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然而面對生活的苦難,他始終表現出超然達觀的曠逸情懷、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除了天性使然,蘇軾也深受儒道釋思想的影響,熔三教于一爐,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曠達人格。
關鍵詞:蘇軾;人生觀;曠達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02-02
一、引言
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文人,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奇才。他在當時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均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一生仕途坎坷,有人曾對蘇軾的一生作了這樣的評價:三度離鄉、六出汴梁、九年三謫、一年三遷又三貶、六喪親者、六朝皇家、“烏臺詩案”幾乎喪命,可謂“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但他始終保持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他關心民間疾苦,勤于政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滅蝗救災,抗洪筑堤,政績卓著。甚至在貶到惠州后,他還捐助修橋二座。居儋州期間,蘇東坡自覺擔負起促進海南文化進步的責任:他關注農業生產,鼓勵黎人移風易俗,幫助發展教育。
蘇軾的一生宦海沉浮,充滿坎坷,但其曠達的人生觀所顯現的無窮魅力卻讓無數后人為之傾倒,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所言“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在今天看來,我覺得蘇東坡偉大的人格,比中國其他文人的人格,更為鮮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顯露的越發充分?!雹佟皬姆鸾痰姆穸ㄈ松寮业恼暼松?,道家的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在心靈識見中產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觀……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②
二、蘇軾曠達人生觀的表現
所謂曠達,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心胸開曠,想得開?!痹凇对~源》中解釋為“心胸開曠,舉止無檢束。”蘇軾的確如此,歷經宦海風波使他看透社會及人生,從而始終保持坦蕩率真的本性,一種超然物外的達觀胸懷。
(一)坦蕩率真
蘇軾是性情中人,一個以坦蕩率真示人的形象。他的一生光明磊落,為人正直率真,在朝為官時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不趨炎附勢,不見風使舵、人云亦云,坦然面對一切。用林語堂先生的話來說:蘇東坡“保持了天真淳樸,終身不渝?!脑娫~文章,或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盀跖_詩案”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度過了五年的謫居生活。面臨無錢、無房又無糧的流放生活,蘇軾卻并不懊惱或哀怨,在這最苦難的驛站,他為自己取了“東坡居士”的名號,隨緣自適的思想也使他得到解脫。他在給朋友李常的信中這樣說道:“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需談笑死生之際。雖懷坎稟,于時遇事有可尊主擇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賦予造物。”③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處變不驚,坦然面對一切的胸襟。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東坡野外途中偶遇風雨,寫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④ 這首詞讓我們仿佛看到了蘇軾竹杖芒鞋、吟嘯而來,感受到了他閑庭信步的瀟灑與笑對蒼茫的風神。也正是在黃州,蘇軾研究發明了著名的東坡肉,而那首煙火味十足的打油詩《豬肉頌》尤其顯現了他的坦蕩率真:“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二)超然物外
被貶惠州、儋州期間環境更加險惡,蘇東坡生活十分困窘,吃菜要靠自己種,想釀酒卻無米,可他對這一切安之若素,“超然自得,不改其樂”。東坡被貶惠州以后,居無定所,開始是借住在官府的合江樓,是風景較好的江邊,后來不許住,只得搬家。他寄住在一個寺廟半山腰的松風亭。當時朝廷形勢嚴峻,重返朝廷無望,一般人都會憂愁得難以入眠,可蘇東坡卻不同。有一年春天,他在寺廟里寫了一首關于睡覺的詩:“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⑤,即使身處遭人唾棄的嶺外之地,他仍舊悠然地過著清貧的生活。而這首詩傳到當朝宰相章惇之手,說貶到惠州還這么快樂,還說“報道先生春睡美”,于是又把他貶到海南島去了。本是希望他在那種艱苦環境中生病,悶悶不樂而死。而東坡在海南島卻過得很愉快,他背著一個大瓢,穿著木屐,披著蓑衣,在田野里一邊走一邊唱歌。島上一個老太婆看到東坡這樣,就對他說:您過去在朝當大官,現在跟我們一樣過農民生活,當年的榮華富貴是不是就像一場春夢???此后,蘇東坡就把這個老太太取名為“春夢婆”。蘇東坡就是以這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生活,從最簡樸的生活中發現詩意。
(三)寄情山水
蘇軾仕途坎坷,際遇艱辛,惟有山水,始終相伴,給了他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有人說觀蘇軾一生,與山水相依,依成一種心靈超脫模式:苦生——山水——樂生,即山水成為他人生化苦為樂的凈化場。他常常登臨山水,懷古憑吊,感受大自然的雄偉壯麗,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在苦悶中尋找超越和解脫。他被貶黃州,生活艱辛卻寫下了千古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在被貶海南時,曾追和陶詩109首。蘇軾也在徜徉山水的樂事中得到了大自然的饋贈,那就是使自己體悟到了那種適意自得的樂趣?!扒曳蛱斓刂g,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痹谶@篇千古傳誦的《赤壁賦》中,他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政治失意與人生無常的苦悶,從而消解了內心的痛苦。山水讓他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平和與愉悅,漸漸甩掉了心靈的沉重負擔,回歸自然世界,來尋求內心的寄托。
三、蘇軾曠達人生觀的成因
(一)天性使然
一個人的性情常常有與生俱來的成分,蘇東坡的曠達源于他的生性豁達,在困難面前,蘇軾憑借其樂觀天性,直面悲困,苦中作樂,卻也樂得其所。他天性樂觀,卻也是至情至性之人。蘇軾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中寫道:“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卒于京師。其明年,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笔旰蟮?075年,蘇軾在山東密州太守任上時,曾經寫了一首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來表達自己對亡妻的深切懷念之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雹迯闹形覀兡軌蚋惺艿教K東坡的款款深情。他既有“大江東去”的豪邁,也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哀婉,對于坎坷的人生,他始終泰然處之。他的作品亦莊亦諧,生動有力卻是字字流露本性。林語堂先生這樣評價他“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假道學的憎恨者,一位瑜珈術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心腸慈悲的法官, 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 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雹哌@無疑是對蘇軾最為精妙的概括。
(二)儒釋道思想的影響
蘇軾青少年時期就奮厲有當世志,有忠君愛民的儒家思想,喜好賈誼、陸贄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八歲時又受學于眉山天慶觀道士張易簡,“齠齔好道”,蘇軾一生游覽過的道觀不計其數,交往的道士有名姓者三十余人。此外蘇軾一生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他曾自述八九歲時嘗夢其身是僧,他的一生廣交僧人。由儒而道,由道至釋,蘇軾以一種經世務實的態度,融會儒釋道三家思想,深得儒道釋三教之真味,構建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境界。仕途得意時,他積極用事,盡力而為,維護君國民生的社會利益,從不為自己利害著想。仕途失意時,他便縱情山水,窮覽釋經道典,廣與方外之人交游,努力探索心靈世界。他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載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思想的人生哲學。熔儒釋道三教于一爐,蘇轍形容之為“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其實就是煉得了可與儒道釋并列而四的曠達境界。
蘇軾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經歷磨難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文人之一,但是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榮辱沉浮一直保持冷靜的態度、曠達的情懷。蘇軾之所以為后人所推崇不僅在于其文章之不朽,更在于其人格之偉大。李卓吾認為蘇軾的文章為人稱道原因在于其人格的高卓,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說:“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而蘇軾的曠達人生觀也深深影響著后世文人的人格追求。
參考文獻:
[1]蘇軾撰,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2]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3]蘇軾撰,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02
[4]蘇軾著,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M] .四川:巴蜀書社,2011
[5]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