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一整套的資助體系,建立起以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并出臺新政策加以完善有效解決了諸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負擔,激勵他們全心全意投入學習并實現自己的大學夢。但是,在加大資助力度,幫助學子完成學業的同時,如何將資助與育人,從物質幫扶到精神幫扶統一起來,是高校資助工作的一個難題。
關鍵詞:資助;育人;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05-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為了緩解貧困家庭學生的經濟壓力,確保高校入學率,我國陸續出臺了各種新資助政策,使每個大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學業。目前我國已形成了獎、貸、助、減資助體系,建立起以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為主體的多元化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并出臺新政策加以完善。同時,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陣地,是人才的發源地。因此,在資助工作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純的為了解決學生的經濟困難而盡心資助服務,在解決學生經濟困難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一、資助育人工作推行的必要性
(一)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資助育人方面提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支持特殊育人,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因此,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并全面貫徹下去,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要加強資助育人工作,進一步開展資助育人工作的理論研究。
(二)隨著國家對高校教育中資助育人工作的進一步重視,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與完善,資助育人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中,國家的資助育人政策逐漸從“資助”轉向資助育人相結合的方向轉變。資助育人工作核心是育人,高校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過程中,在滿足資助的基礎上,更要充分發揮育人功效,在經濟上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的 同時,更能從精神上培養學生,思想上教育學生,能力上鍛煉學生。
(三)新世紀是高新技術發展的知識時代,是知識層次不斷擴張的時代。社會快速進步,科技飛速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也在逐漸提高。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是實現全面發展育人教育的基礎陣地,承擔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擔。高校育人中包括資助育人部分,應加強資助育人相關理論研究,為高校育人工作的進一步完善添磚加瓦。
二、高校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某高校近幾年的資助數據的分析,發現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 一) 資金分配比例不科學。
國家助學金不管是金額上還是比例上都明顯高于獎學金和勤工助學,只需要填寫貧困表格提交一份申請書就可以輕易得到豐厚的助學金。與必須經過一年刻苦學習才能獲得微薄的獎學金相比,令多數同學產生心理失衡感,某種意義上將起到負面的引領作用,這種不得當的分配方式,既有可能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能招致一些非貧困生通過弄虛作假的方式來爭取助學金\"如此不合理的資助分配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沒有發揮出資助的作用,反而為等、靠、要思想和造假行為提供了溫床。
(二) 重發放過程,輕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導。
為了保證獎助學金發放的公平公正性,發放前各高校會做大量的工作,但在發放后卻缺少必要的監督管理和思想教育,尤其缺乏對貧困學生的心理扶持。這管理方式使一部分學生并沒有深刻理解國家資助的真實用意,反而把它作為一種福利理所應當的接受,毫無感懷之念!感激之情。一部分學生將助學金比作獎學金,肆無忌憚的購買與學習無關的昂貴電子產品。因此,探尋針對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之策已成當前構建和諧校園之必需。
三、實現資助體系育人功能的舉措
(一)以獎學金為載體,構建學業發展平臺。
目前,新資助體系中主要有兩種獎學金:一種是資助性質的獎學金,獎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另一種是獎優性質的獎學金,獎勵各方面成績突出的學生,無論家庭是否困難均可以參評。設置國家、社會、學校獎學金的目的在于激勵和引導學生,通過設置評選條件、評選要素等外在因素的刺激,引導學生為之努力,調動內在的積極因素,并通過對優秀學生的肯定和獎勵以及對先進事跡的宣傳,達到獎勵優秀,激勵進步,引導全校學生共同進步。因此,高校應當充分發揮獎學金的激勵效應,在獎學金的評選過程中,避免出現分配名額的現象,對申請、評審、表彰三個環節進行嚴格把關,特別是在評審階段,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的考核,從而達到引導學生扎實學好專業知識的目的。
(二)以助學金為載體,構建感恩教育平臺。
助學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已然成為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免費午餐”,越來越多的受助學生認為享受資助是理所應當。針對這一現象,高校必須重視學生的感恩教育,使他們意識到獲得別人幫助的同時,有義務作出積極的回應。高校要倡導愛心教育,開展愛心實踐活動,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讓受助的學生在具體的愛心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贏得社會的尊重。同時,將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作為申請補助的首要條件,引導學生樹立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意識,使他們在主觀上有感恩社會、回饋社會的責任意識。另外,通過舉辦各類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征文、感恩書信、主題班會等活動,營造校園感恩環境,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覺接受感恩教育。
(三)以國家助學貸款為載體,構建誠信為本的校園文化。
勵志育人平臺國家助學貸款對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起到了主導作用,同時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是育人。理論上重視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與之交流和溝通,讓貧困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高校應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講座和咨詢服務活動。對于心理疾病較為嚴重的學生加以指導和引導,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從心理上慢慢擺脫壓力,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意識,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
總之,高校以國家助學貸款為載體,加大對學生的法制教育,自覺履行還貸義務,做一名誠實守信的人。從而構建以誠信做人、誠信考試、誠信繳費、誠信貸款、誠信還貸等為主要內容的誠信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唐麗珍.獎學金評定工作中的激勵理論效應淺探[J].寧波大學學報,2003(4).
[2]楊曉慧.高校貧困生8雙線資助9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7,32(19):46-48.
[3]蔣應輝 , 馬蓉 . 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資助工作中開展廉政文化教育 [J]. 成都大學學報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