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新課標背景下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入手談一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轉變。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以學生為本;參與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28-01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轉變角色,徹底放棄傳統“滿堂灌”唱“獨角戲”課堂主宰者身份,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全面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新模式。針對新課改精神,一些創新教法也如雨后春筍,像情境教學法、精問琢思教學法、互動教學法等,都帶有新課改理念的烙印,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師的教學特點不同,班級學習氣氛不同,任何生搬硬套都不可能有好效果。因此,我們不僅要學習人家的先進教法,還要注意改造和自我創新。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結合學生實際,對互動教學方法進行探索,推出“聯動教學法”,比較適合課堂教學。
一、新教材特征
從高中歷史新教材看,形成中外史合編的專題史體例,有助于讓學生形成民族意識及全球意識,形成完整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更容易分析、比較及發現歷史之間的聯系。它綜合吸收包括文明史觀在內的多種史學新理念,例如,必修三中就設置“政治文明史”、“經濟文明史”、“思想文明史”等三個模塊,它能夠使得學生比較和聯系之外文明的發展過程。比較注重教材素材的選擇性及多元化,從而彰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地位。例如,教材配備了必修和選修兩類教材,不僅可以滿足全體學生都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而且可以為對相關部分感興趣的學生提供較大的選擇空間。教材還在不同的欄目中設置了相關的輔助系統,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多元化的歷史資料,而且這些探索題及思考題的難度不一樣,此外設置了基本推薦書目,等等。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課文有豐富多彩的結構,而且不同版本的高中歷史教材的結構有所差異。從這些內容看,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方法,全方位地引導學生學習高中歷史。
二、創新高中歷史教學的方法
(一)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
這是針對教師而言的,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居于最高地位。學生只有被動接受知識的權利,沒有主動提出質疑的權利,其學習的積極性大大縮減。基于此,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結合新課標,遵循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宗旨,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將自己合理定位為知識的“引導者”,引導學生探索未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其二,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同,所謂的教學創新是以學生本身為出發點,尋求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改變傳統古板、僵化的課堂模式,取而代之為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能力。
歷史歸根結底還是人為記載的,這就不可避免的在其中參雜了許多主觀因素,這就導致歷史本來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難以保障,教科書上的史實亦是如此。但是很多教師在授課時,把課本內容當作真理,轉述給學生,強逼學生記憶,缺乏質疑精神,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教材中在對抗日戰爭的記錄上,雖然已經趨于公平了,但對于國民黨在很多重大戰役和決策上的重要性,是否應該進一步補充,盡可能還原歷史的真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眼于全球,從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唯物史觀和現代化史觀的角度,對歷史進行客觀的評價,揭示歷史背后的真相。這不僅是教師需要具備的態度和能力,也是教學過程中,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的,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具有質疑精神,培養質疑方法。比如,在對辛亥革命做出評價時,有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說是“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人說是“辛亥革命失敗了”,針對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根據不同的史料,可以讓學生自己提煉觀點,有理有據,以培養其質疑的精神和能力。
(三)圍繞課堂主題及生活實際開展教學設計。
與語文教育性文章教學一樣,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也需要有教學主題,讓學生認識到本堂課的重要內容,進而迅速學習和掌握學習的重點,強化歷史課堂主題對歷史教學育人的功能發揮。與此同時,高中歷史學習理論與實踐也是密不可分的,歷史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能讓學生從歷史的經驗與教訓中得到啟示,進而為現實服務,培養使命感與榮譽感。因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應該緊密圍繞課堂主題及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前,要將課堂的重要內容精簡出來,結合當代高中生的生活實際形成相應主題。教師要從多角度設定主題,可以是重點詞匯、歷史事件或事件產生的影響等,并圍繞主題和生活實際進行講解。
(四)科學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歷史的教學趣味。
歷史只能記錄無法重演,學生學習的歷史教材也只是對過往歷史事件的記載。高中歷史教師單純依靠課本與語言描述,學生了解到的歷史知識會比較抽象,同時課堂會顯得枯燥乏味,使學生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在知識信息時代,高中歷史教學的開展也應該積極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技術和電子資源輔助教學等手段,將過去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直觀地呈現出來,提高歷史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歷史情境中感知歷史,激發學習情趣并活躍學習思維。如教師在講授“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視頻,使學生對一國兩制的構想有真實而直觀的了解。
新課改對課堂教學提出更高要求,凸顯學生學習主動性已經成為教師課堂改革的重要指標,采用何種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我們不僅要學習借鑒一些先進的課堂教學方法,還要結合我們的實際,大膽進行教學實踐,推出適合我們課堂教學實際的教學新法。“黑貓白貓,逮住老鼠是好貓”。教學方法改革也是這樣,適合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