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重點談論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而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作用的也是父親和母親,并非是老人。父親和母親在教育中不止是陪伴,也要通過日常生活的小事把握機會讓教育起到該有的作用,進而影響孩子。
關鍵詞:決定;溝通;計劃時間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37-02
自從有了孩子,教育就一直是無法避免的話題,人人都在談孩子的教育,可是教育又是該怎么做的呢?好多家長在孩子上學時會和班主任老師說:“既然成為小學生了一切就交給學校了,不管打還是罵老師隨便,一切都聽老師的。”到了社會上,家長說既然到了社會這個大環境就讓社會說話算吧,適者生存等等之類的話;可是有沒有想過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中社會、學校和家庭又各自占有多大的比例呢?哪個對于孩子的健康生長起到最重要的作用呢?我認為在這三個決定因素中家庭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家庭教育的影響是伴隨孩子一生,并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決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止是陪伴而已,要從小事抓起,冷靜對待孩子的每個問題,發脾氣是沒有用的,家長善于動腦才能正確解決問題,并達到長期好的效果。
首先,孩子自己做決定,家長只作引導。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由老人從小帶大,父母親親自帶大的卻很少,由老人照顧孩子的最大好處就是照顧得特別周到,可是漸漸地發現孩子現在自己能作主的事情就少之又少,但是男孩子能獨立地做決定很重要,發現了問題就需要解決問題。去超市購物就是一個常見的問題,超市這種購物方式就是會讓人有購物的欲望,就會沒有節制的買各種東西,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去超市前會要求他只能買一件東西,至于說買什么,是玩具、吃的、用的、書還是其他所有東西,我一概不管,只要求是一件,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改變,但是也會出現看著他拿著兩件東西都不舍得的時候,一部分家長的選擇(包括孩子爸爸),就會全買了,另一部分就想我一樣選擇引導,前提是他問的話,如果他要是不問我就一直等,我會跟他分析這兩樣東西哪個更重要、哪個更需要。最后的決定還是由他選一件東西,我只管付錢。在學校報的興趣班、藍球班、藝術節報名等也都是由他自己做決定的結果。不過在他做完決定后他就必須堅持,不能改變。雖然是小事,但是慢慢的孩子會經常和我說:“媽媽,你讓我想想……,” 說明他在用腦主動思考問題,并慎重做出決定。
其次,溝通比批評重要。
我認為作為小學生習慣最重要,可是又該怎么做呢?直到有一天,大概在去年9月份開學不久,班主任找到我說孩子上課只干自己的事,不跟著老師的步調,把自己的事情干完了才上課跟著老師,其實說實話對于家長來說這種時候真的是特別生氣,可是我盡力控制自己(不說話,大腦急速運轉),然后就出現了如下的對話:
媽媽說:“寶貝,班主任和媽媽說話你聽見了嗎?”
孩子說:“我沒聽見,媽媽。”
媽媽說:“媽媽不說你,也不批評你。”
孩子說:“媽媽我聽見了。”
媽媽說:“班主任說什么了?”
孩子說:“復述了班主任的話。”
媽媽問道:“那你為什么這樣呢?”
孩子思考了片刻:“媽媽,老師講的內容我都會了。”
媽媽遲疑了一會,蹲下來說:“那媽媽告訴你個秘密,你們班所有小朋友老師講的內容他們全會。可是為什么其他小朋友能認真聽老師講課呢?”
孩子反問道:“為什么?”
媽媽說:“就是他的習慣好。”
孩子又問到:“習慣是什么?”
媽媽回答:“好的習慣能夠幫助你實現發明家、畫家的夢想,而不好的習慣就會讓你離夢想越來越遠,那就從認真聽老師講課開始,慢慢就離夢想越來越近了。”
可是聽到這里我覺得孩子懂得了道理,可是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認真聽講了,他還是不知道怎么做。我接著說:“你和媽媽約定一下,上課的時候要一直看著老師,晚上回來的時候和媽媽將一下上課的一件事。”隨后的幾天我只要能碰到班主任就問他的情況,他孩子知道老師和媽媽都很重視這件事,沒過幾天就明顯改善情況了。不過要有個過程,不要指著第二天就好,只要每天有點滴進步就行,但是一旦好了就有長期效果。
相反如果沒有上述的對話,上來就批評他,我就不會知道學習內容孩子都會,也不會再堅定他的夢想,因此我覺得溝通比批評更重要,讓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敢和你說實話。如:“媽媽,我今天偷偷在老師辦公室看了一眼。”
第三,計劃時間比知識本身重要。
相比幼兒園,我覺得上學最大的區別就是有作業了,雖然學校每天留的作業很少,但是不管是花10分鐘,還是1分鐘,要讓他知道放學后要認真完成作業。這就需要學會計劃時間,當然放學后什么都不干馬上做作業自然好,但是現在畢竟電視、電腦、ipad等誘惑太多,難免會耽誤,因此我就在開學初的時候和他共同商量時間計劃,當然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安排一些和他相關的事,引導他:“放學回家第一件事脫鞋;回家第二件事洗手;回家第三件事脫衣服。”讓他知道時間的安排有先后順序。最后把時間計劃分成大概兩種,一種是先玩再寫作業;另外一種是先寫作業再玩,我只規定晚上八點半上床睡覺的限制,超過時間不允許寫作業了。如果提前就獎勵讀書給他聽。起初他的時間安排總是先玩,后寫1分鐘的作業,我只負責友情提醒時間快到了,慢慢地,他覺得作業這件事是他自己的,作業沒寫完老師會批評我,而不會批評爸爸和媽媽,先寫作業、后玩,玩得更踏實。這樣才會最好地安排時間。現在孩子經常和我說:“媽媽,周六我上午去公園玩到幾點,然后去圖書館,下午干什么之類的安排。”問我有沒有時間陪他去,作為孩子的這種要求家長怎么能不答應呢?
最后,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向日葵總有一天會面向太陽,引用龍應臺的所說:“孩子,你慢慢來。”同樣我想說的是:“家長們也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