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進步的主體推動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是社會昌明和發展的主體力量。《決定》明確提出,“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公平正義,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愿望和訴求,公正公平是法治的生命線,同時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及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的潤化劑。
關鍵詞:依法治國;人民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A4;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2-0024-03
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4月24日黨的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鮮明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①這句話為我們倡明了,作為一個政黨不論是從其政治主張、政治立場,都必須根植于人民,同時,這句話也充分凸顯了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及在國家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這也表明了作為主體的人民的在我們黨成長、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促長作用。我們黨開宗明義就表明了其性質是: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國《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由此在根本大法中依法確立了人民在我國的主體地位。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進步的主體推動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是社會昌明和發展的主體力量。但一段時間以來,人民之主體地位在一些人的心里是否已經被淡化或漠視了,口號震天響,行動上卻是另一套,陽奉陰違,笑意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四風”盛行,致使民怨加大、民聲不合、民心不定,群體性事件不斷發生,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有的人以權壓法、以權代法,漠視國法,心中無法,導致法不能舉;有的人是一朝權在手,法律靠邊走,依法不依法,此舵我來把,可以任意強奸國法;有的人善于“乾坤大挪移”,混淆視聽,愚民于法,仿佛法就是己,己即為法,法之行規以己念為準等等,問題的出現,是一種警示。如果問題得不到重視和解決,就有可能會出現基礎松動,大廈不穩的景況。針對問題的出現和嚴重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適時提出了懲治腐敗,使權力走上法治的軌道,繼而又重申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兩項活動的開展,其主題就是樹清風、揚正氣、回民聲、順民意,這充分顯明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在此基礎上,黨中央召開了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會議,表明了我們黨走依法治國的道路的決心和勇氣。此次會議在提出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的過程中,提出的“五個堅持”之一,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再次強調和彰顯人民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和歷史作用。
一、依法治國,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本質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離開人民這一主體,其他一切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表明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只有以民為本、以民為主,方能萬事興焉;以民為天,則能風調雨順,民心歸附;以民為地,則能根基牢固,物華豐實,萬物茂盛,民心安定。我們黨歷來都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答應不答應”等作為制定國家方針政策出發點、落腳點和歸宿,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最終目的。我國《憲法》總綱第一條就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個國家性質的規定,兩次突出強調“人民”,說明了人民是黨和國家制定方略的主體,也是我們黨推進依法治國和人民主體地位的有機統一的表現。正如《決定》中指出:“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這三個“必須”的提出,充分說明我們黨在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能夠聽取民意、反映民愿,集思廣益地汲取人民智慧,以促進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使一切制度機制都運行在法治的軌道上,不能脫軌,更不能越軌,使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社會的主體,法治的受益主體,同時還能成為法治的監督主體,依法治國的力量主體。國家以什么為主體,政黨以什么為根本,這是關系到其興衰存亡的第一等大事。因為,如果民心不順,則大事受阻;民生不達,則事業受阻;民意不表,則發展受阻;民聲不暢,政令受阻。牢固民為國之本的主體思想,是國家興旺發達、民族昌盛的力量支撐和源泉。
《決定》提出的三個“必須”,其一,就是強調人民主體地位為主基調,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以人民的利益為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法制建設中,始終把人民作為主體和充分享受法治建設的成果為目的,這與我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其公檢法、政府、人民代表大會等都冠以“人民”二字這一根本相一致,這充分顯示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體現。其二,是人民在依照各項法律法規行使其權力并參與管理國家各項事務時,必須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不能超越法律規定的范圍和權力,必須堅信黨的領導的正確性并與黨的領導保持高度一致。這是因為:“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否則,沒有一定之規,沒有中樞神經指揮系統,一切將會陷入無序,主體地位也得不到體現。其三,《決定》強調:“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人民在運用法律武器時,必須要明法,而不能不明所以的亂法使用,也就是要學法、尊法、守法,在此基礎上才能“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維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既突出自身的主體地位,又能夠很好地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權力及義務。讓法治建設像陽光一樣溫暖和普照在每個人的身上和心里。
二、公平正義,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愿望和訴求
公正公平是法治的生命線,同時也是社會穩定和發展及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的閏化劑。這條生命線能否做到生命不息、綿綿不絕、力量不斷、欣欣向榮、活力無限,就要看在法治的建設中能不能做到法治的公平正義。法律為誰而定,法治為誰而行,這是體現人民主體地位和公平正義的關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其實質就是要全方位多層面覆蓋落實人民當家作主的目標。公平正義是依法治國的支柱,它體現了在黨的領導下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同時也是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社會事務的參與者和管理者,而不是被“管治”的對象。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和諧、是否有序,人民是否安平樂道,是否積極向上的一把幸福尺子,實現好和維護好社會公平正義,必然涉及到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在踐行人民主體地位的法治建設中,只有切實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各階層的關系才能和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才能達到上下同意、全民同心、民族同德、國家同愾、全黨信仰不動搖、黨民同信念,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制度在法治建設的軌道上正常運轉,規則才能代表民意,才能做到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在法治建設中摒棄那些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民意的做法和行為,也就是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道路上,要做到我國各社會成員之間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權利公平,必須要讓人民的權利不因職業和職位的差別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等權益得到同等的保障與尊重。機會公平,必須要讓人民能普遍地參與社會發展并分享由此而帶來的成果。過程公平,必須要讓人民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各項活動的過程公開透明,不允有的人通過對過程的控制而謀取不當利益。結果公平,必須在分配上兼顧全體人民的利益,防止兩極分化過大化,利益集團及權力集團操控法治的成果,以利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得以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依法治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要使我們黨、國家和人民在價值取向上達成一致,使這個機體在法治建設中健康發展,社會各級層的利益不能因其地位、權勢、壟斷而致分配不均,致使社會不穩定、民心不安定,因而,從我國社會各個層面推進和體現公平正義的治國理念,應該成為依法治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要想使民之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就要讓民之愿望能夠上傳下達,民之合理訴求能夠依法解決,國家意志即全民意志能夠充分表達,如此,就能夠在黨的領導下,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健康地推進依法治國之路。依法治國,要達到合乎民心、公平正義有兩方面的工作必須做好,一是反腐倡廉之路要依法持續下去,因為,腐敗不只是損害黨的形象,使黨組織渙散,信念搖擺、信仰動搖,還禍害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同時還動搖黨的根基—人民的信任;在涉及法律的問題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權干預法律法規的正常運行和實施,這會使人民寒心,從而招致離心離德,不利益依法治國的宗旨;一是塑造風清氣正、清正廉明的為官講德的道義之風。那就是,官清則民靜,官凈則民安,官德則民純,官實則民厚,官公則民向,官義則民德,官愛則民定,官諧則民和,官正則民擁,官廉則民愛。這兩方面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會阻滯或影響依法治國之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就不能得以依法妥善解決,人民期盼法治到來的公平正義的愿望就難以實現。
依法治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理念要得以完善地貫徹和落實,形成公平正義的大好環境,就必須在制法、執法、司法的的過程中,真正能把法律的嚴肅性、權威性、公正性做好做到位,就像天平一樣要均衡均等,不能失之偏頗,前仰后抑,要把國家的意志、人民的意愿充分表示出來,就像陽光對每個人都一樣,依憲法定規,依法執政行政。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依法治國、人民主體地位得以體現、公平正義的一個負氧離子圈,形成一個生態的法治環境,由此,中國就會更加欣欣向榮、繁榮昌盛,國家的希望,人們的期盼相信能夠早日得以如意。
注釋:①《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