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教學評價為教師提供信息反饋及教學激勵作用,也為語文課堂教學起到了定向以及調控作用。以下,本文首先就當前初中語文教學評價現狀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現狀提出了相關措施,以期為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56-01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重知識輕能力的單一評價主體以及不科學的評價標準等現象一直延續(xù)。在這種形勢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難以真正為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發(fā)揮積極作用。
一、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過程常態(tài)化。
一直以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都趨于常態(tài)化。具體表現在不注重過程而過度關注結果的評價觀念,忽略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培養(yǎng)。未關注學生情感體驗的評價方法,以及在評價過程中,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知識點的重點關注。而評價內容多以考試分數、學習狀態(tài)為主,忽略了學生其它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新課程理念下這種常態(tài)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缺少幫助。
(二)缺少多元的、有效的評價標準。
要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首先應建立多元的、真正符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的評價標準。當前,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大多數學校在評價標準上實行多學科統(tǒng)一的評價制度,而忽略了各個學科的教學特征。與數學、外語課程相較,初中語文教學其人文特征非常強,片面以統(tǒng)一評價制度進行課程評價很明顯是不科學的。其次,以分數為評價杠桿的課堂評價方式是我國教育評價的一貫方法,這種評價方式在傳統(tǒng)的應式教育環(huán)境下,以直觀有效的評價展現其高效的優(yōu)勢。但當前教育改革持續(xù)深入,素質教育成為教育教學的關注重點,片面的以學習成績與分數判斷教育水平優(yōu)劣的評價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改革需求。
(三)評價主體單一。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例如可以按主體分為他人評價以及自我評價,而他人評價又同時可以包括教師的評價、同學的評價、家長的評價等。因此,課堂教學的主體應當是多元化的。當前,在我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通常以教務部門的評價為主。學校管理人員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是他人評價的一種,具有一定的參考性,但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忽略了教師自身教學特點以及學科的實際教學情況,教師在教學評價中處于被動位置。如此一來,教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將受到壓制,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提升。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實施策略
(一)創(chuàng)新評價理念。
要實現初中語文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就要打破初中語文傳統(tǒng)應試教學過程中落后的教學評價觀念。改變過度關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語文知識講解,片面強調學生對語文知識內容的學習與掌握程度的評價方法,而嘗試將評價側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文素質、創(chuàng)新實踐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在社會不斷發(fā)展以及教育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語文課堂教學的觀念也應推陳出新,課堂評價不僅要將重點放在知識的授課上,也要重視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整體表現,將評價的視角從教學結果轉移到教學的過程。通過對教學過程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使教學過程優(yōu)化,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二)重建科學的教學評價標準。
通常對“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都包括以下幾個因素: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效果。這種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法是單一片面的,不僅沒有顯現出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學科特點,更忽略了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情感價值等綜合素質的需求。因此,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基于理論知識與學生綜合素質,重建科學的多元的教學評價標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首先要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即學生通過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使知識得到進步,能力得到提升。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新課改要求下,結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標準,打破教材的局限性,豐富語文課堂教學,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的預期教學目標。其次,要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因素,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做到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要發(fā)揮促進的作用,發(fā)現語文學科的特性,改變以分數為單一評價標準的傳統(tǒng)教學評價方式,真心的深入學生之中,關注學生學習需求,尊重學生。內在了解初中學生的思想與個性特點,針對性的進創(chuàng)造利于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提升相關教學資源,使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更優(yōu)越,學習過程更順利。
(三)評價主體多元化。
在初中語文教學評價中,一直以來延續(xù)的以學校管理者或相關教育專家進行教學評價的評價方法是片面的,在這種評價模式下,教師處于被動的被評價地位,缺少選擇的權利以及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而教師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與參與者,他們對課堂狀態(tài)與教學效果的評價更具有說服性。要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多元化,即要結合同專業(yè)教師、學生以及教師本人甚至家長對課堂教學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評價者從自己的觀點與角度著眼,通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對課堂教學的評價更客觀與全面,而教師與學生作為課堂直接參與者對評堂教學的評價使課堂教學評價更真實,通過對評價內容的反思與判斷,對教學過程進行完善,教學水平也相應得到提升。其次,同行教師的評價,使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得到顯現,家長的評價則更符合每個學生的特性,更加細致。因此,多元化的教學將使課堂教學評價更科學,也更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四)加強教師評價素養(yǎng)建設。
教師評價素養(yǎng)的建設與提升不僅與教學效果相聯(lián)系,同時也與學校的發(fā)展密不可分。要提升教師評價素養(yǎng),首先需要學校的管理者及教師進行重點關注。學校管理者本身應具備深厚的教育教學以及科學評價理論基礎,并重視教學評價的意義,通過教育實踐經驗的累積,為科學的教學評價建設提供優(yōu)質的環(huán)境。其次,學校要將教師評價素養(yǎng)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關鍵標準,通過結合學校管理者、相關教學人員,學生進行評價素養(yǎng)的綜合判定,鼓勵教師不斷提升評價素養(yǎng),使教師評價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三、結語
本文基于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美好愿景,針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現狀,提出了一些建議,以評價理念、評價標準、評價主體以及教師評價素質為出發(fā)點,提出了課堂教學評價實施策略。以期為提升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教學質量提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更科學。
參考文獻:
[1]沈玲玲.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實施策略探析[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5)
[2]周智慧.發(fā)展性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探討[J].教育探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