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東漢明帝始,佛教東漸,印度佛教音樂也隨之流入中國,與中國的民族音樂相結合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教音樂,佛教音樂作為修己度人、弘法的舟楫,自上世紀初,以劉天華、楊蔭瀏等一輩老音樂家開始整理、收集佛教音樂的素材,并且在近一個世紀的研究中快速發展。但從美學的角度對佛教音樂的研究相對薄弱,從音樂素材的本體出發,聯系音樂心理學等角度研究佛教音樂引起人的莊嚴、清靜、神圣、虔誠的音樂的宗教美感的諸因素。
關鍵詞:梵唄;漢傳佛教;音樂美學;宗教音樂
中圖分類號:119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48-02
“梵唄”是指寺院中僧侶們把各種經文體作為唱詞演唱的形式,梵語是古印度語,“梵”字是“梵摩”的簡稱,而梵摩的古印度語原意為“清凈”“寂靜”,“唄”有贊頌的含義,所以梵唄就是用清凈的音樂贊頌佛的形式。
一、梵唄音樂本體的因素為主
所謂音樂宗教感,即由宗教音樂所給聽者的神圣的、虔誠的、莊嚴的、清凈的聽覺美感(筆者按)。在所有佛教音樂的研究中,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鳳毛麟角,筆者認為,關于梵唄引起人音樂宗教感的問題是以梵唄的音樂結構形式和演唱風格為主,內容、神經心理、宗教氛圍為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一)梵唄的音樂結構形式
用簡單的音調誦讀經文的形式稱為“轉讀”,而用完整的音樂結構形式演唱贊、偈、咒、文的形式被稱為“梵唄”,佛教既然要解決律法“禁樂“和傳教需要”用樂“之間的問題。那么,就必須對用之樂有所揚棄,對于音聲的要求,佛教經典經文《長阿含經》卷五中說“其有音聲,五種清凈,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
1.結構
梵唄簡單的結構為樂句連綴結構,即一個樂句重復構成。梵唄《拜懺》就是典型的樂句連輟結構,每個樂句旋律幾乎相同而唱詞則不同。也有單樂段的結構,構成樂段的基本單位有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反復演唱,如法會中的《繞佛》,就是由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組成的樂段(有多個版本),然后反復演唱,直到繞佛儀式結束。也有兩個樂段的結果和大型套曲的結構,如兩段體結構的《楊枝凈水》,典型的大型套曲《華嚴字母》,整個結構由:《華嚴字母贊》(序曲)——字母(主體部分)——小回響(主體尾聲)——總回響(全區尾聲)結束。
2.節拍節奏
梵唄的節拍主要是一板三眼即 拍節奏,這種節拍的梵唄在“贊”和“偈”的形式比較常見,通常是以維那散板舉腔開始,眾法師齊唱緊隨其后,此時節奏也隨即入板。也有交替的混合拍子,如《六言回向偈》的節拍就是拍交替進行的。而在轉讀,誦讀經文時,則是快速的單拍子進行。
3.調式旋律
梵唄調式旋律的特點有以下幾點:(1)梵唄的調式基本上是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偶爾加變宮和變徵的經過音,這是因為,在梵唄傳入中國有這樣一個問題,釋慧皎法師在《高僧傳》中提到的“自大教東流,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復,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漢語與梵語之間在梵唄唱誦中的矛盾,但是隨著梵唄傳入中國后的發展,與民間音樂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梵唄唱誦旋律。在贊寧法師的《宋高僧傳》卷二十五中提到:“系曰。康(唐代的凈土宗五祖少康法師)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之音。變體而作。非哀非樂不怨不怒。得處中曲韻。”在吸收民間音樂精華的同時,也影響著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的發展。(2)音域不寬,每個樂句連接音程不超過三度。這是因為,唱誦的僧眾,基本上是沒有經過專業聲樂訓練的,所以音域過寬的話,演唱難度不適于這些僧眾。而且,梵唄是贊頌佛德,弘揚佛法,修持自身的音樂,旋律平穩也是梵唄功能的需要。(3)一曲多用。這點與中國曲牌體音樂非常相似,相同句數而不同名稱的“贊”其旋律都是相同的,這也可以看出梵唄與中國戲曲音樂的融合發展。(4)支聲復調。每個樂句換氣時的支聲復調,可以使梵唄綿延而不間斷,在狄其安先生的《論中國漢傳佛教梵唄中的支聲復調》一文中提到這種支聲復調的作用其一是氣息的轉換,如譜例,第一小節和第七小節,進行節奏簡化,利用換氣,而且音樂效果不間斷。
其二,對音區的處理,在一些有較高音的梵唄中,用這種方法可以合理的避免唱不上去破音而破壞音樂效果。如譜例。第二小節與第四小節。
(二)梵唄的演唱風格
梵唄的演唱風格最主要的特點,其一、一領眾和。由維那散板舉腔,一般只起第一個字,到第二字即眾僧合唱,進入行板。一般唱誦的僧眾以男性僧眾居多,且音域較低,這樣就營造了一種莊嚴、肅穆的音樂氛圍。其二、一字多音。這個特點與戲曲音樂的唱法相似,但戲曲音樂一般是獨唱,梵唄是多人和唱,一般誦辭唱誦一拍后,即由“啊、哎、呀”等字唱后面的旋律,一個字的旋律甚至可以十幾個音到達六七拍的時值。如《楊枝凈水》
這種演唱風格的效果,可以創造出一種綿延的、神圣的、悠揚的音樂美感。其三、演唱速度緩慢。梵唄的唱誦速度一般在40-70之間,這種緩慢的演唱風格,再加上旋律的平穩,使得聽眾很容易靜下心來(在梵唄演唱中間穿插的轉讀部分除外,轉讀經文一般是單拍子,旋律簡單重復且速度較快的小快板)。
(三)梵唄中的音律問題
在梵唄中,經過仔細觀察,大多運用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音程,因為是五聲調式,所以大二度運用一般是C-D、D-E、G-A;小三度運用一般是E-G、A-C;大三度的運用是C-E。在梵唄的演唱中,經過仔細聆聽可以發現,會將兩個和弦C-E-G中的E唱的略低14音分,這樣在純五度的C-G中,分解成C-E 386音分,E-G 316音分;和弦A-C-E中的C唱的略高14音分,這樣A-C就是316音分,而C-E就是386音分。這樣是符合純律的自然和聲美的,也是李曙明先生“彈性十二平均律”之精華所在,眾所周知,純律的生律法是自然泛音而成,那么在追求純樸自然、寧靜淡泊的梵唄中運用這種方法,無疑會使梵唄的音樂更加的清凈和諧。
二、梵唄的文體、配器及人的精神心理為輔
(一)梵唄的文體及配器
梵唄唱詞的問題基本上分為四種,即“贊”“偈”“咒”“文”,贊和偈均為詩歌體,咒和文則為非詩歌體。“贊”的內容一般是贊頌佛菩薩功德的,每句長短不一,故一般用句數命名,如“五句贊”“六句贊”等等,如《爐香贊》共六句,即“六句贊”。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云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梵唄中的“偈”是從佛經中脫離出來的形式,篇幅相對較短,每句字數相同,一般用句中的字數命名,如“四言偈”“六言偈”等,如《開經偈》每句共四句,每句七個字,故又稱“七言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的受持
愿解如來真實義
“咒”即咒語、真言。咒語沒有漢譯,只有音譯,這是因為譯經家認為咒語是佛的心印、密語。其意只有佛知道,故咒語一律不翻譯;“文”又稱之為“白”是一種散文體或白話文的文體,一般是自由散板來演唱。梵唄的文體,雖然在演唱過程中,由于僧眾地方性方言、吐字不清、一字多音等因素會破壞文字符號對音樂內容的“指導性”,但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熟悉梵唄的內容的聽眾在聆聽時,則更容易虔誠的傾聽梵唄,進入音樂宗教感的境界中。
梵唄中常用的法器一般是打擊樂器,有大鼓、大磐、引磐、木魚、法鈴、鐺等,有的寺院亦加用鈸、镲\"用于佛事音樂時,所用法器主要有大鼓、懺鐘、云鑼、鐺 、大鐃、大鈸、镲等。法器的功能有三,其一是固定節拍,避免梵唄演唱逐漸加快。其二是在梵唄開頭、間隔過渡、結尾的演奏都起到一個提示作用,并且可以使僧眾休息。其三是使梵唄音樂豐富,避免唱誦單調。并且可以很好烘托莊嚴肅穆的寺院氛圍,就算在寺院之外的地方聽到梵唄,也可以讓聽眾聽到之后心生敬畏,如在寺中的感覺。
三、神經心理學的因素
在神經心理學中,聲波,音樂的物理載體傳入外耳道并引起骨膜震動。聲波經過三塊聽小骨(錘骨、跕骨和鐙骨)傳至卵圓窗和內耳。卵圓窗的運動作用于耳蝸內的淋巴液,淋巴液的運動引起科蒂氏上感覺神經元的反應。這些由外毛細胞和靜纖毛構成的神經元將震動轉變成神經脈沖。費希納定律:S=KlgR(S為感覺,R為刺激,K為常數),感覺的強度(心里量)與刺激強度(物理量)的對數成正比,即刺激強度按幾何級數(對數級數)增長時,它所引起的的感覺(心里強度)在按算朮級數增長。所以,較強的音量、快速的節奏、高頻的音和噪音、跳動較大的旋律等等容易使人產生躁動的感覺,并且會影響身心健康,而佛教梵唄音樂,從佛教哲學來看,是使人靜心修身,弘法度人來看,還是從梵唄的音樂結構和演唱方式來看,都使人產生一種莊嚴、肅穆、清凈、虔誠的音樂宗教感。
而以梵唄的唱詞內容和伴奏法器等諸因素,則作為心理暗示而存在的,贊佛禮佛的唱詞和木魚、鐺子等法器均在暗示人心理渲染一種清凈寺廟的氛圍,所以在聆聽梵唄的時候,這種暗示下的心理氛圍不僅可以更好的虔誠靜心,并且讓人更快的進入到梵唄的音樂中。
四、結語
梵唄之所以可以給人神圣的、虔誠的、莊嚴的、清凈的宗教音樂美感,則是以梵唄的音樂結構即調式結構、旋律、節拍節奏以及演唱方式的作用為主,梵唄的唱詞內容、法器等諸因素為附,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本文從音樂美學的角度出發,從梵唄的音樂形式及內容,并從音樂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希望佛教音樂的研究可以更多的轉到音樂的本體和內容上來,更多的美學思考,故此拋磚引玉,見笑于大方之家!
參考文獻:
[1]狄其安,《中國漢傳佛教常用梵唄》,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年6月
[2]釋昭慧,《從非樂思想到音聲佛事》,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
[3]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4]《禮記集解》,(清)孫希旦,中華書局,1989年2月
[5] (奧)沃爾夫岡·馬斯特納克 楊燕宜 譯,《音樂心理學理論與應用》,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