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館是基層文化娛樂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是由國家編制而設置的事業機構,是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的前沿陣地。
關鍵詞:文化娛樂;先進文化;準確定位;小康社會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164-02
一、提高認識,努力營造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
一是人民群眾對先進文化的迫切要求,需要解決文化服務工作的經費投入。文化館是公益性群眾性的文化事業機構,它主要是以社會效益的形式展現,并不是以經濟指標來可以衡量。因此,將基層文化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文化領導體制和投資體制,保障基層文化工作的組織和經費。
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成為資源并按市場規劃要求獲得“雙重”效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宣傳教化和陶冶性情的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質,塑造人的靈魂,豐富人的精神內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長期以來基層文化工作實際上是在上級行政指令中來完成和實現,體現的是行政文化性質。當今的文化應當是以一種資源的形式展現于市場,應掌握和使用好大眾資源,充分發揮文藝的創作、傳播、培訓這“三位一體”的職能作用,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黨的十七大精神客觀要求文化體制的創新發展。黨的十七大作出加強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發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號召。這有利于調動文化館各專業人員積極性,有利于各專業特長發揮、專業人員能進能出的良性競爭機制、管理機制和分配機制。要通過加大改革和職能轉變的力度,從行政管理的模式中分離出來走向市場,創建適合文化特點的管理體制與模式。
四是提高文化工作者的自身綜合素質,努力培訓藝術人才。要有效合理配置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的“固定化”和專業人才的“市場化”。工作是面向基層、活躍在農村,人員的“進出”很少流動,人們習慣的忽視了文化館是一個文藝人才聚集的地方。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要求文化工作者在政治上要有事業心和責任感;在思想行動上要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業務上要打造自身文化底蘊;在藝術上要加強對文藝骨干和愛好者的培養。
二、準確定位,遵循“立足群眾文化,全力服務中心” 的核心思想原則
“一個產品要打開市場、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就必須進行產品定位。”這是定位學的原理。圍繞基層文化館的定位,要求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指導原則。堅持群眾文化的正確方向,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和品位。作為政府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專業文化機構,應當承擔著建設先進文化的職責,這是定位基層文化工作的首要原則。我縣在進入夏秋季時節,全縣鄉鎮都要開展各自鮮明特色、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廣場活動。從縣城舉行的專場晚會轉移服務到鄉鎮;從鄉鎮舉辦的節慶服務轉移到村寨的大舞臺,處處都能服務到、看得到享樂文化的身影。
二是服務原則。滿足群眾整體性、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黨和政府賦予文化館的基本職能。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面向群眾,用文化的力量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縣確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為核心的實踐服務活動目標,通過實施“文化強鄉強鎮”的文化惠民工程,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三是實踐原則。充分發揮文化娛樂、認識、教育和審美的功能,促進和提高群眾思想、文化、智力、身體素質,促進整個社會文明健康發展。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的活動中心、輔導中心和研究中心,要有一個功能相對齊全的陣地,有一支能輔導群眾文化活動的隊伍,有一系列面向社會文化藝術培訓的實踐陣地。
四是創新原則。創新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館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它面臨的重要工作任務就是不斷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風格和和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創新就是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精神,推陳出新,培養群眾所關注和接受的先進文化。我縣創作演出的舞蹈、歌曲《粑棒舞》、《玉水河之歌》;毛南族民間舞蹈《毛南神韻》;苗族民間舞蹈《跳月舞》;布依族舞蹈《浪馬神韻》等優秀劇目,迎得群眾的好評。在創新文化強鄉強鎮的公益惠民活動中,實現了由“政府買單,群眾看戲”轉變為“部門出資,農民看戲”,推進了文化活動事業的創新。
五是滿意原則。群眾對基層文化館工作滿意不滿意,是檢驗工作的重要尺碼,也是能不能獲得地位的根本體現。從文化館性質上講,它是公益性群眾文化陣地。我們在制定工作目標和計劃中,要根據政府的中心工作需求,充分考慮群眾在文化方面的實際需要,使群眾滿意。我縣在國家擴大內需項目中,新建17個綜合文化站,項目總投資408萬元,總建筑規模為5100平方米,每個鄉鎮300平方米,給各鄉鎮配備一批文化設備,實現“一鄉一站、一村一室、一鄉一廣”的目標,形成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網絡并發揮公共服務職能。
三、服務基層,發揮基層文化工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作用
一是發揮基層文化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物質生活的日益提高,人們思想文化觀念的多樣化,群眾文化由過去的“教育型”轉化為“休閑與消遣型”,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結果。市場經濟中,免不了一些不良的東西會招引群眾,污染社會風氣和群眾文化生活。如何用正確的宣傳輿論引導人, 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陶冶人,用健康的文藝節目教育人。我縣啟動的“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公益文化活動,縣政府為全縣121個行政村、10個鎮(鄉)文化站、部分民間藝術團和學校發放了文化惠民流動音響150套。通過在實踐中探索,我縣各文藝團隊的發展脫離了政府扶持,走入市場運作。塘邊鎮八音藝術團演出90多場,收入27萬元以上,通州鎮金色藝術團演出近80場,收入25萬元以上,卡蒲毛南族風情文藝隊等一批鄉鎮藝術團演出足跡遍及周邊縣(市)及省外廣西、湖南。
二是提高基層文化人才素質,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發展,富裕起來的人們對宣傳文化藝術品味的追求越來越高,文化館利用人才發展優勢,讓各門類齊全的藝術人才以點促面,輻射全社會各階層及領域。縣政府把握時代脈搏,開拓創新人民群眾文化工作的新局面,鄉、村兩級文化廣場,鎮鄉綜合文化站、村農家書屋全部建成,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得到提升。農家書屋為農村帶來了書香氣息,提升了農民文化生活品位,將農民群眾由牌桌拉到了書桌,讀書聲沖淡了麻將聲。
三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精神動力。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中國文化教育有堅實的基礎,順應國情、民情和時代的主旋律是文化發展的根本。縣政府不斷加大文化建設投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以政府采購為主導的“幸福進萬家”公益文化活動,成功讓“幸福進萬家—文化精品鄉村行”躋身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創建項目,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響亮品牌。
參考文獻:
[1]《創新基層文化活動的探討》《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年第16期霍連利;
[2]《新時期如何搞好基層群眾文化管理工作》《神州》2013年第18期陶環;
[3]《平塘縣文化館2014年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