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15-01
一、人物簡介
楊瀾,中國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及企業家。1990年起,與趙忠祥一同主持中國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目并為大家熟知。現主持多檔談話節目。
1990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語系;1990年成為中國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目女主持人;1994年放棄主持紅極一時的《正大綜藝》,赴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和公共事務學院主修國際傳媒,獲得國際事務學碩士學位;1997年加盟鳳凰衛視中文臺;1998年推出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1999年離開鳳凰衛視,擔任陽光文化影視公司董事局主席;2000年創建第一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衛星頻道—陽光衛視;2001年制作并主持國內首個高端訪談電視欄目《楊瀾訪談錄》 2001年應邀出任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形象大使;2003年轉讓陽光衛視70%股權,現和東方衛視、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合作,主持《楊瀾視線》、《楊瀾訪談錄》等節目
二、節目簡介
1、《楊瀾工作室》
通過和世界各國政要、藝術家、科學家、財經要人及海外杰出華人的對話,節目試圖讓觀眾與那些可望不可及的世界名人拉近距離,彼此溝通。采訪話題以人的經歷、感受和智慧作為中心,剝絲抽繭地講述人的故事,以及成敗得失、人生百味,體現人的智慧和感悟。有別于純粹的時事新聞和娛樂訪談,人文色彩更濃重一些。
2、《楊瀾訪談錄》
《楊瀾訪談錄》開播已經12年,是國內最早推出的高端訪談電視節目。節目秉承“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的理念,主持人楊瀾女士邀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精英翹楚,坐而論道。力圖穿越風云際會的有限時空,將嘉賓的人格力量和社會價值作為節目的終極呈現。
3、《天下女人》
《天下女人》是一檔關注中國都市女性精神世界的大型談話欄目,目的是“用熟悉的生活與事例來微言大義,給女性朋友的精神家園不斷地供給優質原料,從中找到理想與現實的平衡,自己的快樂和幸福。”
三、采訪風格分析
1.“聚光燈式采訪”
楊瀾的采訪對象從職業角度分析,商業人物占到50%,而政治要人到1/4的比例,如澳門特首何厚鏵、金融巨頭喬治·索羅斯、聯想總裁楊元慶、TCL董事長李冬生、香港房地產巨子李兆基、TOM的CEO王先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等。來自作家、導演、學者、專家的文化界精英共占35%,如著名學者季羨林、著名華語作家李敖、查良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音樂家譚盾等。可見,楊瀾名人采訪定位為一種具有時代特征的高端采訪,采訪對象的主體部分是企業界商業精英人士或以經濟相關聯的風頭正健的政治人物,而文化界人士絕大部分是文化市場的杰出代表或光環符號。從本質上看,楊瀾鎖定的采訪對象具有很強的時代感,是公眾投入眾多注意力眼球的新寵。因此,可將楊瀾的采訪風格概括為“聚光燈式采訪。”
2.“辯論式訪談”
楊瀾在話題設計上以“焦點性話題”為主,如果每期平均28個問題,則焦點性問題占到15個,其次是是思想性話題,平均有5個。正如上文所分析,楊瀾的采訪節奏感強,提問具有跳躍性,問題與時代聯系緊密,具有較強的財經、商業、政治的專業背景。在楊瀾的引導與刺激下,采訪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經常呈現對話張力,交鋒頻繁,觀點碰撞,精彩淋漓。因此從話題的選擇上看,楊瀾是一種“辯論式的采訪”風格。以采訪國內最大的網游公司盛大總裁陳天橋為例,楊瀾從進入話題開始,就快速拋出三個焦點問題:(1)新傳奇的開發與運營;(2)與韓國網游供應商的法律糾紛;(2)與風險投資商軟銀的合作。在采訪者回應的過程中,楊瀾會職業性地樹幾個外界不同觀點,挑戰陳天橋的答案。
四、個人思考
1、永遠的“精英模式”
詢問人們對楊瀾的印象,一定少不了“知性”、“優雅”、“睿智”這些詞匯。楊瀾留美歸來后推出了國內最早的高端訪談電視節目,主持的《楊瀾工作室》、《楊瀾訪談錄》的采訪對象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精英翹楚:英國首相卡梅倫、雷軍、董明珠、賈樟柯、陳奕迅、李云迪、俞敏洪、李安、李開復……節目中,楊瀾的妝容永遠精致完美,發型一絲不亂,服裝時尚得體,暖光,談笑風生,話題是成功、世界和價值——一個精英和另一個精英在聊精英的故事,給普羅大眾帶來一碗“精英雞湯”。
《中國合伙人》上映后,楊瀾和柴靜都對俞敏洪進行了采訪。《楊瀾訪談錄》的標題是“我的成功你可以復制”,給俞敏洪的介紹詞是“勵志導師”,希望能“通過介紹俞敏洪的創業經歷,讓年輕學子獲得收益”。
當有人認為楊瀾和美國著名主持人奧普拉有許多相似之處時,楊瀾表示:“我覺得在對于主持人這個工作的熱情上面,還有這種希望給女性更多的激勵和安慰這個角度來說,我和奧普拉做的事情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當然還有一些是沒有辦法比較的,比如奧普拉是出生于美國底層的一個家庭,她在生活上經歷過很多磨難,她是一個吃過大苦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沒有這么多的歷練,所以在生活的閱歷方面我沒有奧普拉那么深厚。”
楊瀾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她一直活在精英世界中,開啟的永遠是“精英模式”,缺少磨練,所以難以應對苦難。永遠無法想象楊瀾去采訪一個鋃鐺入獄的前高官,或是一個污染嚴重的小山村。
當然,不能因此認為楊瀾是一個“不合格”的主持人,恰恰相反,她在節目中越來越如魚得水。本來就少有人將楊瀾和柴靜的節目擺在一起討論,更多的是與許戈輝、陳魯豫之間的對比,楊瀾和柴靜各自眼中的世界一開始就大不相同。電視屏幕越來越大,節目也越來越多,需要《看見》的深刻沉重,也需要《楊瀾訪談錄》的光彩照人,正所謂“百花齊放”就是這個意思吧,先讓柴靜往胸口扎幾刀,再去楊瀾那里接受包扎撫慰,也沒有什么不好。至于觀眾是更接受“挨刀子”還是“高端暖”,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2、“微博時代的麻煩”
楊瀾總是在微博上遇到麻煩。先是為李天一“辯護”惹爭議,最近又因提問朗朗時的措辭不當火了“楊瀾體”。“李天一案”發生后,楊瀾在微博表示:“勞教一年對一個因為沖動打人的未成年人來說是否懲罰過重?被貼上標簽的孩子很容易破罐破摔了。真替李老師感到痛心!”隨后,楊瀾的言論和態度受到網友質疑,不少人留言質問這是“誰替受害者心痛?”面對爭議,楊瀾在微博中道歉。
而郎朗被任命為聯合國和平使者后參與聯合國微訪談時,楊瀾在微博上助陣提問:“對于世界上買不起鋼琴,甚至生活在戰亂和饑荒中的孩子,你的工作有什么意義?”這一提問被網友指責語意不善。“你的工作有什么意義”這一提問也一炮走紅。
楊瀾在電視上的提問方式,在微博時代給她帶來了麻煩。楊瀾在節目中比較少使用問句,而是以平鋪直敘的句號結尾的話語比較多,這一特點在電視上配以表情語氣不會造成太大的誤解,但是在微博上,脫離了具體語境和語氣,就完全可以被解讀成另外一個意思——不同媒體有不同的特點,人們有可能出現多元性解讀。作為意見領袖,作為一個傳媒人,在公共平臺上發表意見本就應當措辭謹慎,并對不同媒體的特性保持足夠的敏感。楊瀾的“精英模式”對草根媒體似乎有一些無從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