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生理性歌唱技巧,學會更有技巧地唱歌。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得以學會調整歌唱心態,調動自身情緒,激發自身情感,把歌唱藝術更好地表達出來。筆者借本文對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作相關闡述,以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聲樂教學;心理素質;養成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10-01
一、影響聲樂教學心理素質的因素
心理素質培養就是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歌唱者進行心理建設,讓歌唱者對歌唱做好心理上的鋪墊,能熟練使用心理技巧與手段來調節歌唱者自身的情感狀態,從而表達出更好的歌唱效果。目前來說影響聲樂教學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一)對歌唱藝術的投入度。
作為一名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的投入度直接決定了歌唱的效果。投入是指對歌唱由衷的喜愛,對歌唱有著強烈的表演欲,這是一種歌唱心理素質的表現,來源于歌唱者自身的性格與后天培養出的興趣。從心理學上來看,每個人的心理性格都有所不同,有些學生一站上舞臺就異常興奮,特別愿意去表達自己,去歌唱。這樣的情緒狀態非常有利于學生從容而充分地進行歌唱,也能全情投入,調動自己所有的力量去歌唱,達到最佳發揮的效果。但是有的學生則相反,對舞臺的表現欲不強,歌唱時投入不進去,身體與心理狀態不能達到最高點,歌唱時的狀態也最終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
(二)對自身性格的掌握度。
不同性格的學生在歌唱這方面的表現也不同,特別是在當代,獨生子女特別多,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與社會與他人的接觸不多,溝通過程中對于自己的觀點表達力不足。反映在歌唱上就表現為課堂上開口難,不愿意投入地去唱,對自己存在著盲目自卑。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對于環境的敏感度較高,心理壓力過大。聲樂教學中聲音小,情緒幾乎沒有,過分緊張等。當然,也有因為家庭溺愛而造成的盲目樂觀的情況存在,過于表現,過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心情大起大落,聲樂表現差強人意。這兩種都是因為對自己性格的掌握度不足,需要在聲樂教學中不斷進行心理培養。
(三)聲樂教學的知識儲備量。
聲樂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在初級階段時對于聲樂理論知識掌握不足,對自己發聲部分的控制能力不到位,達不到自如調配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就會產生自卑。聲樂教學中就無法投入到樂感與音樂氛圍中去,反而把大量注意力與時間放在自己的聲音控制上,顧慮重重,因為放不開所以表現越差,表現越差就越放不開,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更有甚者,把聲樂教學中的理論作為音樂的終極追求,片面尋求更好更成熟的發聲技巧,在歌唱時力求去模仿去復制,完全沒有考慮自己的聲音條件。這樣做的結果只能在演唱中把時間放在嘗試各種唱法上,各種發音技巧夾雜,畫虎不成反類犬,到最后只能哪種技巧都找不到感覺,只是扯開喉嚨喊。
(四)配合與熟練度。
對于任何的聲樂訓練來說,良好的配合,嫻熟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在聲樂教學中,學生如果本身不熟悉伴奏,對進拍出拍不清楚,對延長拍不了解,甚至完全與伴奏相左,這樣的情況下直接會拉低學生的臨場表現分。很多時候的聲樂教學可以發現學生與鋼琴配合不默契,進度不一致,互為掣肘,不僅影響學生的唱歌狀態,還會影響學生的心情,出來的效果也就差強人意。
二、淺談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素質的養成
(一)心理素質的培養。
歌為心聲,要想唱一首好歌,了解歌詞含義,品味音樂氛圍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學生擁有平和穩定的心態,飽滿健康的情緒,需要專業而良好的音樂感知力,最終才能把音樂作品完美表現出來。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培養學生主動的心態。要愛唱歌,主動唱歌,在聲樂教學中要樂在其中,這樣才能自覺去訓練,甚至不覺得是在訓練,反而覺得是在享受。所以作為老師,在聲樂教學中要平易近人,貼近學生的心理特點,貼合學生的專業水平來教學。授課過程應生動而豐富,讓學生產生興趣,產生嘗試的欲望,產生主動訓練的心理動機。
其次,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音樂作品,去講解音樂作品。學生的眼光與老師的眼光是不同的,但歌唱的主角是學生,所以老師要用學生的眼光去激發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共鳴度。讓學生的情感融入進音樂作品,用聲樂技巧去演唱,這樣才能逐漸把音樂作品表現出來,這樣才能把音樂作品的背景與內涵通過學生的聲樂技巧滲透出來。
第三是進行模擬演練,為學生提供多種演唱機會。讓學生多去參加戲劇,詩歌,演唱,合唱,獨唱等各種類型的活動,積累學生的舞臺經驗,讓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熟悉舞臺,不再懼怕舞臺。讓學生慢慢適應舞臺,享受舞臺,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舞臺的感情,培養學生對舞臺的良好心理暗示。
(二)舞臺性格的培養。
聲樂教學中,老師接觸到的學生是各種各樣的。教學過程里,要善于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性格活潑外向的學生,老師一方面要維護其性格特質,另一方面還要約束其性格上先天的表現欲。穩定其心理狀態,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讓他們旺盛的表現欲有針對性地投入到聲樂訓練中來。而對于那些性格內向,反應速度慢,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老師要有意識地肯定與鼓勵他們的每一次表現,培養其穩健的臺風,培養其舞臺自信心,讓其對聲樂產生信心,產生興趣,產生喜愛。
(三)技巧與配合。
沒有一個好的技巧是支撐不起聲樂藝術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深刻意識到歌唱時的心理活動對聲音的影響,要明白發音器官的狀態是受到學生心理生理狀態的直接影響的。所以,老師要不斷磨合學生的演出技巧,一回生,二回熟,一步步去磨煉學生的聲樂技巧,讓學生熟能生巧,逐漸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培養其臨場發揮能力。
而在配合方面,與伴奏的配合可以通過大量的小組課,小音樂會來實現。讓學生結成對子,進行伴奏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讀譜識譜能力,培養學生團隊配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不斷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的現場配合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聲樂教學過程中應正視學生的心理狀態,正視心理對聲音條件的影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素質的養成。
參考文獻:
[1]李愛金.聲樂教學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5(04)
[2]洪如彬.淺談聲樂教學中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J].音樂天地.2011(06)
[3]薛林波芻議聲樂表演教學中學生臨場心理素質的培養[J].音樂時空.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