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三十年來,經過大批的學者的耕耘,學術界對于家訓的研究取得了很可喜的進步。在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同時,也應該對其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以便將來繼續推動家訓的相關研究。
關鍵詞:近三十年;家訓;多角度
中圖分類號: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86-02
家訓,很多文獻中又把它稱之為家誡、家范、庭訓等名稱,其內涵大致相同。在《辭源》中是指父母的教導。家訓主要是指一個家庭中祖輩和父輩對后代子孫的教誨。家訓是管理家庭的重要的準則,也是家庭傳承下來的精神與物質文化。中國漢民族的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豐富的家訓就是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家訓在中國傳統的社會里面,主要是對家族里面的子弟進行訓誡的規條,上文提到的家誡、家范、庭訓等內容,都是它的具體的表現形式。家訓的傳承一方面是耳提面命式的口頭傳承,另一方面也通過文字,通過家族修撰的文獻如家譜等形式保存流傳下來。在《中國家訓史》中,認為家訓“主要是指父祖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的直接訓示、親自教誨,也包括兄長對弟妹的勸勉,夫妻之間的囑托。后輩賢達者對長輩、弟對兄的建議與要求,就其所寓的教育、啟迪意義來說,也不可忽略。”家訓一般記載在家譜或族譜里面,以此用來教育家里的后輩。
一、家訓的研究歷程
家訓的產生的具體時間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但是即使從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開始算起,家訓也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按照《中國家訓史》所說,家訓產生于先秦時期,定型于兩漢三國,成熟于兩晉到隋唐時期,繁榮于宋元時期,鼎盛并衰落于明清。在晚清時候因為曾國藩等洋務派提倡家訓思想,所以曾經于家訓整體衰落之際又局部開新。家訓之前的研究一直很少。真正開始對中國傳統家訓研究的是在民國時期。到了二十世紀,家訓也得到了很大的關注與重視,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還產生了一批家訓研究的著作和論文。如馬鏞的《中國家庭教育史》、王長金的《傳統家訓思想通論》、劉宏斌的《傳統家庭文化中的子女教育觀評析》等。
二、多角度看家訓研究
(一)論述家訓的形成原因、發展脈絡
家訓思想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從家訓的形成原因來探討,有助于我們認識家訓的歷史淵源。如劉劍康在《論中國家訓的起源——兼論儒學與傳統家訓的關系》中指出,中國傳統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源最為深厚的部分。柏艷的《家訓形成原因之初探》主要是從中國傳統的家庭與家族的特點、中國古代政治上\"家\"\"國\"同構的觀念、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國古代教育的形式這四個方面的分析來初步探尋家訓在中國形成的原因。家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也有自身的發展脈絡。有關家訓發展脈絡的探究文章,主要有林錦香的《中國家訓發展脈絡探究》和陳延斌的《中國傳統家訓的發展脈絡》等。林錦香的《中國家訓發展脈絡探究》從數量、內容、形式等方面對中國家訓的發展脈絡進行了探究。而學者陳延斌的《中國傳統家訓的發展脈絡》則梳理了中國歷代的家訓情況。該文認為中國最早的家訓是周初王室的家訓。傳統家訓在對子弟家人進行處世之道的教育時,為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教化途徑、方法、形式上都做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探討,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頗具特色的措施和經驗。徐少錦、陳延斌所編寫的《中國家訓史》對家訓發展脈絡進行了非常充分的梳理。
(二) 論述家訓的特點和內容
家訓作為歷史遺留下的寶貴的遺產,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內容。有關家訓特點方面探討的文章,有徐少錦的《試論中國歷代家訓的特點》、黨衛星的《試論中國家訓文化的特點》等文。徐少錦的《試論中國歷代家訓的特點》一文對中國的歷代家訓進行了梳理。黨衛星的《試論中國家訓文化的特點》對家訓文化的特點進行了探討。有關家訓內容的探討,主要文章有李江偉的《中國家訓的內容與形式》、王燕的《略談中國古代家訓的內容和形式》等。李江偉在文中特別指出,家訓具體含義暫時沒有定論,但其內容十分繁富,大致體現在治家、教子、修身與涉世三大方面。就表現形式而論,又不外有專著、家規條款、家書、散文、詩歌格言五種。
(三)論述家訓的作用和歷史影響
家訓的產生、發展肯定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和歷史影響。有關家訓的作用與歷史影響的相關問題,有馬愛菊的《傳統家訓在現代鄉村治理中的作用》、趙大維的《清代莊氏家訓的“準法律”作用》等。馬愛菊的文章,論述了傳統的家訓在今天的鄉村治理上的作用。而趙大維的《清代莊氏家訓的“準法律”作用》則選取個案,通過檢視魯南地區莊氏家族的族譜、家訓史料,可以發現家訓的作用不僅限于對族人的教化約束,還體現出一種助力基層政府統治的\"準法律\"作用。而有關家訓的影響的文章,比較典型的有劉曉丹的《明清家訓家規文化及其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影響》、陳延斌的《論傳統家訓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劉曉丹的《明清家訓家規文化及其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影響》里面認為,明清家訓家規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豐富了以往的修身、齊家、處世等方面的內容,而且在女訓、社會教化、家風建設、擇業指導等方面有所補益。陳延斌的《論傳統家訓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一文則對家訓的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內容都做了闡述。
(四)家訓與國家法的關系
家訓作為家庭的規范與國家法律的關系,這也是研究家訓時會涉及的一個角度。相關文章如紀國慶的《中國古代家法族規與國家法的沖突與互動》、趙大維的《清代國家法與民間宗族法的互動——從山東莊氏家訓文本出發》等。紀國慶的《中國古代家法族規與國家法的沖突與互動》以法律多元和社會學人類學視角從家法族規與國家法功能對比的角度研究梳理家法族規更為悠遠的歷史痕跡,以及家法族規如何在與國家法的相生相克中演化和生存。而趙大維的《清代國家法與民間宗族法的互動——從山東莊氏家訓文本出發》則梳理北方莊氏家族家訓家法中的成文規定及族人言行中體現出的不成文內容,結合法社會學理論,著重分析家訓家法與清代國家法之間的互動,進而基于上述分析探討我國禮治傳統對法治建設的影響。
(五)研究某一朝代或某部家訓
研究某一朝代或某部家訓,并且分析其特點的論文也相對較多。研究某一朝代家訓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陳志勇的《唐代家訓研究》、王毅的《宋代家訓與宋代文學家庭》等。如《唐代家訓研究》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文獻法、個案分析法與比較法對唐代家訓進行斷代研究。文章還通過對唐代其余各種家訓的研究,折射、還原出唐代社會關于“孝”的觀念、為官之道、處事原則、治家之法、人生態度等的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文章總結出唐代家訓具有鞏固封建統治和加速儒學社會化兩大社會功能,也存在保守性、重農輕商觀念和功利主義思想等局限性。文章認為深入研究唐代家訓文化,注重它在教育后代、傳播文化及維護社會穩定中所起的作用,對于創立具有新時代精神的家訓文化,并發揮其倫理教化、傳承文化與維護社會穩定等功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有關對特定的某部家訓的研究的,大多涉及《顏氏家訓》和《朱子家訓》。對《顏氏家訓》的研究,通過中國知網檢索,就有354條。而對《朱子家訓》的研究也有58條之多。相關的文章有程時用的《<顏氏家訓>研究》,該文以王利器先生的《顏氏家訓集解》為主要依據,對《顏氏家訓》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研究。而李麗博的《<朱子家訓>的倫理意蘊》認為,《朱子家訓》的主要倫理思想是從治家、教子、處事、修身四個方面展開的。勤儉忠厚的治家理念是精髓所在。朱柏廬著大半的篇幅都是在講如何治家的,治家須做到三點:勤謹、儉樸和忠厚,這是立家之本。在勤儉治家的基礎上,朱柏廬教育子孫要有家門和順的倫常理念,一家和,百家和,才能萬事和。首先,要做到是重視家庭親情,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是維系一個家庭的重要紐扣,也是家的意義所在。其次,子女的婚姻問題是家庭延續的關鍵,娶妻求淑女,擇婿憑德行的嫁娶觀念才是家庭和睦的正道。《朱子家訓》之所以在民間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以短小精干的篇幅容納了儒家核心道德教育思想精髓,是儒家道德思想世俗化的典范之作,其對后世家庭道德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當然我們學前人的思想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朱子家訓》中也有著其局限之處,其中守分安命、明哲保身的思想和因果報應的唯心理論都是不可取的,所幸這些問題所占甚少,其倫理思想的精髓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究和學習的。
(六)從中外對比角度來研究
這方面的文章也有不少,比較多的還是從中日兩國的家訓的異同進行比較。如申改敏的《中日兩國古代家訓的比較研究》。該文認為日本古代家訓可以說是對中國家訓積極借鑒和忠實模仿的結果,所以兩國的古代家訓在訓誡子女的教育功能、傳遞社會文化的中介功能、寫作的內容范圍等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兩國的古代家訓也在歷史起源與發展、存在的階層、家訓內容、訓誡對象、撰寫風格及在近代社會的延續和生命力等方面也顯示出了很大的不同。
刁振東與張廣學的《試論日本武士家訓形成及其影響——以中日兩國家族制度和家訓的差異為視角》一文認為,日本武士家訓是日本齊家、治國安邦之訓的源泉。由于中日兩國家族制度的不同,導致兩國在選拔人才以及用人模式上形成顯著差異。伴隨武士階層統治地位的鞏固和深入,促成了濃縮和凝聚日本民族性格息息相關的武士家訓的產生。日本武士家訓源于中國并在日本扎根,經與神佛文化相結合,通過家訓的創造者對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制定出具有簡潔、通俗、真實可信特點的,能夠影響和制約家族成員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的家訓。經武士家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創造和重構以及在其他階層的廣泛延伸,最終成為奴役日本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工具,作用于近、現代日本民族強國之途的全過程。
三、目前家訓研究的不足
目前國內的家訓研究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點就是目前對家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比較有名的家訓,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對其他相關的家訓的整理和挖掘還是比較少。這一方面有待于今后的相關研究的拓展。第二有關家訓的文章大多從倫理學、法制史、文學等角度進行的闡述,跨學科研究還有待加強,對于家訓的多學科視角的研究非常必要。第三是有關家訓的研究,古代多,近現代少,近現代部分的家訓思想的闡述也是需要后面加強的。
參考文獻:
[1]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修訂本1-4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838頁。
[2]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頁。
[3]馬鏞:《中國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王長金:《傳統家訓思想通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5]劉宏斌:《傳統家庭文化中的子女教育觀評析》,《教育評論》1992年第4期。
[6]劉劍康:《論中國家訓的起源——兼論儒學與傳統家訓的關系》,《求索》2000年第2期。
[7]柏艷;《家訓形成原因之初探》,《文學界》2011年第3期。
[8]林錦香:《中國家訓發展脈絡探究》,《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9]陳延斌:《中國傳統家訓的發展脈絡》,《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28日。
[10]徐少錦:《試論中國歷代家訓的特點》,《道德與文明》1992年第3期。
[11]黨衛星:《試論中國家訓文化的特點》,《東岳論叢》2006年第1期。
[12]李江偉:《中國家訓的內容與形式》,《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0期。
[13]王燕:《略談中國古代家訓的內容和形式》,《生活教育》2008年第4期。
[14]馬愛菊:《傳統家訓在現代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15]趙大維:《清代莊氏家訓的“準法律”作用》,《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16]劉曉丹:《明清家訓家規文化及其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影響》,哈爾濱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17]陳延斌:《論傳統家訓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江海學刊》1998年第2期。
[18]紀國慶:《中國古代家法族規與國家法的沖突與互動》,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19]趙大維:《清代國家法與民間宗族法的互動——從山東莊氏家訓文本出發》,《法大研究生》2014年第1期。
[20]陳志勇:《唐代家訓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21]王毅:《宋代家訓與宋代文學家庭》,《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22]程時用:《<顏氏家訓>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3]李麗博:《<朱子家訓>的倫理意蘊》,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24]申改敏:《中日兩國古代家訓的比較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25]刁振東,張廣學:《試論日本武士家訓形成及其影響——以中日兩國家族制度和家訓的差異為視角》,《東北亞論壇》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