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主要從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反饋現狀,從而總結了兩種反饋方式存在的問題。最后指出在大學英語寫作中,可以將兩種反饋方式結合使用,來更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師反饋;同伴反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09-01
大學英語這門課的宗旨就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往往老師和學生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比如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背誦句型、模仿范文,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卻很難有效提高。更糟糕的是,大學生漸漸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低效的反饋是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反饋與語言教學
反饋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基本原理。在控制論中,它是指把信息輸送出去,然后把結果反饋回來,從而對信息的輸出發生影響,起到了控制作用,通過這種不斷的反饋,可以不斷的糾正偏差,從而實現對被控制對象的控制。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過程教學發(process approach)把反饋活動引入了寫作教學。就寫作教學而言,反饋是指“讀者給作者提供的輸入,其目的是為作者修改自己的文章提供信息。”(Keh,1990)。
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寫作反饋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按照反饋來源,反饋可以分為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
二、教師反饋
在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反饋應用最為普遍。但是結果卻往往不太理想。很多英語教師發現,即使老師不辭辛苦地批改學生的作文,學生的作文還是有很多錯誤。很多大學生甚至把教師給予的反饋束之高閣。Zamel(1985)總結了教師反饋的問題:第一,教師很少對學生的作文給出有建設性的評語。很多教師在學生作文的末尾給文章確定一個等級,或者給一個籠統的評語。這些評語的方式對學生的幫助不大。第二,教師往往只指出學生作文中的詞匯和語法錯誤,而忽略了文章的內容——主題、意義、結構等等。第三,老師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因此他們一一指出學生作文中的所有錯誤。這種做法不但不能讓學生改正作文中的所有錯誤,還可能使他們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同伴反饋
同伴反饋是學生之間的互評。首先,在我國的很多英語課堂上,同伴反饋還沒有展開。吳錦和張在新(2000)通過研究發現,在我國結果教學法仍然占主導地位。因此我國的英語寫作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寫作過程的關注。學生的作文只寫一稿,而且教師是反饋的唯一來源。這種情形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次,在一些實施同伴反饋的課堂上,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可能缺乏對同伴的作文進行反饋的能力。他們難以給同學提供有用的建議。結果,學生把同伴反饋看成是浪費時間或者閑聊的機會。
四、結語
通過以上的探討,可以發現教師反饋和同伴反饋有各自的優缺點,在平時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把兩種反饋結合,使反饋能更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在具體的實踐中,應當注意以下兩點:
一方面,在教師反饋中,教師應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如果班里的學生太多,教師和每個學生面對面交流也許不太實際。那么,教師可以使用網絡技術來和學生溝通。比如通過電子郵件,QQ等平臺來和學生切磋交流。而且,教師在批改學生的文章時,應提供建設性的評語,更多關注文章的內容,而不是僅僅關注文章中的語法錯誤。此外,在批改時應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要尊重學生的 “最近發展區域”(ZPD),有選擇的指出在學生能力范圍之內的錯誤和不足。
另一方面,在同伴反饋中,教師應注意反饋前對學生的培訓,和反饋中對學生的干預和監督,這樣能保障同伴反饋更有效的順利進行。具體來說,在同伴反饋之前的培訓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首先,讓學生知道同伴反饋的目的和好處。這樣才能使他們認識到同伴反饋的重要性。其次,把同伴反饋的過程展示給學生們。老師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同伴反饋。然后,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一些材料來指導他們反饋。最后,在反饋之前要給學生分組來進行反饋。而且,在反饋中,教師不能僅僅做一個旁觀者,要參與到學生的反饋過程中,給他們提供建議,回答他們的問題,并確保每個學生確實在參與同伴反饋。
總之,在大學英語的寫作教學中,應堅持教師反饋和寫作反饋相結合。同時,發揚各自的優點,認識并糾正兩種反饋方式存在的問題。使寫作反饋能更有效的促進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參考文獻:
[1] Keh, C. L. Feedback in the Writing Process: a Model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ation [J].ELT Journal, 1990(44):294-304.
[2] Zamel, V. Responding to Student Writing [J]. TESOL Quarterly, 1985(19): 79—102.
[3] 吳錦,張在新. 英語寫作教學新探[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 2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