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遍觀《左傳》,預言災異是其獨有的文章特色,我們驚異于其預言的準確。《左傳》中的預言災異往往在后來都有驗證,過往人們認為其中的預言災異類似于漢朝的讖語,認為是春秋時期迷信思想的體現,經過細究,事實并非如此,所謂的預言災異還是有其合理成分在內的,本文就是從歷史背景、社會思想、社會現實來淺談其中的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K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09-01
從遠古時代開始,由于人們對于上天的敬畏,產生了尊天敬神的思想,自然就伴隨著產生了迷信思想,對于未來發生的事情充滿著好奇,所以商周時候,龜卜和卜筮比較興盛,包括祭祀、狩獵、征伐、天氣、農業的豐欠都要通過占卜刻在龜甲上。《史記》中記載關于盟津之誓“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文王依《河圖》作《周易》,每逢大事,必要占卜,武王也深諳其道,觀白魚入舟,流星而下,占卜認為商朝命不該絕,于是退兵。《左傳》中的預言災異在后人來看屬于怪力亂神,其預言吉兇禍福多有驗證,引起了后人的非議。仔細探索預言災異背后的原因,會發現《左傳》中的預言不能籠統的歸為迷信落后思想,這些預言,雖然有卜筮和迷信活動,但是也有許多是以理性分析為依據的,它的出現是符合當時的歷史現實的。
一、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屬于中國歷史的混亂變革時期,周初為了保證周朝國祚長久,分封諸侯,以衛王室,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周王室與諸侯國實力此消彼長,平王東遷以后,霸權迭興,導致周王成為名義上的天子,而各個諸侯為了自己國家的發展,大肆擴展領土,增強實力,諸侯之間常年征戰不休,各諸侯國相互爭霸,社會變革異常激烈。《左傳》中很多關于人事、天象預言就是基于這種背景出現的,預言是基于這種禮樂崩壞的社會現實的所作出的合理猜想。比如《左傳》魯哀公二十六年記“得夢啟北首而寢于盧門之外, 己為烏而集于其上; 殊加于南門, 尾加于桐門。曰: “余夢美, 必立”。 … … 大尹奉啟以奔楚, 乃立得”。①得乃宋景公養子, 他夢見宋君啟頭朝北躺在國都東門外, 自己化作烏鴉停在啟的身上, 鴉嘴搭在南門, 尾巴掛在北門。杜預注云: “ 北首, 死象; 在門外, 失國也。得有爭奪王位的野心,作為景公養子又有上位的可能性,其夢境顯示了其內心所想,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宋國由于大尹為了爭權匿君死而立啟,顯示出當時禮的崩壞造成了大臣專權擅政的情況。
有些預言是根據歷史發展規律所作出合理斷定,比如隱公元年,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②鄭武公一開始并沒有除掉共叔段,而是等到共叔段肆意擴張,陰謀作亂的時候才迅速出擊,瓦解叛亂,鄭莊公知道盈必虧,行不義自毀的歷史規律,進行正確預測。昭公十六年,公至自晉,子服昭伯語季平子曰,晉之公室,其將遂卑矣,君幼弱,六卿強而奢傲,將因是以習,習實為常,能無卑乎,平子曰,爾幼,惡識國。③君弱臣強,本末顛倒,晉國怎么能夠長久呢,類似的預言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符合客觀事實。
二、社會思想
禮樂是維護周朝統治的基礎,西周時間,周公制作周禮,是維護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范和各項典章制度的總稱。《左傳》的作者正是以禮為衡量君卿的言語行動,看其的行為是否合乎禮,從而以此作為預測禍福的依據。如僖公十一年,“天王使召武公、內史過賜晉侯命。受玉惰。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后乎。④內史觀察到晉惠公接受賜玉的時候不夠尊敬,從而推斷他將會無后,后來果然得到驗證。如閔公元年,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大子申生將下軍……士蒍曰:“大子不得立矣,分值都城而位以卿,先為之極,又焉得立”。⑤士蒍從晉侯對申生的處置看出其不會被立為國君。又如“晉穆公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師服曰:異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矣,兄其替乎?”⑥師服從晉穆公對長子和次子的命名不合禮上,預言將來晉國會有內亂。
據此可知,《左傳》中的預言看起來怪力亂神,其實不然,大多數預言都與禮有關系,依禮來作出判斷,所以說這些預言并非完全基于神秘現象,而是與人們的行為舉止,也就是與禮有關。
三、社會現實
歷史的發展與社會現實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分析歷史要注意當時的社會現實,社會現實對歷史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左傳》中很多預言就是基于社會現實。很多預言者都是巫、史、卿等上層統治者,他們學識豐富,對于事情走向認識正確也很自然。魯襄公十八年傳: “中行獻子將伐齊, 夢與厲公訟, 弗勝;公以戈擊之。首隊于前, 跪而戴之, 奉之以走, 見梗陽之巫皋。他日, 見諸道, 與之言, 同。巫日: ‘今茲主必死, 若有事于東方, 則可以逞。’獻子許諾。”⑦真實情況是中行獻子作為弒君的主謀,對于此事心中惶恐,同時據《左傳》記載在伐齊歸國途中,頭長腫瘤,病情惡化,可見其當時應該身患重病,并且古代巫醫一家,巫師看出了他身體的狀況,預言他必死,至于有事東方,可以逞,應該說當時晉強齊弱,雙方爭霸,只要稍具眼光就可以看出,所以巫師是根據社會現實作出的預測。
綜上所述,看待預言要考慮其在當時那個年代存在的可能性與合理性,《左傳》作者記述了這么多條預言,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時也是借這些預言來給予后人以教訓與啟迪,在分析與研究這么預言的時候,我們需要透過這些預言表象來探求其深層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