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會計準則自實施以來,到現在仍有企業生產車間發生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等后續支出是計入“管理費用“還是“制造費用”的爭議。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并認為雖然新會計準則制定該條規定的初衷是防止部分企業修理費資本化,導致企業虛增利潤,但是將生產車間修理費計入“制造費用”利大于弊,更加合理。
關鍵詞:固定資產修理費;管理費用;制造費用
中圖分類號:F27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72-01
一、新準則下固定資產維修費用的處理
新準則對固定資產的修理費用的核算做出了調整,和老準則對比,做出了以下調整:
(一)作為不符合固定資產確認條件(不具備《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第24條規定)的修理費用發生時,一次性計入當期費用,不再采用預提或待攤的方式核算;除專設銷售機構的修理費用計入到銷售費用外,其他都計入“管理費用”賬戶。
(二)修理費用費用化,不再成本化。
新準則規定,不滿足固定資產準則第四條規定確認條件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等,應在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并在準則中明確指出:企業發生的固定資產不符合資本化確認條件的修理費用(不論其規模的大小),屬于與專設機構銷售機構相關的后續支出,在“銷售費用”科目核算;屬于企業生產車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發生的后續支出,在“管理費用”科目核算。
銷售費用科目使用說明規定:“企業發生的與專設銷售機構相關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等后續支出,也在本科目核算”。“管理費用”科目使用說明也規定:“企業生產車間(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等發生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制造費用”科目不在核算企業生產車間發生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
二、固定資產修理費用全部計入期間費用產生的影響
筆者認為新會計準則將企業生產車間(部門)發生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等后續支出計入“管理費用”不妥,很多會計類教材對企業生產車間固定資產發生的修理費也沿用舊會計制度的做法計入“制造費用”。原因如下:
(一)違背了正確劃分生產費用與期間費用的成本核算。
費用包括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和不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有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而不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就是期間費用。之所以不應由產品或勞務成本負擔,主要是因為難于確認其歸屬的具體產品或勞務。在核算中,如果將確實不能歸屬于成本和不能確認受益對象的修理費用計入期間費用的卻有其合理性,但是把可以確認其歸屬和可以確認受益對象的修理費用也列為期間費用,就有失合理性,比如,生產車間為生產特定產品而專用的固定資產所發生的修理費,是完全可以計入成本的,但是如果也損益化,顯然違背的產品或勞務的成本核算原則。
(二)與固定資產其他費用的核算不一致。
《企業會計準則》中對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租賃費用等也是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如果是生產車間發生的折舊費、租賃費等,計入到“制造費用”,而不是生產車間發生的這些費用,計入到期間費用。例如,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根據固定資產的使用地點和受益對象分別計入有關賬戶:車間固定資產的折舊,計入“制造費用”賬戶,廠部等行政部門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計入到“管理費用”;專設銷售機構固定資產的折舊,計入“銷售費用”,用于研發無形資產的固定資產折舊計入到“研發支出”等等。而唯獨固定資產的修理費用被排除在外,在發生時沒有對象化,而一概計入到“管理費用”,這顯然和其他費用的核算不相協調。
(三)導致企業產品或勞務的實際成本信息失真,不利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
對于企業,加強成本費用的管理和控制、降低成本費用水平是企業管理的重點任務。如果把生產用固定資產發生的修理費用直接計入期間費用,不按受益對象計入產品成本,就阻礙了企業生產部門對這部分費用的判斷,也不利于企業加強對成本費用的管理與控制。
如果將企業固定資產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修理費用排除在產品成本或勞務成本之外,不利于對管理部門進行公正的評價其產品成本或勞務成本就不能完整地反映其真實的生產消耗水平,降低企業成本信息的使用價值。這在固定資產修理費用占比重較高的一些行業尤為突出。
(四)生產用固定資產修理費用計入管理費用,容易引發業務操縱動機。
新會計準則杜絕了利用固定資產修理費用在不同時間的攤銷進行利潤操縱,但是夸大了管理費用,由此可能會引發企業進行業務操縱的動機,而業務操縱帶來的后果將更加嚴重。例如,企業在利潤充足的期間,為了實現利潤的降低,憑空增加固定資產的修理,造成資源的浪費;在利潤不足的期間,為了保證會計利潤的實現,不顧企業實際情況,放棄固定資產修理計劃,可能威脅企業安全生產。
(五)不會影響企業的利潤。
期間費用計入利潤表,如果期間費用提高,企業的利潤就會減少;而成本和資產負債表有關,企業要對制造費用進行分配,轉入到生產成本,產品完工后,在由生產成本轉入到庫存商品,最終還是計入到主營業務成本,因此,不會造成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六)生產用固定資產修理費用計入管理費用,導致責權利不一致,不利于成本和費用責任中心的考核。
修理費用是為消除設備的經常性的有形磨損和排除機器運行中遇到的各種故障,以保證設備在其壽命期內保持必要的性能,發揮其正常效用而發生的支出,其與車間工人操作使用以及設備管理密切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生產用固定資產修理費用的發生主要取決于生產部門的管理,如果車間日常維護工作做得好則修理費用將大大節約,生產效率也會得到提高。同時通過對各個生產部門的固定資產修理費用進行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可以反映具體生產部門的管理水平,并及時發現管理上存在的問題。但是新會計準則將生產用固定資產修理費用不再歸入各個生產部門的制造費用,而是全部計入管理費用,不僅將夸大管理費用的金額而導致企業經營成本的失真,不利于對管理部門進行公正的評價,同時也無法通過該指標對相關生產部門進行考核,導致責權利的不一致,不利于企業成本管理。
參考文獻:
[1]馮琴.固定資產修理費用新規定對成本核算的影響[J].會計之友.2011.(6)
[2]李紅艷.對企業生產車間固定資產修理費用會計處理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