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44-01
一、 楚文化形成原因
楚文化是我國古老文化的重要一支,它以江漢地區為中心,在原始宗教、巫術、神話的沃土中發展起來的一支由楚人創造的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開放而多元的南國文化。
(一)自行其是的發展道路。楚國是一個在叢林草莽中拓荒生存,經歷艱難而發展的一個部落。到殷商末期,與中原王朝融合,成為受封于楚地的殷商小方國。到周成王時,楚部族首領熊澤才正式被周王室冊封,實質上周王朝承認了已經獨立發展起來的楚人部族,但僅封為子爵,不能與中原諸侯相比。真正的飛躍:是周幽王鎬京之變后的熊通成立。熊通極為強悍,他在位第35年,楚國發展為江漢山川間最大諸侯,趁平王東遷忙亂,攻打姬姓諸侯隨國,一戰便俘主將。楚國與隨議和,要求提高封號,遭到周王室拒絕,熊通自立為王,為楚武王。開始了春秋楚國邁向大國的歷史。楚國自行稱王,在春秋初是震驚天下的大事,對楚國影響深遠:(1)是對中原禮法的極大破壞,開始了中原諸侯長期歧視楚國的歷史。(2)周王室拒絕提高楚國的封號,意味著它拒絕楚與中原文明的靠攏,激起了楚人逆反的心理,淡化了楚對中國文明的遵奉,減弱了自覺靠攏中原文明的仿效性,從而開始了其自行其是的發展。
(二)楚大族分治的傳統。楚國起于江漢,整個春秋戰國期間,楚共計滅國四十余個,是滅國占地最多的國家。但是楚國的擴張方式與中原諸侯有很大不同,正是這種不同,形成了楚國遠遠強于中原各國的分治傳統。
中原諸侯臣服其他諸侯國后,維持君主族的利益,被滅君族成為戰勝國君主的治下臣民,而不是以邦國為根基的盟約臣服。君主族很難形成治權獨立的封邑部族,因此,統一性更強,中央法令變更的阻力要小。
而楚國的擴張方式是不同于中原諸侯的。(1)迫使相鄰部臣服。這些部族都是未曾王化的部族,既沒有正式的政權形式,也沒有濃烈的權利意識。只要生計相當穩定,臣服于某種有威脅的權利或堅持自治分別不大。楚崛起之前,整個南中國基本上處于自治自立自生自滅的狀態。只有楚國具有相對發達的政權形式,接受了王室的封爵。也就是說,只有楚國具有維持擴張的組織條件,然而和中原相比,楚要吞并周邊部族還是力不能及,于是便有了盟約稱臣方式的軟擴張,帶有相互稱臣的一面。臣服部族獨立自治,有自己的武裝,楚不能任意奪邑,臣服部族稱臣、納貢,不能叛楚。(2)武力吞并。成為邦國真正統治的地方,楚國后來將這種武力吞并而喪失的部族漸漸視作了王族勢力,楚國后來的屈、昭、景三大族,以及莊氏部族、黃氏部族之所以被史學家認為楚國王族,原因在此。這種部族有王族名義,又有自己的姓氏,于是他們成為一種新世族,且主要靠這種族系來統領人民,因此不得不把他們分封到特定區域,依靠他們來形成完全自治部族勢力的王族直領勢力。
以上兩個原因使楚國沒有形成嚴密的宗法政治制度,這對于楚國同北方國家的對抗也許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個人受集體的壓抑較少,個體意識相應就比較強烈。
(三)桀驁不馴的楚國人
戰國時期:中原大國變法此起彼伏,幾乎都曾有過至少一次變法。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變法,而楚國只有一次短暫的吳起變法,雖然世族權利有所削弱,但和中原各國的聚合力相比,仍然是最弱的。其后的變法只要有一點跡象就被合力扼殺。但是楚國卻在滅國前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聚合力,楚人也表現出了自尊自愛的一面。楚國面臨滅國產生聚合力的原因:①幅員遼闊,人口眾多。②老世族在絕境下不得不合力抗秦。然一次大勝之后,老世族掣肘的惡習復發,聚合產生了巨大的裂縫,滅亡也就不可避免。楚滅亡前的兩次勝仗:①以成功的自衛反擊戰敗秦軍主力二十萬,追擊三日三夜不停頓,攻破兩壁壘,殺七都尉,以最保守估計,秦軍戰死也當在七八萬上下,還不包括傷殘。此戰規模之大,超過了戰國中期六國合縱抗秦的最大戰役——信陵君竊符救趙之戰,成為整個戰國百余年整個山東六國對秦作戰的最大勝仗。②第二戰。秦以舉國兵力60萬南進,楚軍以60余萬應戰,對峙年余兵敗,但雖敗猶榮。一則,楚國在奄奄一息之于尚能聚集與秦國對等的兵力,形成戰國之世唯一能與長平大戰相媲美的平原打戰場、大相持,其壯勇氣勢可謂戰國絕唱;二則,國君為主抗秦而城破不降,統帥殫精竭慮而兵敗自殺,從來分治自重的楚國世族也沒有出現一個大奸賣國者。凡此等等,皆有最后的尊嚴。
二、 楚文化的特點
原始楚文化以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的總體特征,對文學加以滲透,形成了南楚文學的獨特風格,為后世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神巫性。人好巫,所以先秦的巫風,以楚國最為盛。漢代的巫風,以楚地最為盛。楚人的巫風,在楚辭、漢賦中較諸在其他文獻中留下了更多的記錄。楚地之巫具備的才能分兩類,一類是巫技,一類是巫法。巫技不需要通靈,巫法需要通靈。而巫技涉及到祭祀、樂舞、占卜、醫藥等,巫法則需要通過娛神、邀神,以達到祈福禳災、慰鬼、驅鬼、招魂之目的。
祭祀神靈和祖先是巫風的重要成分。楚人祭祀的對象,一曰神,二曰鬼。屈原的《九歌》是一組祭神樂歌,描寫了楚越民間盛大的祭祀場面,其歌詞情意綿綿,所祭之鬼神有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湘君、湘夫人等,楚人對·鬼神的態度,與中原華夏是不大一樣的。孔子主張對神鬼敬而遠之,楚人的態度卻是敬而近之。《九歌》中描寫的神人之間的關系,若即若離,若親若疏,異常微妙,這是中原華夏諸族是所難以理解的。2、楚人為了知天命,解惑釋疑,預測前途,經常占卜。其占卜所用卜具與所取方式的多種多樣,遠非中原及北方各國可比,頗有獨特之處。楚人工具有龜甲、草、貝類等。3、醫藥,楚國的的巫師就是醫師,生活在原始社會中的人類,慣于用想象來彌補知識的缺陷。他們以為萬物不僅有形體而且有靈性,其靈性可互通,其形體可相變,這是原始思維的互通相變律。
(二)浪漫性。楚辭突出地表現了浪漫的精神氣質。這種浪漫精神主要表現為感情的熱烈奔放,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現,想象的奇幻等。楚辭中另一浪漫特征在它通過幻想、神話等創造了一幅幅雄偉壯麗的圖景。神話或神話形象,使得詩歌顯出飄渺迷離、異怪神奇的美學特征,對后世的詩人有巨大的影響。大量神話傳說,楚地風貌人情的描繪,更加的動人,讓人浮想聯翩。涌出來的情感,他們不再專注于真實細致地描繪現實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創造五彩斑斕的幻想世界,讓不屈的靈魂在狂熱的斗爭中尋找出路,奔向光明。
(三)綜合性。楚辭又是南方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后,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出國也受到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國發展的歷程是一個生死不屈的歷程,楚人敢于打破陳規,向自認為不合理的事物挑戰。熊渠封兒子為王,熊通自稱武王均屬離經叛道、驚世駭俗之舉,別人不敢做出人做了;問周鼎大小輕重,各路諸侯想都不敢想,楚莊王不禁想了而且做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本是楚人的一種性格,最后逐漸上升為以蔑視既存、敢于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饒宗頤:《楚辭學建立的意義》[M].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
[2]潘嘯龍.毛慶:《楚辭著作提要》[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