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概括總結了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專業人才實驗實訓條件,依據實驗實訓條件提出了實踐教學的方法及模式。
關鍵詞:實訓;自動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111-02
一、實驗實訓條件
1.實驗實訓條件。
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專業擁有機電綜合創新實訓室、液壓實訓室、氣動與PLC實訓室、工業自動化實訓室、電液綜合實訓室等12個專業實驗實訓室。與中船重工西安東風儀表廠、陜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東方機械廠、漢江機床廠、上海英集斯自動化公司等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在這些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實習和工學交替。
2.機電綜合創新實訓室。
服務課程:可用于《自動生產線技術》,《液壓與氣動技術》等課程的實驗實訓教學。
主要設備:上海英集斯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模塊化生產加工培訓系統。
3.電工電子實訓室。
服務課程:可用于《電工電子技術》、《電路裝配與調試》等課程的實驗實訓教學。
主要設備:具備滿足不少于40人學習,20個工位的電工實驗臺、電工(電子)實驗器材、電工(電子)教學實驗板、學生用計算機、晶體管測試儀、集成電路測試儀、信號發生器、數字式示波器、測量電橋、交(直)流電壓表、交(直)流電流表、交(直)流電功率表、兆歐表、數字萬用表、鉗型電流表、電烙鐵、線路板、電子元件、集成電路、鑷子、電工工具等。
實訓項目:安全用電操作,觸電急救;基本電鉗工工藝訓練;照明與動力線路的安裝、調試;異步電動機控制系統的安裝調試及故障處理;電子儀器的使用;常用電子元器件識別與測試;模擬電路測量,數字電路測量;線路板焊接等;以及與維修電工取證相關的訓練項目。
4.可編程控制器技術實訓室。
服務課程:可用于《可編程控制器應用》、《控制系統安全與保證》、《工控組態技術》、《簡單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等課程的實驗/實訓教學。
主要設備:具備滿足不少于40人學習,20個工位的可編程序控制器、編程軟件、數字量實驗模型、模擬量實驗模型、觸摸屏、手持式編程器、計算機、控制對象(PLC控制系統實驗臺或工控載體)、兆歐表、數字萬用表、壓線鉗、剝線鉗及電烙鐵等。
實訓項目:PLC硬件組態;電機正反轉控制程序的設計與調試;Y-△控制程序的設計與調試;紅綠燈控制程序的設計與調試;運料小車控制程序的設計與調試;典型工控系統程序設計及工控組態等;以及維修電工取證相關的訓練項目。
5.電氣傳動實訓室。
服務課程:可用于《電機驅動與調速》、《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等課程的實驗/實訓教學。
主要設備:具備滿足不少于40人學習,10個工位的電機實驗臺、直流電動機、直流發電機、單相電動機、三相交流異步電動機、三相同步發電機、步進電機、交流伺服電機、直流伺服電機、單相變壓器、三相變壓器、旋轉變壓器、制動器、旋轉編碼器、變頻器、軟起動器、伺服電機及控制裝置、電機控制實驗板、計算機、電機故障測試盒、可調直流(大功率)電源、可調交流(大功率)電源、數字式示波器、測量電橋、交(直)流電壓表、交(直)流電流表、交(直)流電功率表、噪聲測試儀、膠皮榔頭、兆歐表、數字萬用表、鉗型電流表、轉速表、測速表、輔助連接線、電工工具及常用的拆裝工具等。
實訓項目:電機拆裝;電機原理實驗;電機機械特性實驗;直流電機調速;交流電機調速;交流電機軟起動;伺服電機控制;步進電機的工作特性等;以及維修電工取證相關的訓練項目
二、實踐教學方法研究
加大自動化生產設備應用專業實驗實習設備資金投入力度,為學生實踐操作夯實基礎。
加強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提高畢業生職業素質,以增強社會競爭力和社會生存能力是緊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的新型教育理念,應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校在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材的選用,教學方法設置及具體教學進程等各方面都有所體現。
學生實踐訓練分為三個階段:(1)第一年進行技能基本功訓練,即計算機使用操作訓練,電工工具、工具儀表使用訓練,焊接工藝訓練,鉗工訓練。(2)第二年進行專業技能訓練,即讀圖、識圖能力訓練,基本機電電路安裝訓練。(3)第三年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即機電產品裝配與調試訓練,PLC應用實訓,機電整機維修訓練,機電專業崗位綜合訓練,畢業綜合實踐。
為了強化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特點,根據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制定實踐教學標準,我們制定出本專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訓練的實踐教學模塊,統籌安排實踐性教學內容,將基本技能和技術應用能力訓練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形成系列實驗、專項實訓、階段實習、綜合訓練以及項崗生產實習等幾部分實踐環節。
教學計劃的安排有利于實踐能力的訓練。靈活安排教學實踐各環節,教學計劃安排應主動適應企業的生產階段與生產項目內容的安排,注重實施的效果,教學計劃的安排與調整必須有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不是按照機械的、固定的模式去制定。實訓實習安排的基本做法如下:
(1)緊跟技術發展進步,營造真實生產環境。合理安排“基礎訓練——校內實訓——畢業項崗實習”實訓項目,使能力培養遞進提高;按照“基地建設企業文化”和“實踐教學生產化”的原則,建設生產型教學車間,緊跟技術發展進步,選用生產型實訓設備,使實訓更加貼近生產實際。努力營造真實的生產環境,廣泛開展生產性實訓,使“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體現在教學各環節。不斷推進一體化教學、項目式教學、體驗式教學等方法。
(2)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外實訓基地。以服務為出發點,積極參與企業職工培訓,承擔企業技術研發、改革等任務,共建校外實訓基地。不斷增強頂崗實習效果,通過項崗實習,強化學生某一專項技能的實踐,體驗企業的真實生產環境,進一步提高學生專業能力,更好地與就業工作崗位進行銜接。不斷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管理力度,與企業共同對學生項崗實習進行評定。并充分依托電子產品裝備制造類企業,共享校企資源,形成一批具有行業、專業特色的校外實訓基地。
作者簡介:趙建偉,男,高級工程師,四川威遠人,主要從事為機電一體化技術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