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青少年教育問題一直是任何社會形態的國家和家庭中非常重視的問題,文藝界對此也是極其重視,盡其所能的展現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態,在意識形態上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德國音樂劇《漢斯與格雷特》就是其中優秀的作品之一,作品以揭露社會的陰暗面來告誡年輕人正確看待社會飛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
關鍵詞:音樂劇;《漢斯與格雷特》;青少年教育
中圖分類號:J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Z(2015)02-0137-02
一、作品的由來
音樂劇《漢斯與格蕾特》是由四川師范大學現代藝術學院音樂劇系對外公演的畢業匯報劇目,該劇是四川師范大學公演的第一部大型音樂劇,也是中國西部上演的第一部外國音樂劇,是在中國上映的第一部德國音樂劇,該劇是由德國作曲家、編劇弗雷德曼·西弗里茨根據同名格林童話改編而成的,改編后的時代背景與原作有很大的不同,編劇把時間改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德國現代工業高速發展的社會轉型期為背景。中文劇本及唱詞是由時任四川師范大學現代藝術學院音樂劇系主任沈承宙教授和李歡兩位老師于2004年5月翻譯完成的,葉繼紅女士在翻譯工作中亦有很大的貢獻。
二、居中人物
父親 母親 漢斯和格蕾特的雙親 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漢斯 格雷特 兄妹倆 二十歲左右
瓦洛克(魔法師) 出現在很多場景中,扮演著不同身份的角色,是邪惡、墮落、誘惑的化身
瑪麗安 合唱隊的一員,后來成為漢斯的女朋友
合唱隊 不受瓦洛克的控制
舞者
三、故事梗概
序曲以明快的節奏,流暢旋律把勢力的、金錢的、物質的,充滿幻想的追求欲非常鮮明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大幕拉開,舞者穿著代表金錢的金銀相間的服裝,跳著對金錢極其崇拜與追求的舞姿,落魄的瑪麗安穿著破舊的衣裳,孤單無助地坐在角落,伴著合唱隊的《金錢之歌》,瓦洛克榮光滿面、衣著華麗的出場,他以夢幻般的肢體動作,抖動著手中厚厚的百元大鈔誘惑著瑪麗安,在金錢的引誘下,瑪麗安迷失了自己,成為了瓦洛克的犧牲品。這首歌的歌詞復雜,但意思明確,“沒有錢你就一無所有,有了錢你就走遍天下,錢是要命的東西,就連天王老子,王子和灰姑娘也無法逃避。”這首歌的主題音樂在劇中經常出現,并貫穿全劇。
瓦洛克的獨白引出了故事的開始,他在劇中有時轉換成故事的講述者,年輕漢斯和格蕾特兄妹難以忍受守舊、古板的父母的約束。覺得父母落后的思想與年輕人的時尚服裝、另類發型、勁爆音樂格格不入,雙方爭吵,兄妹倆離家出走,這時編劇安排了一首非常巧妙的唱段,歌詞講述父母責怪漢斯和格蕾特不知道做正經的事,整天無所事事,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長此以往怎么得了,而兄妹倆則認為自己明白父母的想法,只是那些都是陳詞濫調,“我們不管什么正經事,什么未來,我們只要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爭吵的結果是兩個人被趕出家門,自謀生計,出走后的兄妹身無分文,沒有工作,就在他們走投無路的時候,魔術師(瓦洛克)出現了,他以“極樂世界”、電子游戲,電視錄像流行服裝、性···這些年輕人追求的東西誘惑他們、并控制了他們、使得漢斯成為一名“二傳手”——毒販子,為了享受“極樂世界”為瓦洛克賣命,在瓦洛克的舞廳里,漢斯認識了同樣被瓦洛克控制的瑪麗安,在聽到瑪麗安的痛苦心聲后,兩個感同身受的人相愛了,然而好景不長,瑪麗安染上毒品,由于吸毒過量而死,漢斯在失去愛人的悲痛中認識到瓦洛克的卑劣嘴臉,對于發生的一切后悔萬分,唱起了《悲歌》的唱段,抒發內心的痛苦,責怪自己沒有及時阻止瑪麗安,最終釀成禍果,失去愛人。
失去愛人的漢斯決定離開毒品買賣的是非地,并試著去尋找一個紅燈區的娛樂場所消遣消遣,所以換了一種男人的作派,于是他來到一家“色情商店”,店主就是瓦洛克,瓦洛克帶著假面具,漢斯沒有認出他,就在這家色情商店漢斯遇到了一起出走的妹妹格蕾特,此時的格蕾特已不是當初那個一味追求新潮的女孩兒,如今的她穿著性感暴露的衣服在舞池里跳脫衣舞,周圍的男人們用充滿欲望的眼神盯著他。兄妹相識,格蕾特羞愧萬分,絕望地倒在地上。唱起了《謠唱曲》,歌詞傾訴自己受到瓦洛克的軟硬兼施,欺騙蒙蔽,成為了一名色情場所的“甜妞”,如今無法逃離魔掌,如行尸走肉,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牢籠里,此時是多么的想念昔日的快樂時光,再也不要什么金錢財富,想要家庭和親情來撫慰受傷的心靈,拋開一切,追求失去的自由。于是漢斯和格蕾特振作精神,相互幫助,逃出魔窟,獲得了自由。
逃離魔窟的兩個人回到家里,家里的一切和出走前一模一樣,但是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回到家后的漢斯和格蕾特衣著已經不像出走后那么出格,他們試著向父母談談自己的遭遇,可事與愿違,雙方開始了和以前一樣的爭吵,還是一樣的矛盾,兩人極力的想和父母溝通,欲改變目前的處境,而父母還是責怪他們就知道搖滾、奇怪裝飾、和狐朋狗友鬼混。漢斯和格蕾特對父母看待自己的偏見與片面和不滿的,他們想要坦誠相待。
而另一方面瓦洛克在漢斯和格蕾特逃走后并沒有就此收手,他把目標對準另一個新的犧牲品,并試圖引誘他上鉤,他這次沒有得手,在漢斯和格蕾特的警告下,瓦洛克丟下了新的犧牲品,落荒而逃。這段表明,故事不會就此結束,漢斯與格蕾特的故事會不斷地重復上演。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存在著瓦洛克的身影,危險無處不在,只要你一不留神就會被他迷惑,就會成為金錢的奴隸。音樂劇的結尾,作曲一改以上的灰暗基調,《終曲》的風格明快開朗,樂觀、積極向上,人們載歌載舞,一派歡樂氣象,歌詞唱出人們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彼此理解。互親互愛,同仇敵愾,父母把心靈敞開,寬容對待子女,漢斯和格蕾特明白吃一塹長一智,重新做人,瑪麗安懂得得真愛難求,珍惜生命,大家攜手共創美好未來。瓦洛克始終堅持他的立場,給人們帶來仇恨與恐懼,禍害人間。故事就這樣以樂觀的姿態收場,可留給人們值得思考的,卻剛剛開始。
編劇把一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童話故事,移植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德國。用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揭露和鞭撻社會發展帶來的暴力、淫穢、毒品等種種不良的社會現象,反映了社會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年輕一代成長的不利影響,。社會環境的寬松寬容、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讓年輕人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文化現象。但同時也難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對于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青少年來說,適時的引導就尤為重要。編劇借這部戲呼吁整個社會關注年輕人的教育,關注年輕人的情感,關注年輕人的生活。呼吁家長多與年輕人溝通,了解年輕人的內心世界。這部音樂劇在中國上演,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社會具有如:妥協,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主義、人民能夠平等友愛融洽相處。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和諧狀態,社會穩定,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漢斯與格雷特》 曼弗雷德·西弗里茨編劇、作曲,沈承宙、李歡、葉繼紅譯,四川師范大學現代藝術學院編印,2004.5。
[2]《音樂劇概述和作品賞析》 沈承宙,四川師范大學現代藝術學院編印,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