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宋初年,天下尚未統一,宋太祖為了統一天下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統一方略。為了實施統一方略,趙匡胤對于宋朝的西部邊界僅維持在五代以來的現狀,放棄了整個河隴地區,使宋王朝的西部邊界較之唐朝大大縮水。為了在用兵南方時解除西部的后顧之憂,宋太祖在西部沿邊各州以當地豪酋豪為主,將各州邑就封之,并許其世襲。
關鍵詞:北宋初年;西部邊州;酋豪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62-02
一、北宋初年西部邊界的劃分
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從八歲的周恭帝柴宗訓手中奪取了后周政權,建立了宋朝。趙匡胤登基后,繼續將周世宗柴榮的統一中國的行動進行下去,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而對于廣大西部地區,尤其是唐朝曾經重點經營的秦隴、河西走廊和朔方地區,宋朝并沒有把它們視作統一的對象,而是固守五代以來的西部邊界。
從北宋建國一直到熙寧開邊,北宋的西部邊界一直沒有發生較大的變化。而太祖時期北宋的邊防基本沿著秦州、靈州、夏州一線。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尚書左丞高防知秦州,“因建議置采造務,辟地數百里,筑堡據要害,戍卒三百人,自渭而北則屬諸戎,自渭而南則為吾有”1,可見這時的秦州正是北宋的邊州之一。此外,在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正月,宋太宗亦在他的詔書中將秦州、靈州等州稱為“沿邊諸州”。2到了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右拾遺、直使館王禹偁在奏議中說到:“今國家西有趙保忠、折御卿為國心腹,亦宜□此二帥率麟、府、銀、夏、綏五州,張其犄角,聲言直取勝州,則敵人懼而北保矣……今郡縣雖多,要荒且遠,除河北備邊之外,民力可用者惟東至登、萊,西盡秦、鳳,南抵淮、泗而已。”3從這段奏議中可以看出,北宋初年的西部邊界從陜北高原的麟州、府州一路向西,一直到秦州。以上材料皆表明宋初的西部國境線止步于秦、靈二州。
宋初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的隴右道記述了秦州、成州、儀州、太平監、渭州、鄯州、蘭州、涼州、甘州、肅州、沙州、瓜州、伊州、河州、階州、洮州等州郡的情況,但是其中只有秦、成、儀、太平監、渭等地尚在宋朝的版籍之內,其他州郡則是無“今領縣”。可見此時宋朝并沒有將秦、靈以西的地區作為宋朝的領土。但是在《太平寰宇記》的自序中,樂史卻說到:“自唐之季率土纒兵,裂水界山,窺王盜帝,至于五代環五十年,雖奄有中原而未家六合,不有所廢,其何以興?祖龍為炎漢之梯,獨夫啟成周之路,皇天駿命,開我宋朝。太祖以握斗歩天,掃荊蠻而干呉蜀。陛下以呵雷叱電,蕩閩越而防并汾。自是五帝之封區三皇之文軌,重歸正朔不亦盛乎。”顯然樂史并沒有將秦、靈以西的河隴地區看作“五帝之封區”、“三皇之文軌”所包括的地區。4同時在《宋史·地理志》中也是如此觀點:“李繼捧來朝,得州四夏、銀、綏、宥。……縣八。……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5秦、靈以西的廣大地區已經不是宋朝的“職方氏”了。正如清人顧祖禹所言:“宋關中戍守不越秦、鳳,熙寧后始務遠略。”6
而對于秦、靈以西的地區,宋朝統治者也并不重視,在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吐蕃諸族以馬來獻,太宗雖然“厚加慰撫,賜以束帛”,但是卻對宰相說:“吐蕃言語不通,衣服異制,朕以化外視之。自唐室以來,頗為邊患,以國家兵力雄盛,聊舉偏師,便可驅逐數千里外。但念其種類蕃息,安土重遷,儻加攘卻,必致殺戮,所以寘于度外,存而勿論也。”7一語道破了宋朝統治者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歧視和漫不經心的態度。
二、宋太祖對邊疆酋豪的羈糜政策
宋太祖為了在用兵南方時解決后顧之憂,對西部邊州進行了必要的羈糜措施,對于各州的酋豪以其州邑就封,并且允許他們世襲州郡。這一時期的酋豪以各州為世襲封邑,為宋朝守衛西部邊界。
宋太祖奪得后周政權時,夏州李彝興(原名李彝殷,避太祖父諱改)為定難軍節度使。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四月戊申,“李彝興遣使貢馬三百匹。上方命玉工治帶,親臨視之,召其使問彝興腹圍幾何,使言彝興大腰腹,上曰:‘汝帥真福人。’遂遣使以帶賜之,彝興感服。”8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彝興卒。贈太師,追封夏王。以其子行軍司馬光叡權知州事。”9是年十二月另李光叡繼承其父的職位。10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李光叡率部幫助宋朝夾擊北漢。11
府州折氏,為黨項大族,世居云中,“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12后周時,世宗建府州為永安軍,以折德扆為節度使。13到了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以其有捍邊之功,召令入覲,復命歸領刺史如故”。14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折德扆卒,宋太祖以其子折御卿襲封,折氏世代忠于宋朝。
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朝在府州西南的麟州置建寧軍,以防御使楊重訓為留后。楊重訓本為北漢刺史,后歸降宋朝,因此被任命為麟州防御使。15
豐州,在麟州北面,居有藏才族。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其首領王甲來歸,宋置豐州以處之。王甲卒,宋以其子王承美知州。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授王承美天德軍番漢都指揮使,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授豐州刺史。16
靈州,是西部的又一重鎮。后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馮暉任朔方節度使,遂成一方豪強,與諸少數民族雜居。后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馮暉卒,其子馮繼業殺兄代父,自知軍府。宋初仍令其襲節,但他“頗驕恣,時出兵略奪羌夷羊馬,戎人不附。又撫士卒少恩,部下多攜貳,繼業亦慮其為變”17。馮繼業在宋太祖未登極之前,舊交甚好,“及即位,繼業數來朝覲、貢獻,因請舉族內徙。庚辰,以繼業為靜難節度使”18,又以考功郎中段思恭代為知州。臨行前,太祖說:“馮繼業言靈州非蕃帥主之,戎人不服,雖衛、霍名將,必見逐矣。意謂非我,他人不能治也。汝能治之乎?”思恭對曰:“謹奉詔。”段思恭到靈州任上后,“矯繼業之失,悉心綏撫,夷落安靜,周訪利病,多所條奏,甚得吏民之情”19。
從上述情況來看,宋初的西部邊疆從黃河河曲的豐州向西,經府州、麟州、夏州到靈州一線,宋太祖均采取了羈糜的政策,任命地方酋豪世襲為一方長官,安定了西部邊界。
結語
宋初對于西部地區的經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首先,對于邊境少數民族的羈糜政策,使得整個西部邊境得以安定。正如宋史中所說:“五代之季,邊圉之不靖也久矣。太祖之興,雖不勤遠略,而向之陸梁跋扈而不可制者,莫不竭忠效節,雖奔走僵仆而不避,豈人心之有異哉?良由威德之并用,控御之有道也。折氏據有府谷,與李彝興之居夏州初無以異。太祖嘉其響化,許以世襲,雖不無世卿之嫌,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于宋者矣。”20其次,靈州作為宋初西域與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在宋太祖的治理下,沒有發生動亂,從而保證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通暢,使宋朝可以和西域各國進行交流來往。最后,由于西部地區的安定,使宋太祖可以從容的實施統一南方的戰略,為南方的再次統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2][3][7][8][9][10][11][14][17][19] 《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李燾,中華書局,2004。
[4] 《太平寰宇記》,[宋] 樂史,中華書局,2007。
[5][12][16][20] 《宋史》,[元] 脫脫,中華書局,1985.
[6]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中華書局,2005.
[15] 《資治通鑒》,[宋] 司馬光,中華書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