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發聲機能是聲樂藝術的基礎。歌唱的最終目的是用藝術去打動人,要想更好的表達音樂作品,歌者必須具備完善的發聲技能,而機能訓練正是幫助歌者完善自我能力的有效方式。本課將從男高音發聲機能訓練中有關呼吸、“關閉”兩方面的問題入手對學生進行訓練,并對相關發聲原理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通過有效的練習掌握歌唱技能,運用于歌曲演唱和表演中,為藝術服務。
關鍵詞:男高音;技能訓練;呼唇哼音;關閉;藝術表現
中圖分類號:J6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Z(2015)02-0139-02
眾所周知,男高音這一聲部訓練困難較多,在高聲區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本文是針對男高音技能訓練的教學設計。
課程名稱:男高音發聲機能訓練
上課時間:40分
課程類型:專業小課
教學用具:多媒體、鋼琴
重點難點:呼吸調節、“關閉”訓練
教學對象:高級程度男高音
教學目的:本課從男高音發聲機能訓練中有關呼吸、“關閉”兩方面的問題入手對學生進行訓練,并對相關發聲原理進行詳細講解,讓學生通過有效的練習掌握歌唱技能,運用于歌曲演唱和表演中,為藝術服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聲樂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歌唱的最終目的是用藝術去打動人,要想更好的表達音樂作品,歌者必須具備完善的發聲技能,而機能訓練正是幫助歌者完善自我能力的有效方式。眾所周知,男高音這一聲部訓練困難較多,在高聲區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這節課就請同學和老師一起來探討男高音的發聲機能訓練。
本課的機能訓練分為兩大板塊:
(一)呼唇哼音 (二)“關閉”訓練
二、呼唇哼音練習
(一)教學程序:
1.教師介紹、示范,學生唱一遍后談感受。呼唇哼音又稱“打嘟”,是呼吸練習和哼鳴練習的完美結合,可幫助男高音建立良好的呼吸對抗,并增強呼吸和聲音位置有效配合的能力。
2.講解原理和注意要點后讓學生唱第二遍并談感受。歌唱發聲涉及了嗓音學、心理學等學科,必須遵循相關的科學規律,才能充分利用我們自身的樂器發出動聽的聲音。聲樂教學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感覺式啟發教學”,老師總是希望“授之以漁”,而不同個體的感覺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要“悉究本末”,搞清楚蘊含在其中的科學原理,以不變應萬變,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這些技能。
3.用示意圖說明帶對抗的呼吸是最均勻和持久的。請看這幅關于呼吸的示意圖(略)(具體圖例可根據文章描述自行設置)。這個氣球好比我們吸滿氣的身體,外圍的箭頭代表作用于呼氣的內縮力,內部的箭頭代表作用于吸氣時的外擴力,箭頭的大小代表力的大小,呼氣時,兩股力之間要相互作用,產生對抗力,才能使氣息為發聲產生平穩持久而流動的原動力。這就是我們主張帶著吸氣狀態來歌唱的原因之一,吸氣時肋骨、后背和腰腹會產生擴張的感覺,因此歌唱發聲時要帶著這樣的內感覺,仿佛后背坐在腰腹部的氣墊上,聲音靠著呼吸嘆著唱(加上拳頭的實驗,并告知內感覺像上下兩個拳頭在橫膈膜處相互對抗,但要流動起來,特別是氣不夠和音節上行時要加強)。越到高音共鳴點越小,呼吸壓力越大,呼吸和位置配合的剛剛好才能獲得良好的聲音效果,遵循音階上行與下行的規律。
(二)此練習完整的過程是:“激起”-“保持”-“收氣”
帶著律動,全身唱。
譜例和要點
54 32 | 1234 5432| 1 0 ||
du
(三)注意事項:
1.帶對抗的、流動的氣息,保持良好的聲音位置;
(抓兩頭,放中間,喉、口一點不沾邊)
2.遵循音階上行和下行時呼吸和位置的變化規律;
3.帶著律動,全身唱。
三、“關閉”訓練
(一)教學程序
1.教師介紹、示范,學生唱一遍后談感受。“關閉”是什么?歌唱要保持管道的暢通,為何又要關起來呢?答案后面來揭曉,現在,請同學遵循上一條練習的呼吸、聲音位置隨音高變化的規律唱一下這條練聲曲。
2.講解原理和注意要點后讓學生唱第二遍并談感受。人的樂器如同能自動調節長短粗細的雙簧管,簧片是聲帶,管身是由喉腔、咽管、鼻腔底部、口腔等共鳴腔調節而成,結合胸腔、頭腔等部位的共振產生豐滿的音色;根據聲學原理,樂器的尺寸越小產生的整體音頻越高,反之越低。
人體是封閉的,我們的樂器內部是難以窺見的,好在這件樂器仍然有可見的部分,請看左邊這幅圖,這是人張口時的狀態,在口腔深處、小舌頭的下方兩側是我們的咽柱,這里是我們發聲管道的一部分,你來看看老師發高音時這里的狀況。(發高音,讓學生看咽柱狀態—相互靠攏)接下來請學生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的咽柱在靠攏時的狀態,并記住內感覺---如同“咽部關了起來”、“喉嚨有痰吐不出來”等感覺(咽柱靠攏代表著看不見的部分也在調節)。
3.請學生加上這樣的感覺唱一下高音,體會 “吸著唱”、“往臉上打”等感覺。 “關閉”不能單從字面上去理解,這代表一種技巧,是指發高音時管道變細,聲帶振動區域變小的一種內感覺。運用“關閉”技巧會產生如同“咽部關了起來”、“喉嚨有痰吐不出來”、“吸著唱”、“往臉上打”等感覺 ,可見部分---咽柱會隨音的增高逐漸靠攏。下巴、舌頭等相關部位要放松,“關閉”要和卡著喉嚨唱區別開來。
強調在發聲時,共鳴點、開口、呼吸要相互配合,隨著音高而變化。音越低呼吸壓力越小且流量越大,音越高呼吸壓力越大且流量越小,感覺頭腔共鳴點隨著音高增加逐漸變小。口腔在高聲區要變成喇叭狀以配合實現管子整體變短。
4.學生帶著律動唱第三遍。
(二)練習要點:
13 56 | 53 1 ||
a e
(三)注意事項:
1.帶對抗的流暢呼吸及各音區呼吸的變化;
2.“關閉” ;
(抓兩頭、放中間。)
3.帶著律動“全身唱”。
重復是人學習新動作的途徑,歌唱發聲要不斷重復正確的動作才能形成理想的發聲習慣。因此要獲得良好的機能,光是學會還不行,必須加強練習,才能牢固地掌握方法。
四、用以上機能訓練的聲音要求演唱聲樂作品片段
五、課堂總結,結束新課
在歌唱的學習中,基礎練習是至關重要的,但技術不是歌唱的全部,機能訓練的的最終目的是能運用良好的聲音詮釋藝術,希望同學課后要加強練習,高音練習要注意節制,以免損傷喉器。最后,讓我們在《今夜無人入睡》的歌聲中結束這堂課。
參考文獻:
[1]林俊卿.《咽音練聲的八個步驟》[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潘乃憲.《聲樂實用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
[3]韓德明,Robert T.Sataloff,徐文.《嗓音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鐘振發.《發聲技巧訓練在歌唱藝術與嗓音矯治中的作用》[J].《咽音研究文選》,2001(1):10.
[5]理查德.奧爾德森著,李維渤譯.《嗓音訓練手冊》[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向松(1981.7-),男,籍貫四川,聲樂碩士,四川音樂學院青年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結合嗓音學的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