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中國馬克思主義化,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使得中國成功地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本文首先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化進行了概述;其次,闡述了中共二大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化進程中的作用;最后,指出了中共二大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化進程中作用重大的原因。
關鍵詞:中共二大;中國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國情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24-01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化的概述
中國馬克思主義化,指中國人以馬列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成功地解決中國近現代社會危機和進行近現代社會轉型,從而使得中國的近現代化走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中國社會整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人民生活都打上了馬克思主義的烙印,而呈現出的一種馬克思主義的表現形式。
中國馬克思主義化,強調的是社會現實的改造,中國社會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特征,其主體是中國社會。
二、中共二大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化進程中的作用
1922年召開的中共二大,真正開始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真正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
(一)確定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會性質
正確地判斷社會性質是制定正確革命戰略的客觀依據和出發點。中共二大在《關于“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決議案》中首次使用了“半殖民地”一詞,使中共對社會性質的認識發生了實質性變化。1922年6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對于時局的主張》專門剖析了中國的“半封建性”。“半封建”性質主要體現在經濟和政治兩個層面。在經濟上,中國經濟出現畸形狀態:既有農業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的經濟,它們彼此形成了相互依賴關系,半封建的經濟成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經濟基礎;在政治上,中國半封建政治是軍閥政治,封建軍閥與帝國主義狼狽為奸,成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爪牙,致使一部分民眾淪為“半無產階級”,被武人官僚和帝國主義雙重盤剝。
(二)指出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是民主主義革命而不是無產階級革命
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中國革命的目標是反對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在《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及其目前的奮斗》中明確了中共的奮斗目標是“組織無產階級,用階級斗爭的手段,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這個奮斗綱領與中共一大的最大區別、也是最大的亮點就是凸顯了“漸次”二字。“漸次”表明此時的中共已經對實現奮斗目標的戰略達成了一個共識,即分為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來逐步實現共產主義,而不是一次性完成,這較中共一大認知而言,已邁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三)制定了統一戰線的策略
中共第一個關于統一戰線的文件是中共二大通過的《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其中首次論述了民主聯合戰線思想。首先,論述了建立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因為中國革命的敵人太過強大,即: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無產階級力量弱小而又單一,為了能夠打倒“公共的敵人”,積蓄更強大的力量,所以必須建立統一戰線。其次,指出了資產階級民主派對統一戰線至關重要。最后,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層,提出國共合作的革命策略。
三、中共二大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化進程中作用重大的原因
中共二大之所以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化進程中作用重大,最主要的是因為受到了列寧東方革命理論的直接指導,客觀上幫助了早期中共黨人理論認識的深化。
第一,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思想的影響。1922 年1月,列寧指導召開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派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會議上闡述了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論,明確指出,中國勞動群眾和群眾中的進步分子——中國共產黨,的首要任務就是把中國從外國的羈軛下解放出來,把督軍推倒,土地收歸國有,創立一個簡單聯邦式的民主主義共和國。正是通過這次會議,中國共產黨開始接受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論,影響與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問題的探索。
第二,列寧的“間接過渡”思想直接啟發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直接進行社會主義”的重新反思。列寧認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是一個曲折前進的過程,一國不能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必須是“間接過渡”。“間接過渡”思想極大啟蒙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他們充分運用該觀點來分析中國的社會情形,得出了更能反映中國“實情”的認知。在“間接過渡”思想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共產黨人在質疑“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浪聲中反思革命道路問題,繼而產生了否定之否定的“二步走”革命策略。
第三,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明確指示中共作為國際共產黨的分支,必須在國際上與世界各民族無產階級聯合,在國內建立與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民主派聯合的統一戰線。共產國際東方部主任薩發洛夫在遠東大會上作的《共產黨人在民族殖民地問題上的立場及其與民族革命政黨的合作》報告明確指示中共,喚醒農民群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黨派,為“創立一個簡單聯邦式的民主主義共和國”而戰斗。統一戰線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占據重要的位置,被毛澤東稱為中國革命制勝的三大法寶之一。
結語
馬克思主義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使馬克思主義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關鍵,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時代特征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使中國走上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化的進程中不斷前進。中共二大初步探索了中國革命的基本規律,提出了中國社會的特殊性、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革命二步走的戰略,初步剖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首次提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民主派建立統一戰線的策略等,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化的開端。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
[2]毛澤東選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徐光壽.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起點——兼論判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肇始的標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