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中的公共藝術教育處于不規范狀態。而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便得到了高度重視。將高校的非音樂專業和音樂專業的識譜課程,從教育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做一比較,是為了總結出我國高校中非音樂專業與音樂專業在識譜教學方面存在著的差異性。因此,高校中非音樂專業的識譜教學不能生搬硬套音樂專業識譜教學的教學方法,而是要依照教育規律,遵循非音樂專業的藝術教育目標,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探索出科學的教學方法,以使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得以科學、有序地發展。
關鍵詞:高校;非音樂專業;識譜教學;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98-02
一、教育目標的對比
建國以來,我國的藝術教育分為專業和非專業兩大體系。專業的音樂教育,是培養以音樂為職業的音樂工作者(如音樂團體、音樂院校、樂評等)。在音樂課程中,視唱(識譜)是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目的是訓練學生對音高、音長(節奏)的準確把握技能,使學生具備專業人才所需要的專業識譜、聽、唱能力,為學生學習各音樂專業打下敏銳的聽覺基礎。
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教育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及愛好,“掌握必要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全面提高音樂的審美能力,使他們的身心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1]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卻發現,有相當部分的教師,一味地追求識譜技能的掌握,而輕視了音樂素質的提高,這顯然是違背了“提高全民音樂文化素質”的基本宗旨。
多年來,確實有相當部分的音樂教育人士認為:識譜教學是音樂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識譜技能,就是找到了打開音樂之門的金鑰匙,就能實現音樂教育目標。于是就把非音樂專業的音樂課變成了“集中識譜課”,占去了音樂課的大部分課時。試想,如果按照這種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來進行非音樂專業藝術教育活動的話,究竟是為了要學生掌握識譜技能?還是為了提高音樂素質?不難看出,這部分教育人士的“提高全民族的音樂修養”之說,是建立在單純地提高學生識譜能力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提升審美能力的基礎之上。這種觀念的產生,其原因是:用專業音樂教育的理念來“引領”、“規范”非音樂專業的音樂教育工作。這與我國公共藝術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
二、教育對象的對比
高校中的專業音樂教育對象是在他們進校之前就接受過一定的音樂專業訓練,具有一定的音樂能力基礎。他們今后要步入社會,而音樂作為他們謀生的手段,這就更加促使其必須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識譜技能將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塊“鋪路石”。
非音樂專業的教育對象入校前是不具備音樂能力基礎的,雖然也不乏音樂“才子”,但大多數學生的音樂能力、興趣、接受力、學習態度等是不盡相同的。絕大多數的學生只注重自己專業課的學習,而對音樂課表現出漠然的態度,處于應付“查課”狀態,并發出“音樂只不過是茶余飯后的消遣而已、音樂與我無關”等怨言。
在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中,要求非音樂專業的學生要熟練掌握識譜技能,但這本來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倘若再用專業的教學內容、方法等去要求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那勢必會脫離我國高校非音樂專業音樂教育的現實。
三、課程設置的對比
高校中的音樂專業課程包括有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和共同課三大類。在專業課中,聲樂專業的學生以聲樂、表演等課程為主;器樂專業的學生則以演奏、合奏等課程為主。所有音樂專業的學生均要學習基礎課程中的基本樂理、視唱、音樂作品分析等課程。這些課程是為培養專門的音樂人才而設置的。
非音樂專業是培養除音樂人才以外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藝術類課程均屬選修課程,其中包括音樂鑒賞、美術鑒賞、戲劇鑒賞等。
高校中的音樂專業,其課程設置突出了專業性,均為必修課,百分之九十的學習時間被專業課所占用。而非音樂專業的音樂課是選修課,大多數高校并沒有嚴格按照《全國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所規定的限選課程來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而是根據各自的情況自行設定,基本上是以基本樂理為主。目前,有不少高校把音樂基本知識與識譜列為非音樂專業的任意性選修課程(本校把音樂基本知識與識譜列為任意性選修課程),只有極少數(占總人數的百分之零點五)對音樂有較濃興趣的非音樂專業學生而選修此課程,音樂學科所占總學科數量是微乎其微的。
我國高校的音樂專業課程,是根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認真地、系統地、科學地分析我國的教育發展需求后而制定出的一套完整的課程設置體系,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課程設置系統工程,其音樂的氛圍寬廣而宏大,視唱又是置于專業基礎課的重要地位。而非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無論是在課程的數量或是音樂的氛圍,都無法與音樂專業相比擬。本來識譜的技能就很難掌握,倘若再用專業的教學內容、理念及方法對非音樂專業的學生施教,必然會導致公共藝術教育的意義全失。
四、教材的對比
高校中音樂專業所用的視唱教材,一般是選擇專用的視唱練耳教材,如王耀、黃明智主編的《視唱練耳教程》;范建明編著的《視唱練耳簡明教程》;許敬行、孫紅編著的《視唱練耳》;美國G·威特利奇、L·漢弗萊斯編著的《練耳》等。近年來,大多數高校的視唱教程為自編教材,其內容均是由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選擇一些與之相適應的內容,再將一些較具影響的外國專家所編寫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穿插之其中。如美國G·威特利奇、L漢弗萊斯編著的《練耳》、法國雷蒙恩和卡盧利編著的《視唱練耳》等,均是任課教師們的喜愛之名篇。無論是專用的或是自編的教材,其視唱曲目均是以單聲部為主,加入少量的多聲部曲目,基本涉及到了我國的民族調式體系和西洋調式體系;調性方面幾乎囊括了調號中的各種調性。音樂專業所用的識譜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是與培養專門的音樂人才要求相適應的。
目前,我國還沒有高校非音樂專業專用的識譜教材,大多是任課教師自編或者是將音樂專業所用的視唱教材中較為簡單的部分擇為授課之用,其內容主要是單聲部視唱,數量也是很有限的,幾乎是穿插在基本樂理或其它的音樂課等內容之中。顯然,這也是為了與公共藝術教育理念相適應而采取的“有效”舉措。
將兩種專業的識譜教材比較后得知:音樂專業所用的視唱教材其內容豐富、系統,具有專業性的知識內涵,在教學中,需要經過嚴格而長期地訓練,方能獲得預期的效果。而非音樂專業所用的視唱教材則缺乏專業性的系統和深度,再者,訓練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學生對學習識譜的積極性也不高。所以,在非音樂專業中進行識譜教學,應結合實際施教,這才是符合教育的客觀規律。
五、教學時數的對比
高校中的音樂專業,視唱課一般為72周(2學時/周,144學時),再加上自習和其它的藝術實踐活動所用的練習時間累計起來,其視唱訓練的時間約在3000學時左右。
現在大多數的高校在非音樂專業的識譜課程中,基本上是以樂理為主,穿插少量的視唱內容,而整個識譜課所用的時間約為18學時(我校的音樂基本知識與識譜課為36學時,視唱練耳約為18學時)。更重要的是,非音樂專業學生不像音樂專業的學生,可以參與其它各類的藝術實踐活動,如獨唱、合唱、獨奏、合奏等。
由此看出,在識譜教學方面,音樂專業與非音樂專業所用的時間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因此,用音樂專業的識譜教學標準、手段,對非音樂專業的學生施教,這顯然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現實的。
六、教學方法的對比
高校中音樂專業的視唱課,其教學方法一般是采用視唱與聽辨相結合的訓練手段進行教學的。任課教師也是煞費苦心地能使視唱課堂成為學生們的“快樂園”。然而,在這種技能型課程的“高壓”之下,任課教師只能在訓練上尋求強有力的教學手段。因此,持續性重復式的訓練,便成為視唱教學的最佳教學手段。
而非音樂專業的視唱課,則是在音樂課中穿插了部分視唱內容,其目的不是單純地為了使學生掌握識譜技能,而是為了使學生在一些音樂活動中能夠使用樂譜,將樂譜當作發展音樂、提高音樂素質、實現藝術教育目標的一個路徑。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卻有相當一部分的藝術教育工作者,按照專業音樂教育識譜教學的理念,潛心于解決“譜盲”。甚至說什么“欲提高全民族的音樂文化水平,識譜是基礎”;“再好的音樂,對不識譜的人又有何用”等等。按照這些人士的觀點,其結論是:不識譜就無法打開音樂之門。因此,在教學中就實行“集中識譜法”,實行“傾斜政策”,幾乎把音樂課上成了識譜課。在授課時較多地選用五線譜的譜例,并且選用調號多、節奏、音程難度較大的譜例。總是被“視唱練耳是一門最‘深奧’的音樂課程”這種意念所支配,極盡所能“展示”個人的教學“能力”,在有限的課堂上反復地“解決”音準、節奏等難點,到頭來學生感到難,產生了“怕識譜”,而老師則覺得學生不是學音樂的“料”等不良的效果。試想,用了兩年的時間(144學時)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音樂專業學生的視唱水平均不理想),而在18學時里實行“傾斜政策”就能解決好嗎?
結語
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無疑對全面提高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審美能力,提高音樂文化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等起到了積極地作用。但是,在實際的識譜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務必要遵循公共藝術教育規律,端正教學思想,掌握正確的識譜教學方法,提升教學理念,因材施教,不能脫離實際而單純地追求技能訓練。只有遵循公共藝術教育規律,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才能得以科學、有序地發展,才能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使心靈得以覺醒,拓展美感和理性智慧的深刻認識。
參考文獻:
[1]劉紅英,劉創.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藝術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