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少數民族受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及氣候特點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飲食文化,這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云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少數民族特色吸引許多其他國家的游客前來游玩,因而對少數民族菜肴的得體翻譯對宣傳其文化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應在不影響意思傳達的前提上,盡量保留少數民族文化氣息。翻譯民族特色菜肴需要深度理解其文化內涵,并采用深度翻譯策略傳播民族飲食文化。即譯民族特色菜肴時,除了譯主料,還需體現(xiàn)民族的歸屬性,折射民族的飲食心理,反映民族的飲食習俗。以期豐富菜肴翻譯策略,促進民族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特色菜肴;菜肴翻譯
中圖分類號:H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88-02
一、引言
云南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邊疆省份也成為備受青睞的國際旅游目的地。而飲食文化在旅游業(yè)當中占有重要地位,豐富多彩的中式菜名不僅反映了林林總總的原料名稱、烹制方法和器具,而且菜肴的創(chuàng)始人或發(fā)源地、典故傳說、吉祥語也大量出現(xiàn)在菜名中。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將中式菜名翻譯成準確、優(yōu)美,并能傳達文化信息的譯文,對于促進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而云南省的少數民族菜名因其地方性、民族性,在翻譯過程中與漢民族的菜名又存在一些差異,如涉及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然而,目前對區(qū)域性民族性的菜名研究甚少。因此,對云南省少數民族菜肴名稱翻譯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傳播云南省少數民族飲食文化,而且也可以為旅游業(yè)和餐飲業(yè)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云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特點
飲食能直接體現(xiàn)一個民族經濟、文化、心理的發(fā)展過程,是長期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結果。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可以通過該民族的飲食文化展現(xiàn)出來,同時,生產方式和自然環(huán)境也影響和決定著這個民族的主要食物種類和加工制(陳萍,2011)。云南少數民族菜受到偏遠的地理環(huán)境及潮濕氣候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飲食特點。
(一)菜肴以酸、辣為主
“酸”是云南少數民族飲食的一大特點,由于氣候炎熱,酸味可以消暑解熱,心曠神怡,還有助于消化,因此,云南少數民族佳肴以酸為主,如酸筍、水腌菜、酸木瓜、檸檬等等。云南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居住在雨多潮濕寒冷山區(qū),人們?yōu)榱烁玫仳尯顫穸喑岳苯贰>枚弥币渤蔀榱颂厣弧@笨梢允谷顺龊股幔黾邮秤€能預防感冒。
(二)菜名簡單、通俗易懂
云南少數民族人民大都生活在山上,文化教育水平程度低,給菜取的名字比較通俗易懂,基本沒有隱語粉飾的菜名,菜名直接能反映出菜的做法或者原料,例如甜筍燉排骨stewed pork ribs and sweet bamboo shoots,酸筍雞chicken with sour bamboo shoots,蟲草鴨ducks with cordyceps,炸竹蟲deep-fried bamboo worms等。
三、云南少數民族特色菜名翻譯策略
目前,國內對于民族特色菜肴的翻譯研究還較少,還處于一般意義上的翻譯策略研究。從最基本的直譯、意譯、亦或是音譯方面進行研究;在聯(lián)系到特色菜名翻譯上時,跨學科的概念也就凸現(xiàn)得非常明顯,此時便出現(xiàn)了烹飪方法加主料的主流譯法;而翻譯少數民族特色菜名時,一定的文化考量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文化是菜名翻譯中的必要元素(呂爾欣, 2013: 109 )。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菜肴所蘊含的豐富的飲食文化理應得到傳承與對外傳播。因此,在民族特色菜名翻譯的過程中,體現(xiàn)飲食文化的民族歸屬性顯得尤為重要。
1.根據食物材料
云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食物主要是靠山吃山,都是取自大自然的天然賜予。各類奇異植物、
野生昆蟲便被端上了飯桌,成了少數民族人民的必備特色菜肴。如:哈尼族的“豬血拌飯”、傣族的“菠蘿紫米飯”、怒族的“肉拌飯”等等,便可根據食物的原材料來翻譯,”Pig Blood with Rice”, ”Brown Rice in Pineapple”, ”Glutinous Rice with Minced Meat”。這樣簡單的直譯能夠在外宣材料或者招待外賓中把云南少數民族飲食中的色、香、味表現(xiàn)出來,起到對外交流的作用。
2. 根據烹飪方法
當菜只涉及到一種烹飪方法時,主要采用“以烹飪方法開頭的翻譯餓原則”進行菜名翻譯,并在譯文后面注明是某個民族的菜肴。例如:云南地區(qū)的“炒雞樅”,還榮選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之中。雞樅菌在楚雄是一種常見的野生食用菌,是配著新鮮辣椒、大蒜一同炒熟的一道簡單的美味。因此,為了在譯文中突出其做法,保留“炒雞縱”的民族文化氣息,采用以“烹飪方法的分詞形式開頭+主要原料”的主流翻譯方法。例如:
炒雞縱Fried Collybia Mushroom
清蒸乳餅 Steamed Cheese Cakes
舂干巴 Pounded Beef Jerky
當菜涉及到多種烹飪方法時,我們在譯文中只需翻譯出其中最精華的一種做法即可。例如,苗家酸醬魚,其制作方法是先將腌制過的草魚上籠蒸至剛熟。然后下油將苗家酸醬、糟辣椒、肥肉粒、香姑粒、豌豆粒炒制湯汁。最后將湯汁淋在草魚上。由此可見,這道菜的烹飪方法主要涉及 3 種,腌制、蒸及炒。在翻譯菜名并不需要將三種方法都要體現(xiàn)在譯文中。三步中炒是使菜肴成形的一步,所以在翻譯時,只用將最重要的烹飪方法翻譯即可,故譯為
Sautéed grass carp ,Miao style.
3. 補充“器皿”名
在云南,雖然依然會用到家中常見的鍋碗瓢盆,但是有很多少數民族菜肴的器皿并不是這些器皿,而是直接借用大自然的恩賜。例如,竹筒雞,是云南哈尼族的傳統(tǒng)名吃。利用竹筒烹飪,歷史久遠。時至當代,云南的各少數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飪的傳統(tǒng)方法,這與滿山的翠竹有關,又與竹筒烹調的食物清香可口有關。由此可見,竹筒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尤其是民族特色的亮點體現(xiàn),所以要采用將“器皿”突出的翻譯方法。其翻譯形式為:“主要原料+in/on+器皿名”。例如:
竹筒雞Chicken cooked in Bamboo Tube
石板烙蛋 Eggs Fried on Stone Plate
罐燜牛鞭 Braised Bull Penis in Earthen-pot
4. 解釋性音譯
有些學者或者翻譯學習者認為不適宜用音譯來翻譯菜名,但是筆者卻持有不同的看法,應當分情況來對待。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與漢族大為不同,經常以內臟、昆蟲幼體為食。水族有道民間菜是將豬和雞的內臟混合在一起吃的火鍋,名為“Long Bong”(拼音是根據水語
的發(fā)音拼寫而成,這道菜名沒有漢字形式,譯為“Chopsuey,Shui style”);布依族有道菜叫做狗灌腸(caninesausage,Buyi style),是由狗血、狗肝、狗臟、狗肺做成。這些原材料都是西方人不會食用的材料,尤其是狗肉。對于此種情況,有人認為出現(xiàn)在菜單中應當刪除,但是這恰恰是少數民族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少數民族當地的風土人情及飲食文化,應當予以尊重和保留。
另外,拉祜族的“俄樸”是拉祜族的特色食物之一,根據該傳統(tǒng)食品的材料和做法簡單可口譯為“Epu”(Sticky Rice Cake);“琵琶肉”是云南西北地區(qū)的一道特色菜肴,在納西族和普米族中間甚為流行。豬肉是制作成琵琶的形狀,而琵琶是中國傳統(tǒng)的樂器之一,因此而 得此菜名。所以在這道菜肴中我們采取音譯的做法來突出其特色,將其譯為”Pi Pa Rou”。之所以沒有將肉采用pork的譯名,是為了不讓外國朋友誤以為是豬肉的一個琵琶種類,來傳遞出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的特色所在。
關于云南少數民族特色菜肴的翻譯,還有很多方法,在此僅對一些常見的方法進行了淺析。總而言之,只要是能夠將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特色傳遞出去的方法我們都可以采用。正如金惠康所言,翻譯有民族特色的東西,應關注民族文化的內涵,要盡量防止民族文化的“缺失”。
四、總結
云南少數民族飲食種類多種多樣,飲食文化獨特鮮明。筆者對云南少數民族菜的翻譯策略進行了總結,目的不僅在于做好云南少數民族菜翻譯工作,而且希望譯文能夠幫助外國人更好地了解貴州飲食文化。文化與翻譯的基礎是基于語言與翻譯的關系之上而形成的,所以譯文的好壞足夠影響文化的傳播。在翻譯少數民族菜時,無論運用何種方法,都應先了解該的主要做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敲具體的翻譯。
參考文獻
[1]陳萍.云南獨有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在對外口譯中的傳承[J].文教資料,2011,35:35-36.
[2]何芳.文化翻譯視域中的云南民族菜名英譯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9.
[3]侯雪菲. 從英漢烹飪詞匯語義差異看中式菜名英譯[D].黑龍江大學,2009.
[4]何宇琴.貴州少數民族菜名翻譯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03:102-104.
[5]陸涓. 論中式菜名翻譯中的跨文化交際[J]. 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11,02:17-21.
[6]劉彩霞.民族特色菜肴翻譯研究——以苗族菜肴為個案[J].中國翻譯,2015,01:110-113.
[7]王晉梅.云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詞匯翻譯研究[J].網友世界,2013,05:64-65.
[8]張柏蘭. 文化圖式視域下貴州少數民族菜名英譯[J]. 大學教育,2013,17:54-55.
[9]張柏蘭. 文化圖式視域下貴州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翻譯[J]. 作家,2013,18: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