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1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96-01
闡釋學作為一種理解和闡釋的哲學,它與翻譯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對傳統的“文本忠實”的翻譯標準進行了沖擊,也為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一、哲學闡釋學的發展及概況
哲學闡釋學盛行于19世紀60年代,它與翻譯有著天然的聯系。闡釋學翻譯已成為現代翻譯研究的一個新視角。
闡釋學的基本定義是進行解釋的科學或理論,是一種關于理解和理解文本意義的理論和哲學。西方闡釋學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神學闡釋學。第二階段是方法論闡釋學。闡釋學的歷史源遠流長,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Hermeneutics這個詞起源于古希臘神話中hermes赫爾墨斯,傳達信息的信使之神。所以, 解釋學最初就和理解密不可分, 而其核心就是 “理解”問題。
哲學解釋學解釋學最初的發聯系展和翻譯并無, 主要都停留在對經典文獻的研究注釋上, 這些傳統解釋學強調對文本忠實的理解, 對作者原義的追求。20世紀六七十年代, 當代西方解釋學的研究方向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由強調文本原意發展為關注譯者和文本自身。解釋學雖然不是一種翻譯理論, 但為文學翻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伽達默爾的闡釋徐思想
由海德格爾開創并由伽達默爾完成的現代哲學解釋學對文學翻譯研究有很大的觸動。伽達默爾認為, 理解不是一種復制行為, 而始終是一種創造行為。他在其著作《真理與方法》中提出,“理解的歷史性”,“視界融合”和“效果歷史”三大哲學原則。伽達默爾認為,“一切翻譯就已經是解釋,我們甚而可以說,翻譯始終是解釋的過程,是翻譯者對先給予他的語詞所進行的解釋過程”[4]12。翻譯是在譯者對原作理解基礎上的再表達,必須借助闡釋這條渠道,盡管闡釋并不一定需要翻譯。
三、翻譯標準
早在公元前 3世紀, 羅馬人就開始了文學翻譯活動,文學翻譯研究也隨之興起。而自從有了人類的翻譯活動,關于翻譯的標準問題一直眾說紛紜。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對傳統的“文本忠實”的翻譯標準進行了沖擊,為文學翻譯研究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一)傳統的翻譯標準——“文本忠實”
長久以來,古今中外的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始終信奉“忠實于原文”是惟一的翻譯標準。18世紀著名理論翻譯家泰特勒提出的翻譯三原則就要求譯作!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我國近代翻譯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三原則中的“信”等等。傳統翻譯標準也從未因體裁的不同而加以區分。然而,文學翻譯有別于非文學翻譯, 其翻譯標準也不能以“忠實”一概論之。非文學翻譯諸如科技翻譯、商務翻譯, 主要是對某一項產品功能、使用方法等進行說明, 或介紹諸如廣告、商標等問題, 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遵從“忠實”的原則, 進行客觀、準確的翻譯。而文學翻譯的目的是使譯文讀者在獲得信息的同時, 也享受到藝術所帶來的美感。因此, 文學翻譯標準必然要跳出“忠實于原文”這個所謂基本原則的框框。
(二)伽達默爾解釋學影響下的翻譯標準
1.理解的歷史性
傳統譯論的所謂“忠實”原則是要求譯者克服由于時間造成的主觀成見和誤解, 超越現實的障礙以追求客觀的歷史真實, 即把握作者或文本原意。譯者必須絕對地忠實于作者、忠實于原作。然而, 伽達默爾認為理解是歷史的, 理解的主體和客體都內嵌于歷史之中,所以,對文本的理解無疑也是歷史的。不同的譯者, 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受不同歷史環境的影響, 對原文的理解總是帶有歷史的偏見, 很難對原文加以客觀的理解。理解者的歷史性主要體現在解釋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上--“先見”。伽達默爾在海德格爾“前結構”概念的基礎上, 把它進一步發展為“前理解”“先見”或“偏見”。偏見實實在在地構成了我的全部體驗能力的最初的直接性。正是因為理解中存在著偏見, 進而決定了理解的創造性和生成性。所以文本的意義不只是由作者最初的意圖決定的, 它是由解釋者的歷史處境所決定的。英國人常說, 一千個讀者心中, 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部文學作品也可能會有幾種甚或幾十種風格迥異的譯本, 因此也無所謂翻譯定本一說了。
2.視界融合
伽達默爾解釋學的另外一個概念是“視域融合”?!跋纫姟睕Q定了理解者的歷史性, 同時規定了理解者的視域。文本是由作者在一定的歷史文化環境中創作出來的, 這就是文本的歷史性, 它本身的內容、風格、語言構成了它的“視域”。理解一部作品就是理解主客體視域的融合。理解者對文本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 并在自己的“視界”內重新構造文本提出的問題。在重新構造這個問題的過程中, 既有作者對歷史概念的理解, 也包括作者對此問題即時的領悟。這就是兩種視界的交融, 而問題的回答過程就是視界融合的過程。
伽達默爾關于兩種世界融合的觀點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翻譯尤其是文學翻譯的實質。在翻譯過程中, 譯者總是不可避免地把自己視界里的知識和信仰帶到原文中去, 而不是直接進入原文本的視界。同時, 每個譯者都有自己的視界, 所以, 同時代也可能出現同一文本有多種譯本的現象。譯者對文本的理解會有不同的解釋, 而不同的理解又產生不同的視界, 所以,不同譯者對同一個文本翻譯時標準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譯者在進行翻譯時都有自己對原文本的理解, 都要根據自己的理解, 并按照一定的原則對原文進行翻譯, 因此達到的翻譯效果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見, 文學翻譯標準不應該也不可能有唯一正確的標準, 文學翻譯標準應該是朝多元化的。
3.效果歷史
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原則說明理解主體和理解對象(文本 )都是歷史的存在。當文本的真正意義同解釋者的視界一起處于不斷生成的過程中時, 就構成了“效果歷史”。文本的意義同特定時代的特定歷史緊密聯系。無論是同一時代, 還是不同時代, 譯者對文本的解釋都會因效果歷史而產生不同的意義。作品的意義也應該是多元的, 一個譯本只是特定歷史和特定文化條件下的臨時產物?!耙徊课膶W巨著猶如一個豐富無比的礦藏, 并非通過一次性的闡釋就能窮極對它的開掘。多個譯本就是多次的開掘,正是通過這樣一次一次的闡釋, 人們才接近完成對一部傳世之作的認識”。這一理論的提出為文學作品的重譯提供了理論支持。
三、結束語
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對傳統的“文本忠實”的翻譯標準進行了沖擊,為文學翻譯研究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同時,伽達默爾的“理解的歷史性”、“視界融合”和“效果歷史”三大原則, 為譯者的解釋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間。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M].馬克斯-尼邁耶出版社,1979.
[2]洪漢鼎. 伽達默爾的前理解學說(上)[J].河北學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