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各種類型的技能競賽越來越引人關注。去年我院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教師帶隊參加技能競賽的政策,旨在為大家提供工作指導原則,能夠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的同時,提高師生素質,為創建職業院校的高品質專業和優勢資源提供依據。作為我學院專業部從事五年制教學的老師,我曾與其他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參加多次市級和國家級技能競賽,本文將一些經驗與體會與讀者分享。
關鍵詞:機器人應用;任務;實戰能力;聯合訓練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196-02
自2003年開始,我先后參與指導我學院五年制學生(中職階段)參加了電子設計項目和機器人應用項目的市級和國家級技能競賽7次,針對比賽的經歷和呈現的變化有以下幾點發現:
首先,比賽緊跟新技術發展,對應職業崗位需求在逐步規范,要求越來越全面。比如電子設計大賽,從最初的借助EDA軟件繪制電路圖并生成印制電路板圖,到近幾屆大賽的要求現場設計較復雜的原理圖、封裝并自動生成版圖,以及對電路故障的分析等,都反映出當前在電子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中特定崗位的職業需求的變化。這一方面源于技術的不斷更新,另一方面也是從業人員素質必須符合產品更新和技術提升的要求。參賽院校可以從大賽項目設置和規程標準中體會出高新技術和企業發展對從業者的衡量標準,從而調整教學方針和教學內容以求適應。
其次,就賽項設定的任務的來看,難度逐漸增大,且更趨于綜合性和實用性。機器人應用項目中職組別被納入國賽是近五年的事,雖然國賽每兩年才舉行一屆,但項目難度逐次提升。從最初簡單的工件按次序碼放,到上屆比賽的碼放次序的多樣化以及工位設置的隨機性,難度提升到較高層次。另外此改變正是結合實際工程應用中經常出現的堆垛要求和場地的復雜情況衍生而來的。
再次,任務和崗位要求的提升必然導致參賽者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面臨巨大挑戰。學生習慣較平靜閑散的學習生活,比賽之前雖然有集中訓練,但賽場如戰場,如何能夠適應要求,正常發揮甚至超常發揮都是需要解決的課題。
當然,每次帶隊參賽的我也會面臨一些問題,相信在同等職業院校中有代表性的情況。
一、比賽任務急,準備時間緊,學生選拔倉促,勉強應戰。
無論是北京市比賽還是全國大賽,雖然比賽時間相對固定,但是每學期的教師的教學任務是雷打不動的。拿機器人應用比賽來說,北京市比賽每年一次,全國大賽隔年一次,雖然帶隊老師想提前準備,但是礙于自己的教學任務所限,只在比賽來臨前一個月進行突擊集訓。五年制學生要參加市級賽后取得較好名次才能晉級國賽,因此歷時較長,對選拔學生就存在難度,畢竟能堅持到底的學生少之又少。
二、項目任務研究深度不夠,對比賽突發情況估計不足,缺乏預知預判能力。
作為參加了3次北京市級機器人應用比賽和2次全國機器人應用項目大賽的指導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極其有限。國賽的任務標準在賽前三周公布,雖然我和其他參賽帶隊老師多次研究,設想了許多種可能性,但仍未能充分估計形勢,這對學生更是不利影響,導致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應對突發狀況,造成未能發揮出訓練水平。
三、集中訓練方法單一,對學生實戰能力的培養效果達不到比賽要求。
賽前訓練我們雖然想了一些辦法,但是效果不夠理想。表現為學生不夠積極,依賴性強,不能主動面對困難想辦法,問題解決大多靠老師提醒和督促。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的實效性不強,分工合作與團隊意識仍未形成良好氛圍。
針對以上問題,總結多次比賽經驗,我提出以下建議:
1.調動學生動手操作興趣,開展院級操作達人選拔。
五年制學生入學年齡小,心智不夠成熟,缺乏學習興趣,活潑好動,情緒控制能力弱。一般技能比賽要求學生的基本素質,需要長時間慢慢一點一滴培養。建議在新生入學之初,通過觀看往屆比賽視頻和獲獎學生介紹參賽體會,讓各專業學生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技能比賽情況,激發學生興趣,吸引他們能夠參與到比賽中來。事實上,許多五年制學生喜歡動手操作性質的學習內容,而且不乏有悟性的孩子,喜歡自己動手拆裝零件或擺弄工具,只要稍加指導,就能很快上手。機器人應用比賽中,很重要的是機裝任務,裝配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機器人能否完成后面的任務,換句話說,安裝工藝不合格,即使程序編的再完美也無濟于事。因此,機械安裝過程是基礎,在訓練中裝配過程也是非常辛苦且及其枯燥的。
2.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創造條件讓集訓規范化、合理化,甄選隊員更科學化。
鑒于賽制原因,應該提前開展大賽準備工作。建議利用第二課堂活動進行前期準備,在學期初參照前一屆比賽的要求制定第二課堂活動計劃,圍繞裝配和編程兩大任務開展學習和訓練,盡早營造比賽氛圍,讓學生既可能早點進入比賽狀態,體驗比賽情境,適應比賽要求。既要關注學生技能技術的培養,也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鍛煉,帶隊參賽教師應多角度全方位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控制情緒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
集中訓練之前,按照參賽要求和前期考查結果,在參賽隊員之外保留替補陣容。進入集中訓練期之后,制定詳盡的集訓時間安排表,包括針對比賽任務樣本的訓練內容和選拔要求。開始階段所有隊員可按照主觀意愿分組進行對內比賽,根據任務完成情況相互打分。之后打亂分組進行對抗,讓隊員們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取長補短,尋求最佳搭檔。集訓中期,分組相對固定后,各隊分別出題,讓其他對手完成進行對抗,各隊完成后聽取其他隊的評價和建議,相互交流經驗,形成資源共享。在此期間,帶隊教師仍應全程關注,適當發表意見,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特別是對學生有可能出現的情緒波動和不佳狀態給予提醒或幫助調整。
3.與高水平院校開展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教師科研水平。
任何比賽成績的取得,必然依靠優秀的技術水平和先進的管理水平才能達到。通過參加比賽,我院師生結識了全國各地職業院校的教師和選手。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想要進步就要開闊眼界,拓展思路,虛心請教,踏實肯干。各地方學校的優勢結合我院實際情況,都要拿來一試。2014年國賽期間,我與其他院校老師交流發現,有些學校開展多個學校聯合訓練,擴大自身優勢,促進校間合作,不失為一種共贏的方法。
綜上所述,與其他科研單位不同,職業院校的科研水平通過學生的表現來展現是最具說服力的。我們愈來愈意識到,教育的目的不僅停留在考卷上,更應該體現在教育對象通過自身的努力,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技能比賽是展示教學成果最好的舞臺。所有教師應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參與到技能大賽的工作中來,為學院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方紅、汪曉銀,關于數學建模教學方式及競賽隊員選拔和培訓機制的探討[J].2008,3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