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確立了日本在世界上的經濟強國之位。日本戰后,經濟得到如此快的發展,大大增強了日本人的信心。這時,學術界中日本文化論者開始對先前的“西歐=近代”理論提出了某種懷疑,有些學者已經開始把日本視為一個獨特的文明體系去發現日本人的自律性。“間人主義”的提出,正體現了日本人的特性。在“間人”看來,關系本身對當事人和對方都有著獨立的價值,而這種價值主要體現為日本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的“恩義”倫理觀念。正是這種道德倫理的培養為日本倫理和諧思想建立了牢固的心理機制,對于社會穩定和諧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日本;間人主義;恩義倫理;和諧
中圖分類號:D731. 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間人主義”的提出
上世紀70年代后,日本經濟的發展讓人嘆為觀止。論人口、領土、歷史遠落后于一些國家的日本,卻有如此大的經濟成績,這也使得一些學者開始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日本社會,這主要體現在所謂“日本文明學派”的某些學者理論中,其中濱口惠俊就是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對日本缺乏主體性的判斷乃是基于西方人的觀念而做出的膚淺判斷。因此他提出了與個人主義相對的觀念——“間人”,用以指代日本“人的系統”,強調“間人主義”才是日本人的特性,是日本人最重要的文化身份之一。
日語中,通常用“人間”這個詞來表達“人”的意思。“人間”在漢語中從字面來理解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見當日語中把“人”作為世間成員的人來定義時,即把人看作為一種人際關系的存在。因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從不停留于把“人”作為單獨的人體存在,而是社會中的人。從日語中對“人間”這個詞可以充分體現出日本人對人的把握方式,因此濱口惠俊以此作為基點,將“人間”這兩個字的順序顛倒,創造了“間人”一詞。“間人”的“間”就是指人際關系,即“重視相互作用的人”,從而創立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間人模式”或“間人主義”。
如前所述,對“間人”的理解可看出日本人具備豐富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的感覺即所謂“報”的觀念,這種相互性的依賴轉化成一種道德規范即應該采取不負對方期待的對應行為。作為日本人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恩”與“義理”的觀念,對于他們來說,一旦建立人際關系就應該得到無條件的尊重,并希望恒久的保持這種關系。為此,像“恩與義”這樣的倫理就因機能上的必然性而構成了日本人的相互性規范。
二、“恩”與“義”——“彼此彼此”的倫理
盡管“恩”與“義”常常被看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就像櫻井莊太郎指出的那樣,義理發生在屬于同一個身份階層,沒有顯著階層差異的當事人之間,而“恩”則發生在存在著上下之差的當事人之間。但日語中“恩義”通常聯系在一起,兩者是有密切關聯的,兩者都堪稱是人際關系中關于雙方互相履行任務的一種道德,恩和義理是具有某種相關性的人際關系倫理。
(一)作為確保互惠性相互作用的“恩”
對日本人而言,恩意識有幾個不同的層次。首先,是日常生活里存在的素樸的恩意識。例如,在電車里給人讓座,丟失的錢包被陌生人撿到后立即交到派出所,在路旁跌倒后被不認識的人扶起來等事情。無論是誰,在每天的生活里,這種細小的事情遇到一、二回的話,一定會說“謝謝”。其次,在血緣、地緣、身份、境遇等各種有緣的關系者中間,面對受到普通以上的利益、關愛的時候,自然會產生感恩的情感。在親密的朋友間或知己同志間會有互相幫忙的情況,有時也會有某人受到特別照顧和支援的場合。第三,感激非親非故的人帶著深深的慈愛,援助自己的恩意識。世上也有超越一切關系,脫離具體情況的事情。面對陽光、空氣、水等無償不竭地供給我們的恩惠所懷有的感恩之情,也自然在高層次中找到應有的位置。第四,對超越現實超感覺的世界里神佛等絕對存在持有的感謝感激的絕對感情,日本人把這個稱為“超越最高層次的恩意識”。
“報恩于萬一”是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里對日本人“恩”意識的總結性描述。對他們來說,恩的授予是高尚的具有選擇自由,但更看重的是接受者對授予者回報的過程而沒有選擇的余地。他們把受恩當作是一種債務,甚至有時會用一生來回報。但“恩”不是關于互酬性的交易,而是關于互惠性的道德。他們覺得欠恩不是美德,報恩才是懿行。
世上最終極的報恩方式一定會用生命來報恩,以死的決心來報答恩情,并沒有任何怨言。在日本的寓言故事中有所體現——《文福茶釜》,小狐貍為了報答救了它性命的老爺爺,變化三次來報恩,最后竟然累死,可見報恩觀念的濃重。日本將恩意識發揮到極致,便是對天皇的忠,當忠與孝,大忠與小忠發生沖突時會產生困惑,當忠孝不能兩全時,按中國人的道德觀:擇孝棄忠,不會受到譴責,而日本人則擇忠棄孝,也會受到贊揚。雖然這并不是我們極力倡導的,但我們終會反思,這也許就是大和民族,是日本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吧。
(二)作為規定互惠性相互作用的道德——“義”
與“恩”意識相連,“情義”也是日本一個獨特的范疇。日本人有一種說法,“義理最難接受”,把義理的含義擴大化,形成了相互義務的理想范式這樣一種奇特的范疇,它是日本特有的,是一種道德規范,也是一種傳統美德,更是一種價值取向。
在本尼迪克特《菊與刀》中指出,日本情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種是對社會的情義,主要是“報答情義”——親屬之間的情義,比如金錢、幫助或父母的犧牲等后須歸還。如果欠債不還會受到倫理道德的譴責,像媳婦必須對婆婆盡孝聽從教導等等。第二種是對名分的情義。這類情義主要是對名譽的看重,如果受到恩情和侮辱都要認真回報,甚至可能拋棄、正義、親情、金錢、地位等。正是這個原因,使日本民族對生和死觀念產生了獨特的視角和解讀,并產生兩種極端走向:一種是用自殺的方式擺脫“負恩者”的尷尬,并以洗刷污名贏得身后的好評。另一種是不以追求幸福為目的而是以堅強的經受苦難的意志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我原以為在等級社會里,地位低的人接受了地位高的人有形恩惠的時候,會以同樣方式加倍償還,其實不然。在日本公司,每逢過節經理都會給公司職員送禮,此外,每個職員的生日還要送禮物,而他從不接受職員的禮。但另一方面,作為無形的回報,是職工對公司的忠誠:加班加點,不抱怨,不求報酬,服從公司安排等。有時,公司豐厚的福利條件得到的是以忠誠相還報的恩義,上司更多的關心,下屬就會更忠誠的還報。上級與下級、個人與公司之間這種相互的恩義關系,使日本人能做到“愛社如家”甚至“愛社勝家”,這大概就是日本有很強的團隊精神的體現吧。
恩惠都是被動發生的義務,而且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必須竭盡全力去履行這些義務,這必須是在主動立場上去完成的義務,而這些義務是無論如何也償還不完的,也就是說這些義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情義”是為免遭世人議論而不得不去履行的一些義務,這些義務是人們極其“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對社會的情義”和“對名分的情義”必須努力償還,保持自己的名譽不被玷污,這種償還是可以完成的,即一旦情義償還完之后他們的情義也就到此為止。
“間人主義”強調的是人際之間關系的重要性,人不是獨立存在的,是在社會中生存,而這種體現主要體現在“恩義”倫理道德觀念中,正是存在這種施恩,報恩,“情義”的意識,才使得人與人之間聯系更加緊密,更加和諧。而這種和諧觀念一定是倫理和諧的實現,光有他律是不夠的,必須在他律和自律的互動中才能真正生成道德力量。縱觀日本倫理和諧的實踐,我們不得不重視的是,他們對自律的自覺和重視,具體地說,就是恩義意識的培養。
三、對日本“間人主義”思想的評價及影響
(一)日本人的“獨特性”與“創新性”
濱口惠俊的“間人主義”理論,正是基于與西方“個人主義”的對立而提出的。在此之前,西方人一直以西方經驗為基點來審視日本缺乏主體性,這種觀點顯然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日本文化具有獨特性,它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在不流失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借鑒了中西文化從而形成了自己新的范式,即日本模式。日本正是基于自己獨特的模式走上了強國之路。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的創新性,這是由于這種創新意識使日本走在世界的前端。對于當今中國來說,同作為東方人,我們用以中國模式來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并讓世界為之驚嘆時,同樣我們是否也要創造要一種新的倫理模式范式來支撐中國各方面發展呢?
(二)日本人的堅強信念和意志
在本尼迪克特《菊與刀》中說到,日本信條是:他們相信擇定了一條道路,就要全力以赴地前進,如果失敗自然會換成另外一條路線。就像前面所述,日本對待情義時總是對榮譽看得極重,以至于他們用自己堅強信念和責任來守護這個“榮譽”,包括日本生與死的觀念中,總是能忍受巨大的犧牲來追求所期望的完美境界。而這,恰恰是日本民族最為崇尚和歌頌的美德。
當然,對于這種一味追求“名譽”對中國來說,可能是一種極端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不求名不求利。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想是否該反思中國追求目標是否付出了和日本人一樣的努力,是否也有一樣的精神存在?
(三)日本人的“大和”和“和諧”思想
櫻花,一直被稱為日本的國花,日本人對櫻花喜愛的情結是任何國家所不能比擬的。櫻花盛開七日,最美的時候不是一朵盛開,而當它們開花成簇時才會看到價值之所在,這其實也代表著日本人的心理,正是日本的團隊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表現之一。
當然,本文所述的恩義觀也正是和諧價值的體現。當今中國,一直倡導構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社會一定存在著倫理和諧的境遇,真正和諧的世界也必定有倫理和諧的氛圍。也正是日本的恩義倫理觀念,能夠真正起到凝聚社會的作用,真正體現和諧倫理的樞機所在。
對于現代化的中國來說,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借鑒其他民族的經驗,不僅是適應全球化境遇的需要,而且還是中華民族尚和精神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毅,關丹.魯思·本尼迪克特和《菊與刀》[J].國際問題研究,2009,(11):215~216.
[2]范曉輝.《菊與刀》再考[J].時代教育,2008,(4):72.
[3](美)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M]. 北京:商務印刷館,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