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年義務教育數學大綱中指出:“數學教學中,發展思維能力是培養能力的核心。”在思維活動中,發散性思維起主導作用,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和基礎。在課堂教學中,引申和探索,采用啟發性或發現式教學法對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使學生的解題思路開闊,妙法頓生,而且對培養學生成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論的創造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發散思維;變式;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50-02
一、新課引入時,活躍學生的發散思維
新課的引入,一般都要回顧舊知識,引出新問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活躍的,這時是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能力培養的好時機。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實習作業中,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同學們,如果你想知道操場邊最高的那棵樹有多高,都有些什么辦法?”魯莽的學生答道:“砍倒量!”“是一個辦法,但亂砍濫伐要違法,不行啊!”調皮的學生答道:“爬上去量!”“也是一個辦法,但嫩綠的樹尖怎能承受得了你強壯的身體?”基礎好的學生回答道:“量出身高、人影、樹影,用三角形相似的性質計算出來。”“充滿智慧的辦法!但需在陽光或月光的配合,還有其他辦法嗎?”當學生冥思苦想,興趣正濃時向他們介紹解決《測量底部可以到達的物體的高度》的辦法,這樣引入,可以提高學生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從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解題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流暢性、變通性是發散思維的品質。學生思維靈敏,思路暢通就能在短時間內匯集與所研究問題有關的概念、定理、公式、方法與技巧,使之成呼之欲出,信手拈來之物。數學題目,由于其內在規律或由于思考的途徑不同,可能含有許多不同的解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廣開思路,發散思維,探求多種解法,從而使“雙基”得到訓練,能力得到開發。
根據吉爾福特的觀點,發散性思維具有三個特征:變通、獨特、和流暢。在這三個特性中:變通,指的是具有創造力的人,其思考變化多端,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易受思維定勢和功能圍著的束縛,因而能提出不同風格的新觀念。獨特,獨特能力表現為對事物有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觀點認識事物、反映事物。流暢,指創造能力強的人,心智活動少阻滯,能在短時間內表達出較多觀念,反應迅速而眾多。故有人把這三個特征稱為發散思維的“三維度”:變通度、獨特度、流暢度,從目前的數學教育現狀看,要培養學生創造力,首先就應從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入手。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的訓練,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提高發散思維能力,具有鋪路架橋的作用。如果教師能長期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不斷去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那么,學生的解題靈感是完全可以培養的。
三、注重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征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 與新知識的連接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系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可感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在喚起學生數學思維情趣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調控,讓學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書而不能\"的\"憤徘\"狀態之中,這種\"道弗牽、強弗抑、開弗達\"的思維激發,有助于學生的數學思維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數學問題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就啟動、開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素質得到發展,得到提高。
四、進行變式教學訓練,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中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教育學生在平時解題時不僅僅滿足于把題目解出來,而應向更深的層次探求它們的內在規律,可以變化題目的條件,或變化題目的結論,或條件和結論同時作一些變化,加強發散思維能力的練習與考查,從而加深對題目之間規律的認識。
變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變更概念非本質的特征、改變問題的條件或結論、轉換問題的形式或內容,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從“變”的現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從“不變”的本質中探究 “變”的規律的一種教學方式。數學變式教學是通過一個問題的變式來達到解決一類問題的目的,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掌握數學“雙基”,領會數學思想,發展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數學素養,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積極作用。
例如:已知△ABC中∠A及其外角的平分線交直線BC及其延長線于E、F,過A作△ABC的外接圓的切線交CF于D,此外,不再添加任何線段,由此可推導出哪些結論?
問題提出學生就會涌躍發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目的基本達到后,再讓學生對其中部分結論加以證明,這種教學無疑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五、一題多變,強化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教學中許多學生覺得,即使我把課本中例題、習題做通了,考試依然得不到高分,因此,教師必須要吃透教材,挖掘課本深層次的知識點,精心設計與原題內容不同,但解法相同或相近的題目,在訓練中強化發展散思維能力。
我們知道,許多平時做的題目經過“包裝”就變成中考題目,因此在平時教學中就要教會學生如何去掉包裝。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自覺摸索方法,當一個新問題出現時,如何回歸到舊知識情景中去謀求解決的方法和途徑,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把出現的新問題迎刃而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解題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設計一些有代表性和針對性題組加以訓練,它不僅能鞏固知識,開闊學生視野,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還能激發學生興趣,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應變能力,當然在教學中還要認真研究學生的思維水平,思維特點和學習方法,才能達到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史良《挖掘課本素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中學數學教學參考》.
[2]《中學數學教育學》。
[3]《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