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會遇到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體現在留學生在華受教育時遇到的問題,也包括對外漢語教師在教授漢語時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與矛盾。本文通過分析跨文化交際中可能出現的沖突類型并結合實際以此來探討相關問題發生的原因以及對于這種問題的解決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并提出掌握以跨文化交際為核心的語言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61-01
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一點學界專家和研究者們已達成共識。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跨文化交流和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對外漢語教學是處在這一大趨勢最前沿陣地中的舞臺之一, 在這里, 各種不同語言和文化直接面對、相互撞擊。所以, 深入地進行跨文化研究, 承擔起跨文化傳播的任務, 就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不可回避的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也隨之成為學界研究的重點。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類型及產生的原因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文化背景中滲透著各種文化因素,由于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取向,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生活形態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們在交往時產生心理距離是很自然的,因為文化碰撞、交際失誤、人際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而這樣產生的后果往往也十分嚴重。
跨文化交際沖突主要有以下一些常見的類型:
1.個人價值判斷的沖突,包括國家民族觀念、集體與個人、歷史宗教政治觀念等,西方文化則非常崇尚個人主義,喜歡獨立思考、隨心所欲,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而中國傳統文化一向推崇集體主義與無私奉獻精神,中國人普遍認為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集體主義高于個人主義。在信仰方面,各個國家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中國有信仰的自由,中國傳統儒家、道家思想只是一種思想體系,不稱為信仰。
2.飲食習俗方面的沖突。中西方存在明顯的差異,在中國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圍坐,共享一席,人們相互敬酒、勸菜,要借此體現出人們之間相互禮讓的美德以及團圓的氣氛。特別是在各種年節里,更是借飲食而合歡。而西方人比較隨意,吃飯的時候,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通常會舉杯祝福,這種用餐方式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對人性、對自我的尊重,強調了個人的獨立和自主。
3.語言習慣的沖突,包括平時問候、拒絕、話題、表達觀點與情感等。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贊揚一般是謙虛地自貶一番,而西方文化受到贊揚時總是高興地接受并說“謝謝”,中國傳統觀念對于拒絕一般是“改天”“研究研究”,而西方文化卻不盡然。
4.行為習慣的沖突,包括時間觀念、學習態度、人際交往原則等。例如,在時間觀念上,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而在西方一般嚴格地依計劃進行,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在人際交往方面,中國式的關愛比較含蓄內斂,很少出現鞠躬、擁抱、“我愛你”等,而西方卻很常見。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中易出現沖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學生的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沖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文化沖突體現在自我取向的個體主義與群體取向的集體主義;功能取向的人際關系類型與情感取向的人際關系類型。教師與外在環境之間的文化沖突熱情友好的回應期待——不要有太多期待、日常抱怨的層面升格——抱怨的擴大化。另一方面,學生的母語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沖突。多國家的多文化混合環境,出現共同學習環境的行為差異問題。自由隨便與行事內斂、紀律散漫與秩序嚴明的差別。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問題的解決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對于跨文化交際問題的解決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關于教師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如在各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都將“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專業課程來學習;在關于對外漢語教師的考試中,跨文化交際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學過程合理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是一門學問。
第一,注重文化的導向性,努力營造文化軟環境,體現文化的推廣性,鼓勵實踐創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注重多角度、多層次地文化傳播工作,讓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到現代經濟生活的每個角落,注重文化的潛意識教育方式。針對這種文化宣傳上的主觀性,我們應該要有充分的認識,并研究其對策。在對外文化宣傳和交流中,我們要更多地采取積極主動方式,通過多途徑、多方式弘揚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第二,建立良好的漢語學習動機,注意轉換教師角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加強中華文化知識教學。興趣和愛好是學習最大的動力。創造進步和成功的條件,滿足其成就需要,增強學習信心。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各自所長是激勵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注意、研究不同類型留學生在學習動機上的差異,以及對學習的影響,就此靈活的調整教學方式,創設更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有針對性地進行語言教學,激發留學生的漢語學習動機,根據這一點,在漢語教學過程中,盡量做到學有所用,邊學邊用,學用互相促進。
三、結語
總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語言的發展變化,在教學中切不可忽視非語言文化交際。對于諸多新流行的語料,要及時補充給學生。在教材方面,一定要編寫實用的、有效的、有趣的課文,要注意關于情景交際的練習。教師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要想較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就應做到盡可能地去激活學科教材內容,充分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東方文化知識和他們的母語文化知識進行比較和鑒別,讓他們通過對比,找出異同,最終讓他們在語言學習和實踐中,領會兩種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文化的融合,進而加快他們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形成。
參考文獻:
[1]高劍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J].教育科學,2007(10).
[2]紀詩紅.論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推廣[J].時代教育,2010(9).
[3]李泉.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研究綜觀[J]. 語言文字應用, 2007(4).
[4]王魁京.對外漢語教學與跨文化問題的多面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6).
[5]袁新.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5).
[6]張占一.試議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