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綿延千里的河西走廊上,紅軍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為什么?本文以造成西路軍失敗的我方原因的客觀原因為著眼點,再次告訴自己和大家: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關鍵詞:西路軍;失敗;我方;客觀原因
中圖分類號:K2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17-02
眾所周知,1936年10月,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長征勝利結束。之后四方面軍五、九、三十軍及總部共2.1萬余人奉中央指示,西渡黃河,同年改稱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并成立軍政委員會,由陳昌浩任主席,其成員除陳昌浩外還有徐向前、曾傳六、李特、李卓然、李先念等。然不到半年時間里,西路軍經過西進失敗,在李先念帶領下到達甘肅、新疆交界的星星峽時只剩420人。這是我軍建軍史上少有的慘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主客觀原因造就了西路軍的失敗。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一下造成西路軍失敗的我方原因中的客觀原因。近代史學界對該問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20世紀80年代初傳統(tǒng)觀念占主導地位。即認為西路軍的失敗是執(zhí)行了張國燾錯誤路線所致。大量資料顯示,當時作為中革軍委主席團成員、紅軍總政委、紅四方面軍重要領導人的張國燾對紅西路軍的失敗確實是負有一定責任的。中央軍委為執(zhí)行寧夏計劃做出布置,該作戰(zhàn)計劃為張國燾提供新辟根據地的機會,在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之初,他雖有個人打算但對中央的指示還是積極的。在執(zhí)行過程中,卻對中央具體部署缺乏信心。從1936年中央的《十月份作戰(zhàn)綱領》看,中央絲毫沒有讓紅四方面軍打通國際路線的意圖,紅四方面軍之主力部隊的任務應是南下防御,參加寧夏戰(zhàn)役,但是張國燾沒有堅決執(zhí)行決策,而在戰(zhàn)役過程中,張國燾對敵人始終也是不堅定的,后來寧夏計劃被迫終止執(zhí)行。他的行為導致了十分嚴重的后果,致使寧夏計劃再也無可能實施,而渡過黃河的三個軍只能處于孤單無援的境地。根據形勢變化,中央又制定新的作戰(zhàn)計劃,成立西路軍,由陳昌浩任主席,然過河的部隊立即受到馬步芳等部的圍追兜剿,在敵眾我寡極端不利情況下最終失敗。由此可見張國燾對西路軍的失敗是負有一定責任。然而,這不代表當時的失敗完全是張國燾的錯誤路線的產物,更不能因此而徹底的否認西路軍將士的忠貞和浴血奮戰(zhàn)。
其次近年來,黨史學界對失敗之因作了更深的探討。學術界諸公在探討西路軍失敗之因時,又得出了幾乎千篇一律的“新結論”—失敗是黨中央戰(zhàn)略失當所致,直觀上分析此說法似無不可,但從歷史的深層考慮,便發(fā)現(xiàn)對此說法太過武斷。當時打通國際路線是中央即定方針,而西路軍組成,西路軍西行等等都是執(zhí)行中央命令的,西路軍的行動也是整個戰(zhàn)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關鍵是中央是有打通國際路線的戰(zhàn)略構想,但選定的不是紅四方面軍屬部。而后來的西路軍西行并不是中央即定方略,那何談西路軍的失敗是由黨中央戰(zhàn)略失敗所致?
又一說,中央決策搖擺不定,使西路軍陷入困境。有人認為西路軍開始西征后中央對其擔負任務的指示飄忽不定,時而令其西進,時而令其東返,往來反復數度更改,致使西路軍猶豫徘徊,無所適從。此說法深入研究后發(fā)現(xiàn)只是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事實基礎。西路軍在河西走廊,中央的指示確實是忽東忽西,仔細研究,中央及軍委的指示變化是有一定原因的,西路軍在開始西行后所擔負的任務不僅是為了到新疆去接受蘇聯(lián)的援助,他還擔負著開辟甘西蘇區(qū),牽制黃河兩岸敵人,和河東紅軍相互配合協(xié)調行動的任務。尤其是在蘇聯(lián)支援紅軍武器尚在商談之中,援助武器的時間、地點均未確定之前西路軍就不能朝西直走,直達新疆。中央沒有這個要求,事實同樣也不允許暫時有這個要求。在這種情況下,西路軍更直接更主要的任務應是立足河西,配合河東。在西路軍已經占領古浪、大靖、涼州附近地帶后,西路軍領導人對自己的使命依然明確。可見軍委對西路軍開始西行之后的任務指示是明確的。從全局來看,在西安事變發(fā)生的前后,國內形勢的急劇動蕩,直接影響著我黨戰(zhàn)略決策的實施;中國工農紅軍的不甚強大,使之在強大敵人圍攻下難以盡遂我愿。這些就是黨中央令西路軍時而西進,時而東返的根本原因所在。在戰(zhàn)爭年代,尤其是在敵我力量過分懸殊致我處境極度艱難之情況下,任何部署、決策、命令都可能會時常發(fā)生變化。站在中央這邊看似屬無可奈何。中央及軍委對西路軍西進后的指示不能說是失誤,只能說是形勢造就的“多變”但明確的指示,它也不是西路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一定程度上是西路失敗原因中我方因素的又一客觀原因。
綜上,傳統(tǒng)觀點說西路軍的失敗是張國燾錯誤路線的產物,事實證明該觀點是不全面的,它否認了西路軍將士的愛國忠誠的行為。張國燾對西路軍的失敗負有一定責任,這只是我方原因的客觀原因之一。 新觀點卻走入了極端,認為失敗完全是由中央搖擺不定多變化的戰(zhàn)略方針造成的,但這不代表中央的“多變”指示是西路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它只是我方原因中的另一客觀原因。
當然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除上述我方的客觀原因之外,戰(zhàn)爭中的主客觀因素也很重要,如如敵方力量聚集,武器裝備精良,使敵我雙方在數量、裝備上相差懸殊等等。無論原因是什么,我們都應清楚:西路軍廣大指戰(zhàn)員不顧長征的疲憊和彈藥物資的匱乏,以同仇敵愾,無私無畏的無產階級的英雄氣概與優(yōu)勢,跟敵人進行艱苦頑強的搏斗,充分表現(xiàn)了對黨、對人民的赤膽忠心,他們的行為是可歌可泣的,應該永遠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懷念!
參考文獻:
[1]徐向前.歷史的回顧[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36-37.
[2]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第一冊,458.
[3]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左支隊在新疆[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25,48.
[4]艱苦的歷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