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08-01
兩宋時期,民族矛盾激化,在與周邊各族的交往中,宋與西夏的戰和關系最為復雜。自982年李繼遷反宋至北宋滅亡、金占領宋陜西諸路、宋夏脫離直接聯系為止,在這近150年的時間里,雙方處在交戰和敵對狀態的時間竟占其四分之三以上。近十余年,西夏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這得益于:一方面傳世的西夏文獻的整理和出版,出版文物的發掘;另一方面廣泛網羅遼、宋、金、元各代,特別是宋史的豐富史料。李華瑞先生的《宋夏關系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首次以專著的形式和分量對宋夏關系各方面的問題、因素和背景作了巨細無遺的論述。
緒論重點介紹了所參考的史料典籍,闡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對宋夏關系的描述沒有停留在雙方經濟、軍事交往中的人和事件上,而是以宋政治運行機制為切入點去探尋宋與西夏交往的發展軌跡。
第一章介紹了宋初西部邊疆的政策。從西夏的族源族屬問題說起,認為西夏主體民族是經多民族融合后產生的新的共同體。接著采用諸多史料論證宋初統一的謀略,認為宋朝從一開始就沒有統一全國的打算,這給李繼遷發展政治力量提供了便利的時空條件。太宗時期實行削藩政策,李繼捧的入朝事件激起了李繼遷打出抗宋自立的旗幟,從此宋夏關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李繼遷反宋的性質問題上,作者認為:西夏對西部的統一和北宋對南部的統一一樣,是由小割據走向大割據,再由大割據走向新的統一歷史鏈條上重要的一環,從這個角度出發,李繼遷的叛宋活動在客觀上順應了統一進步的歷史潮流。
第二、三章分別講述了仁、宗英宗時期對夏的政策及神宗、哲宗、徽宗時期對夏政策的發展演變。元昊繼承夏國王位后,其目標是立國稱帝,這也是夏國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然而面對元昊的偏霸策略并主動破裂宋夏關系,宋廷依然選擇不戰和求和,最終出現慶歷合議。宋神宗繼位是宋夏關系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即宋對西夏政策開始由防御向戰略進攻轉變。從薛向上淺攻之計和熙河開邊決策兩方面探討了神宗年間對夏戰略進攻政策的形成,并簡單介紹了這一時期反戰論的主張及其影響。而元豐年間的兩次慘敗,在哲宗元祐年間又恢復了綏撫政策。但在徽宗掌握政權之后,對西夏則力主開邊進筑,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第四章重點論述了北宋末期及南宋與西夏的關系。北宋末期,由于金朝的崛起與擴張,宋夏的關系又有了一系列的變化。面對西夏咄咄逼人的進犯,宋廷仍采取積極主動的安撫政策。南宋初年,出于北伐的需要,南宋政府希望能夠聯絡西夏對金作戰,但是并未成功。建炎三年的“乾順已稱制”事件標志著宋夏之間自繼遷以來所確立的朝貢關系至此宣告結束。宋金紹興和約訂立后,宋、夏、金均處于相安的局面,但好景不長,不到三年,西夏便滅亡在蒙古的鐵蹄下,宋夏關系至此也走完了最后的歷程。
第五至第七章分述了宋夏戰爭論。首先概述了雙方的軍事實力,然后詳細介紹了宋夏之間重要的戰役及其特點和評價,最后以階段論的劃分總結了彼此數十年之久的戰爭:先是以宋神宗、夏秉常時期為中軸將宋夏戰爭分為兩個階段,即此前以西夏進攻被北宋為主,此后則以北宋進攻西夏為主。最后概述了西夏在戰略進攻中的用兵特點與北宋進攻戰失利的原因,作者認為北宋完敗的根源在于其存在致命弱點的軍事體制。
第八章論述了宋夏邊緣的城寨堡。先是講述了北宋城寨堡建置的背景以及其特點,然后介紹了這些城寨堡的內部結構,最后講述了北宋緣邊城寨堡與蕃部武裝的招輯間的四個問題:其一,修筑城寨是宋與西夏爭奪藩部的有力手段;其二,城寨堡成為穩定、安輯一方蕃部的據點以及聯絡交通周圍蕃部的結合部;其三,護耕是城寨的又一重要功能;其四,寨堡是蕃漢各族人民進行商業貿易的場所。
第九章詳細論述了宋夏貿易與宋夏戰爭的關系。宋夏貿易的形式有三種,即貢使貿易、榷場貿易和民間私販貿易。官方貿易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民間貿易則以茶葉、青白鹽、糧食為大宗。在探討經濟關系之余,還提及了雙方的文化交流,最后一個部分則重點論述雙方貿易與戰爭的關系。其結論是,北宋對西夏的經濟封鎖越嚴厲雙方矛盾就越激烈,出現“經濟封鎖—戰爭—更封鎖”的惡性循環,從而形成長期打打合合的局面。
第十章和十一章合述了宋夏雙方與共同的鄰邊政權的關系。北宋部分,作者主要是討論北宋對遼夏看法的異同,認為與遼是對等外交而西夏則是不對等的關系。而西夏對遼的外交則主要是為了聯合遼國對抗大宋王朝。并探討了遼對北宋制夏政策的影響,歷史事實表明,這種影響是存在的,其實質就是“以夷制夷”的翻版。最后主要討論了宋夏對吐蕃、黨項諸族的爭奪,而這些爭奪其實也正是宋夏雙方在外交層面外的軍事斗爭,都是為了在彼此的斗爭獲得更有利的條件和地位而采取的一系列相關的行動措施。
最后一章則從宋夏間的交聘表稿,信使制度與“外交”文書詳實講述了雙方的外交關系。
尾論討論了四個問題:一是西夏為何未達到宋遼平起平坐的戰略目標,并列出了四點原因;二是北宋為何未能吞滅西夏,作者也給出了四個理由;三是宋夏關系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哪些影響,作者提到了三個方面;最后則論述了宋夏關系的發展對西夏社會的影響,指出:西夏與宋的交往,既是其自身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達到這種要求所必需的手段和途徑。
縱觀全文,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搜集的史料相當詳實,能夠支撐作者的觀點。站在了全局的角度來看待宋夏之間的關系,認為西夏能夠在西北獲得生存空間與北宋從一開始就沒有徹底統一全國的念頭有關,加之北宋王朝在戰與和的選擇之中一直沒有選擇戰的勇氣,保守派與守舊派又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歷代君主的政策制定,所以導致西夏問題一直得不到妥善解決,反而像雪球越滾越大,最終宋王朝在西北的經營可謂是損失慘重,也不利于這一地區的民族融合。此外,因為受制于史料的搜集狀況,作者在書中更多地是從宋的角度去考察宋夏之間的關系,但是作者在選擇史料之時還是十分嚴謹,對于《西夏紀事》這種過多摻雜了作者個人主觀意見的書一般不作為原始材料來使用,這表明了作者的治史態度以及本書結論的客觀公正性。
當然,本書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本文題名為《宋夏關系史》,但其側重點基本上都是北宋的戰與和,更多的是從政治層面去闡述。其次,本文對于雙方的交流也很簡單,而且將其放在了宋夏貿易一章中,似乎有結構不合理之嫌。此外,作者在尾論里也談到,像宋夏疆域的變遷這樣的問題雖然有所涉及,但并未能夠系統地加以論述,連作者自己也覺得實為一個遺憾。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關于宋朝與西夏關系的開山之作。就如朱瑞熙先生所評:“該書不愧是一部系統、深入研究了宋夏關系史的專著和力作,作為中國宋史學界撰寫的第一部宋夏關系史,不僅填補了空白,而且將這一方面的整體研究水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