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油畫藝術領域中,色彩是油畫的主要表現手段,同時又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油畫色彩的豐富表現力和它所產生的感情力量,它可以直接在藝術家和觀眾的心靈之間架起一道互相溝通的橋梁。色彩作為油畫的重要語言,具有非凡的藝術表現力。色彩在西方油畫藝術中的歷史發展,確立了油畫色彩的主觀性特點,提升了油畫色彩的象征性特點,突出了油畫色彩表現性特點。這些特點是構成油畫豐富表現力的重要因素,彼此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聯系的。在不同的繪畫發展階段對色彩藝術特點的表現因素的應用也各有偏重,就是同一時期不同的畫家也都有各自的特點是使作品具有個性及時代精神的主要因素之一。
關鍵詞:色彩語言;油畫色彩;色彩對比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39-01
油畫是歐洲人進行藝術創造的產物,然歐洲油畫的創造和發展,也是在人類藝術創造的過程和規律之中逐步探討的,經歷了由簡到繁由低到高的過程,油畫色彩亦然。
色彩是繪畫的重要表現語言,色彩運用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價值。色彩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地域環境,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表達形式,同樣的色彩在世界不同的地區往往表示不同的信息。如黃色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是帝王的色彩,象征著崇高與威嚴;古羅馬時代表示高貴,是貴族的體現;在東南各國的佛教中,表示超凡脫俗、神圣等意思;而在西方基督教中,黃色是猶大的衣服,被視為庸俗低下的最下等色。
因為東西方不同的審美觀念,在色彩的運用上,又各不相同,中國畫側重色彩的主觀性,西方油畫大部分強調繪畫形與色的真實性,側重于物象的再現,強調對自然的模仿,要求以客觀真實的色彩與造型進行繪畫創作,著重研究色彩的客觀變化規律及物象的形體結構、比例關系。因而油畫色彩一直是畫家及史論家們研究的主要課題。
早在15世紀,尼德蘭畫家凡·艾克兄弟找到了繪畫用的亞麻油,憑著油畫材料和技術的運用,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畫面逼真效果,從此真正意義的油畫誕生了。這個時期的油畫,從材料到技法到色彩的表現與現代的油畫有很大的區別。它的特點:將明暗造型與色彩分開,在已完成的明暗造型上進行潤色罩染,這種繪畫技法被稱為“透明畫法”,方法是將客觀物體的亮面和暗面及遠近色彩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繪畫創作。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繪畫是以固有色加物體的明暗進行多層次的罩染而完成的。這些繪畫我們稱之為古典主義繪畫,古典主義繪畫形成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中國深入研究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畫家徐芒耀是這樣介紹的“古典主義油畫技法是首先進行較為深入的單色繪制,然后一層層罩染,色彩在染的過程要產生變化是很難的,因此只有在固有色的基礎上求得一些微妙的冷暖、深淺變化,比較單純。油畫技巧的發展有個過程。由于技術上的不成熟,當初對于自然的色彩變化未必能觀察到并掌握到,及時悟察到了,也未必能夠予以表現。”
古典主義色彩的形成還與當時畫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那些油畫發達地區像法國等一些國家的房間大多是小模板窗,室內的光線有限,加上地理緯度很高,位置偏北,距離太陽很遠,光線相對微弱,室內總是黑乎乎的,而光產生的環境色更微弱。在這種情況下,畫家比較容易看到素描關系,而不大容易覺察到色彩上的變化。因而古典主義繪畫大多是素描關系的體現。再者,由于工業技術的落后,顏料的生產與加工也有一定的關聯。
當然油畫剛起步就一直為教皇服務,所選題材都是圣經故事或古希臘神話。隨著經濟的發展,人自身意識的提高,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在文學、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強調自我,從而使繪畫從神轉向人發展的方向。部分畫家強調油畫的光感,運用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強度對比,厚薄層次對比進行光感的創造。如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強調畫面明暗對比,用畫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襯托前景明亮的人物,打破了畫面中有序和諧的光感效果。西班牙畫家格列柯將景物處在斑駁的光影之下,他從不分明暗兩大體面,而是從間斷錯落的明暗分布進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了間斷,用筆凝重,色彩層面在擠壓中相互滲化,畫面給人撲簌迷離的效果,有時甚至充盈著神秘與不安的氣氛,與其同時代的荷蘭畫家倫勃朗,創造了前所未有,與他精神內涵相適應的“倫勃朗”風格。他強畫面點光的運用,隱現“虛”襯托“實”的主觀色彩表達方法,創造出了一種超乎具體實在環境深邃和充滿神秘的三度空間,畫面色彩沉穩、冷暖交錯、極富變化、陰影與光明,黑與白的交錯,形成一種自然和諧,使作品產生富麗的境界,給我們帶來高度審美愉悅。
19世紀世界工業化大革命的進行,以及照相機誕生,部分工人失業,對當時原有的手工作業工人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德國的哲學家叔本華、尼采提出了悲觀主義哲學,其中闡述生活悲觀的情節,提倡反傳統創新的思路,同時在一定理論上引導了部分人把美學的觸角伸向了丑學的領域,因而更豐富了藝術創作的內涵。部分藝術家不再滿足物象的再現,開始轉向畫面色彩的研究。 19世紀油畫色彩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英國畫家康斯泰布爾開始外光色彩風景寫生,獲得了豐富的色彩感受,他在局部用細小筆觸處理顏色,使之混合成鮮明的色塊,畫面較古典色調明亮的多。同時用色輪兩極顏色并置時能相互提高明度增強色彩的色彩感官補色原理。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深受其色彩的啟發,將補色關系運用于創作中,用活躍的筆觸,在畫面形成色彩對比,增強了色彩的明亮度和華麗感,震驚了當時畫壇。之后,印象主義畫派的畫家開始關注光在畫面中的運用,
到19世紀末,以高更、凡高、塞尚為代表的后印象主義畫家們把自我感受,主觀情感和情緒運用到畫面的表現上,強調主觀色彩的運用,用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對象,表現 “主觀化的客觀”。高更的作品中,運用了不少寓意和象征手法,大塊的色彩對比與平涂法并置,采用高純度無光澤的顏色,通過整體色調創造出一種既有象征性又帶裝飾的繪畫效果,形成了極富個性特點的繪畫語言。
油畫色彩跟地理環境,歷史發展,工業技術的高低,藝術家個人修為和個人情感、情緒是緊密相連。每個藝術家對油畫色彩的理解和運用都不盡相同。
在油畫藝術領域中,色彩是油畫的主要表現手段,同時又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油畫色彩的豐富表現力和它所產生的感情力量,它可以直接在藝術家和觀眾的心靈之間架起一道互相溝通的橋梁。色彩作為油畫的重要語言,具有非凡的藝術表現力,色彩在西方油畫藝術中的歷史發展,確立了油畫色彩的主觀性特點,提升了油畫色彩的象征性特點,豐富油畫色彩裝飾性特點,突出了油畫色彩表現性特點。這些特點是構成油畫豐富表現力的重要因素,彼此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在不同的繪畫發展階段對色彩藝術特點的表現因素的應用也各有偏重,就是同一時期不同的畫家也都有各自的特點。發揮色彩在油畫中的表現力特點是使作品具有個性及時代精神的主要因素之一。西方油畫藝術中色彩語言的發展、變革、不斷創新對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值得當代藝術家去思考、探索,建立能夠表現民族精神和個人情感的獨特的色彩語言。畫家應在掌握色彩規律知識的基礎上,把色彩的藝術表現力充分地運用到自己的油畫作品中,使色彩的審美功能完美地再現、提高并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春新 張可雋 森森 西洋油畫技法歐洲卷[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2]中國美術研究院.油畫藝術的春天[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3]張京生油畫家工作室報告解讀色彩[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