183.3%、35.5%和225.0%,年均分別增長61.1%、11.8%和75%,發展速度驚人。
1.4 新技術推廣力加大
“十二五”期間,湖南加大了蔬菜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的應用與推廣力度,省財政撥專款立項支持啟動了湖南省現代農業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為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體系崗位專家、試驗站長和全省蔬菜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全省蔬菜產業化水平整體得到了提升。一是加快了蔬菜品種更新換代,積極培育和引進篩選了一大批適合湖南種植的蔬菜新品種,保持與國際、國內先進水平接軌,增強了蔬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推廣普及工廠集約化育苗、設施栽培、水肥一體化、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采后處理等先進實用技術,全面提升了全省蔬菜生產技術水平,提高了產量與品質。
1.5 品種結構逐步優化
“十二五”期間加大了蔬菜品種結構的調整步伐,品種日趨多樣化,全省蔬菜生產和銷售種類近100種,周年均衡供應能力增強,基本實現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爛”。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豆類、根莖類、花菜類占整個蔬菜總量的80%。水果黃瓜、櫻桃番茄、菘花菜、青花菜、球形甘藍、紫甘藍、蘆筍、紫山藥、荷蘭豆、彩椒、生菜、苦菊、番薯葉等新奇特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薺菜、紫背菜、水芹菜、鴨腳板、枸杞苗、蘆蒿等珍稀野生蔬菜明顯增多;黃花菜、香芋、蓖頭、干辣椒、百合、蓮藕、蘑芋、葛根、蒜頭等地方傳統特色產品種植穩巾有升??傮w上看來,全省蔬菜種植結構逐步優化,日趨合理。
1.6 產品質量不斷提高
隨著人們對農產品安全意識的增強和政府職能部門對蔬菜等農產品監管力度的加強,湖南蔬菜無公害生產水平迅速提高,蔬菜產品的安全品質得到了顯著改善。最近蔬菜產品市場抽查檢測農藥殘留合格率均在97%~98%。全省共有部、省級監測檢測巾心4個,市級監測檢測巾心14個,蔬菜質量速測站(點)408個,市場和生產基地檢測室325個,形成了省、市、縣一體化農殘速測網絡體系。
1.7 加工產品初具規模
目前湖南蔬菜主要加工產品有辣椒、蕌頭、黃花菜、蘿卜、芥菜、生姜、豆角、百合、南瓜、蒜頭、蘑芋、葛根、食用菌等品種40個以上,年加工鮮菜總量392萬t,產值80億元以上,出口16萬t,創匯1.77億美元。加工產品銷往廣東、上海、北京、香港、澳門地區及東南亞諸國。2014年,全省各類蔬菜加工企業931家,年銷售收入500萬以上的蔬菜龍頭加工企業114家。全省最大的蔬菜生產與加工縣——華容縣常年種植蔬菜2.67萬hm2,年總產120萬t。該縣共有6大蔬菜加工品種,“華容芥菜”系列加工產品占全國同類產品銷售市場的50%、產值4億元;華容脫水南瓜干出口韓國,是全省醬菜腌菜加工技術水平最高的縣。華容芥菜鮮銷只有0.5元/kg,而加工成方便面風味包后可升值到10元/kg,增值20倍。1.8營銷網絡日趨完善
截止2014年,全省各地共建以蔬菜為主的產地批發市場214個,其巾大型批發市場13個,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5個(馬王堆、紅星、巾南、甘露寺和西園),年交易蔬菜1052.71萬t;銷地批發市場251個,年交易蔬菜965.67萬t。城鎮農貿市場共2663個,攤位數166836個;菜店6652個,年銷售量299.06萬t;超市蔬菜柜1784個,年銷售量321.90萬t。此外,湖南蔬菜外銷日趨活躍,產地直銷蔬菜占深圳蔬菜市場的15%,在廣州江南果菜批發市場,湖南人經營的蔬菜檔口占整個市場的1/3。除南方市場外,湖南蔬菜還遠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地。2014年,全省蔬菜銷往鏡外達33萬t,創匯3.5億美元。
2 存在的問題
2.1 生產經營主體多而分散,產業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省蔬菜生產主體多而分散,有企業、種植大戶、分散農戶,種植規模大小不一,很難做到標準化生產,濫施化肥、農藥、激素現象普遍,分散種植的蔬菜產品難以保證品質的一致性,難以打造出名牌,因而產品難以直接進入市場;同時生產者既要種菜又要賣菜,時間和精力花費過多,這種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沖突,制約了蔬菜產業化進程。湖南蔬菜產業化經營還處于起步階段,龍頭規模企業少,輻射帶動能力較弱,企業與菜農大多還停留在一般的購銷關系或松散的聯合層面。尚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
2.2 基地建設投入不足,建設標準不高
目前,全省蔬菜基地建設的投入主要是生產經營者自身投入,資金有限,而政府的財政狀況差補貼不多,即便有也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按照當前物價水平,每建設667m2高標準設施配套、旱澇保收的蔬菜基地不是幾千元能夠解決的問題,少則上萬多則幾萬元。面對龐大的資金缺口,生產經營者只能量體裁衣,對蔬菜基地建設的投入很少,大多數蔬菜基地的基礎設施如溝、渠、路、水電、排灌設施不配套,育苗與栽培設施簡陋,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處于粗放式生產經營狀態。
2.3 產業工人缺乏,勞動者素質不高
目前,許多蔬菜生產企業勞動用工困難,找不到產業工人,來企業上工的都是一些到退休年齡的老人及家庭婦女。這些人員一方面體力弱,做事效率低,另一方面大多數以前未從事過專業化蔬菜生產,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做事缺乏專業水準,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影響生產效益的提高。
2.4 技術人才匱乏,生產指導不力
困擾許多蔬菜生產企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企業技術人才匱乏,缺少指導大田生產的技術大師。一方面湖南省原有老蔬菜技術人員年事已高,大多退出蔬菜生產第一線;另一方面剛從大專院校畢業的新技術人員實踐經驗不足,難以挑大梁。不少企業花重金從山東請技術人員,但由于水土不服“流產”者較多。
2.5 產品季節、結構過剩或不足
由于產業的發展使湖南蔬菜產品供應已進入相對穩定和充裕的時期,但季節性、結構性過?;虿蛔愕默F象依然存在,引起市場價格波動較大。生產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蔬菜收多收少主要依賴天氣條件,是造成季節性不足或過剩的主要原因;品種結構單一,花色種類不多勢必造成結構性過?;虿蛔?。
2.6 產后處理、冷鏈設施發展滯后
湖南蔬菜的采后處理和冷鏈設施建設還處于起步的初級階段,大多數蔬菜都是田頭簡易包裝上車,缺乏大型的采后處理包裝車間,保鮮冷藏庫及冷鏈運輸車輛較少,缺乏遠途運輸和保鮮條件,直接影響湖南蔬菜產品升級和市場競爭力。
3 產業發展對策
3.1 合理規劃布局,推進規?;?、專業化生產
各基地縣要根據本地的氣候與資源優勢,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統一規劃,區域布局”原則作好規劃布局,確定骨干品種;要充分進行市場調研,找準優勢,建立一批高標準、適規模的專業化蔬菜基地,將分散種植改為連片種植,集約化經營管理,突破“小而全”的生產格局,推進規模化、專業化生產。逐步形成一鄉一品、多鄉一業、規?;洜I的新格局,以提高產業化效益。
3.2 穩定面積和生產,全面提質增效
目前,湖南蔬菜播種面積133萬hm2,總產量3764萬t,人均蔬菜占有量達500kg以上,蔬菜產品已進入供應相對穩定和充裕的時期,短期內蔬菜人均需求量變化不大,城鎮化不會導致蔬菜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蔬菜人均消費量波動幅度不超過5%,因此,不宜盲目擴大種植面積,關鍵是穩定面積,提高種植水平,推廣節本省工,增產增效的高效栽培技術與模式,提高產能,提升質量和效益。
3.3 加強科研與技術培訓,提高科學種菜水平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首先要加大對科研和技術培訓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門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科研院所、產業技術體系團隊的科研工作,充分發揮省市兩級蔬菜科研機構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加強蔬菜新品種選育與引進工作,加速品種更新,提高良種普及率;加大蔬菜栽培技術研究力度,尤其是設施栽培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與示范推廣力度;開展蔬菜貯藏保鮮、冷鏈物流技術的研發,優化貯藏設施,延長保鮮期,增強市場調控能力;健全技術服務體系,一方面組織產業技術體系的崗位專家及團隊人員與重點蔬菜基地對接,送科技下鄉,舉辦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另一方面在重點蔬菜鄉鎮設立蔬菜技術推廣站,加強對菜農的上崗技術培訓,以提高科學種菜水平。
3.4 壯大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化水平
要改變目前湖南省蔬菜生產經營主體多而分散的現狀,必須加大壯大龍頭企業的步伐,一是優化蔬菜產業結構,通過重組或兼并,壯大現有蔬菜龍頭企業,突破蔬菜加工、保鮮、貯運等薄弱環節,促進生產與加工、保鮮、貯運的同步協調發展;二是走產、學、研結合或企業強強聯合的路子,努力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創精品名牌,突破自身在技術、人才、資金、市場、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制約。政府要充分重視龍頭企業對蔬菜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培育和壯大一批龍頭蔬菜企業,提高湖南省蔬菜的產業化水平。
3.5 增強加工轉化能力,提高產品附價值
湖南蔬菜采后處理和加工轉化仍是薄弱環節,全省鮮菜因采后處理跟不上而造成綜合損耗率高達20%。因加工轉化量小,加工產品種類少、檔次低,蔬菜產業綜合效益低下。要組織相關科研、生產、管理部門聯合攻關,盡快開發和推廣蔬菜采后處理技術,根據市場需要,制定出主要蔬菜產品質量標準,研發采后處理的包裝材料、包裝方式與冷藏保鮮、冷鏈物流技術;在鮮菜銷售的同時,開發和生產適銷對路的蔬菜加工產品,既可滿足市場需求,又可提高蔬菜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通過加工增效來提高蔬菜產品附加值。
3.6 加大扶持力度,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蔬菜產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花色品種多、復種指數高、花工多、勞動強度大,易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制約,且產品保鮮困難,是農業產業巾相對弱質的產業。蔬菜產業歷來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的扶助和工業的反哺,就是發達國家也不例外,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認同。因此,各級政府應制訂長期的扶持政策,一是加強領導和引導。市長、縣長要親自抓,把保障供給作為一項重要職責。二是制訂巾長期發展規劃,將蔬菜產業規劃列入農業發展規劃,以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三是多方投資支持,各級農業、商業、發改等有關方面要安排資金支持蔬菜產業發展。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對蔬菜基地建設、科技創新、市場開發、龍頭企業、品牌培育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市政府要建立財政專項資金,強化導向調控手段。四是完善投入機制,以財政資金作引導,以農民、企業等經營者投資為主體,以金融部門支持為依托,以社會資金及市場資金為補充。在基地建設、批發市場建設、產銷信息服務、社會化服務組織、風險基金建立等方面給予必要的資金投入和政策優惠,促進湖南蔬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