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25-01
一、一場偶遇
這是筆者一段真實的經歷。
走進從江縣貫洞鎮的XX村內幾分鐘,看到一口井水,筆者和師兄決定下去喝點水,誰知在這里遇到了梁應龍(宰門的鬼師),據他介紹這就是這里出了名的龍泉水,所以同路的師兄也多喝了幾口。其實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他就是鬼師,是隨口的禮貌性交流才得知,他就是該地有名的鬼師,林老師(林淑蓉)她們來的時候也去了他家,也和他了解到許多有用的材料。隨之筆者便和鬼師到他家中。剛一進木門,“鬼師”的家很簡陋卻很舒服,不愧是風水師的住地,這里也是風水寶地。講明來意之后又將介紹信給伯伯看了之后,伯伯向我們介紹了關于土地廟。原來土地是一個總稱,豬頭土地(糠食大神)、雞鴨鵝土地(六畜大神)、山神土地(總稱福德大神)、牛頭土地(神位水草大神)、家肥土地(專管人口大神)。這邊進的呢所有都是廟神,我們所謂的神都是善心的,鬼是壞心眼的,但是鬼又分善鬼、惡鬼(兇死的,是野靈魂)。在這幾個村都沒有大的土地廟,XX的這個屬于土地神廟;都在初一、十五的時候去燒香,為了保佑子孫健健康康的。
二、侗人的“解關煞”
出于好奇筆者說師兄趕緊叫伯伯幫著算算姻緣什么的,鬼師便開始算了。首先要隨意拿點錢放在一個盛滿米的碗里。師兄拿了20元,鬼師問了他家的住址姓名,把他寫了下來,便叫師兄雙手捧著三個銅幣輕哈一口氣然后同時放開手,讓銅幣一同散落,這樣的方法同時做六次,最后看著伯伯掐指,嘴里念念有詞的,又在剛才記的紙上寫著什么。不一會兒,結果就出來了。師兄的命和姻緣都挺好,有兩個媳婦,一個在外面一個是在本地的,但是有所謂的剪刀煞,所以要解,別的都是特順利的,所謂的剪刀煞好像是說錢財什么的會被外人搶走什么。師兄很高興,接著又叫伯伯借著神仙顯靈也幫筆者卜一卦。問的問題跟剛才的相同,然后對著銅幣哈一口氣然后同時扔到地上,就這樣往返六次,同樣看著伯伯念念有詞的,在本子上寫著什么東西,不一會兒結果也出來了。‘鬼師說:“第一個孩子是男孩,一生利官近貴,有貴人扶持等,但是筆者的婚姻是半克半吉的,不宜與屬龍的人為對象,還有所有錢財是隱藏著的,還沒有顯現出來,但是筆者同樣也有個剪刀煞,所以都要解煞”。’兩者都需要解煞,這是由于剪刀煞意味著錢財、好運等會被外人卷走,所以只有解煞之后一切才會好,于是這得選良辰吉日來解煞。鬼師決定就明天吧,7月16日,三點準時來家里,看時間差不多和他匆匆道別后便離開了。
關煞是古代漢族星象家所稱的命里注定的災難,在現在多特指小兒關煞,即未出童關之前所遇到的神煞,尤其要提防10歲之前對小兒行年關煞。神煞包括吉神和兇煞。源于遠古時代的漢族神話傳說。謂能致禍福于人類。戰國秦漢時的方術之士,以陰陽五行配合歲月日時,附會人事,借用部分星宿的名目,造出許多吉兇神煞。
語出:(1).舊時星命家用語。謂命中注定的災難。《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幼年間爹娘與我算命,説有關煞難養,為此穿破兩耳。”《說岳全傳》第一回:“待貧道看看令郎可有甚么關煞,待貧道與他禳解禳解。”《天雨花》第七回:“算命的説五歲上有個關煞,只怕要到五歲,就得死了。”(2).借指關口、難關。《官場現形記》第六回:“只有三年大閲是他們的一重關煞。”《宦海》第六回:“便借個因兒告假回籍,希圖躲過了到任參劾的一重關煞。
到鬼師家里,他在忙著準備解煞的物品,只看到他擺了一張圓桌(這個代表太極)、四根竹子(代表四象,兩根兩儀,長齊心口處表示人心)、花藤線(他用紅紙條包住竹條,竹條約長一個人的手臂,一手握為地星一手握為一天星)、還有竹葉(代表糯禾穗三線)。圓桌上的祭品有豬肉(熟的)、雞肉(熟的)、雞蛋;這時開始請師,將紙人貼到桌子前面,男左女右。把雞蛋放到盆里(盆里有半盆水),再用羅盤看好各自坐的方位,將已經準備好的一套衣服房子凳子上,待他各種程序走完后,又各自回到位置上抱著衣服,不說話。接著鬼師拉著解煞人的手就跨過盆,每人分別跨了五次,就這樣隨意坐回原來的位置;最后拆掉花藤門,把紙人剪成三節和香紙一起燒在盆里,伯伯將竹條、花藤門送到村里系在常青的榕樹下,就這樣讓解煞人都換上各自的衣服代表從新開始。就這樣儀式結束。
最后就是一起共進晚餐,晚餐的食物就是剛才用來解煞的所有食材,鬼師說今天解煞的是主人,而別的都是客人來吃飯的......
其實這些所有的解關煞都是關于侗人的宇宙觀、心理通過巫術的力量來解決,通過轉換這樣的注意力使人相信生活會更美好,更順心,因此民間就出現了鬼師也就有了解關煞來消解生活中不稱意的。
三、“解關煞”與過度儀式
所謂儀式是人類學家范·杰內普提出的儀式過程的三階段論。特納指出,儀式是一種“社會戲劇,表現社會關系的過程。”儀式的具體操作程序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結構--反結構--結構的過程。在儀式的第一個階段,社會是一個有組織結構、有彼此差別的存在形式。“社會結構”存在于社會當中,規定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到了第二階段,人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關系,使社會結構出現一時的空白,顯示出反結構的主要結構。那么此文中的筆者的這場“解關煞”體現了過度儀式的三個階段特征即分離:特征是個人或群體從社會結構中的一個固定點離開朝向某個未知的事物;閾限:一個模糊的發展過程,他或她處在某種在社會之外的感覺之中。融合:在這個階段人們返回成為新的人,通常比原來等級更高。總的來說過度儀式其實是跨的意味在其中,其實侗人解關煞也就是跨的過度儀式。通過這樣的過渡儀式,社會進行自我復制,所謂的輪回例如成人禮、婚禮、葬禮等等。人們被給予新的身份而不用去改變其生活中的社會結構,各種典禮的公眾化特征時刻都是在提醒居民,社會提供了大家相互間的伙伴關系、權利和義務。那么通過過渡儀式同時它發揮著兩種功能:1.允許人被整合到社會中;2.使參與者得到一種精神世界一體化和“社會組織”一體化的神秘體驗。使人從心里的角度去堅信這樣的儀式之后會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彭兆榮 .人類學儀式理論的知識譜系.民俗研究[J]2003.6.15
[2]趙鵬.意義.符號.互動.安徽大學[D]2014.5.1
[3]儀式話語的形式與內涵、武璦華.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J]. 2014(04)
[4]韋東妮.維克多·特納及其儀式理論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述評.中央民族大學[D]2015.5.1
[5]張建軍.結構主義視閾下的儀式解讀——讀《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J]2009(06)
[6]張帆.特納與儀式理論. 西北民族研究.[J]2007(03)
[7]維克多·特納與象征符號和儀式過程研究——寫在《象征之林》中文版出版之際、王建民.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J]2007(02)
[8]梁宏信.范·熱內普“過渡儀式”理論述評.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院[D]201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