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23-01
新課改自啟動以來,迅速上升為教育界的新話題,并展現出了覆蓋全國各地的態勢。這種火熱的新課改氣氛,在一定程度上給國內的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沉重的一擊,但就目前國內的教學現狀來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仍然是存在的,這說明了當前教育在適應新課改方面仍有一段艱難的路程要走。國內的升學壓力越發嚴峻,高中的教學問題就越發成為了學生和家長的關注焦點,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不僅要滿足學生對于升學的種種要求,同時還要緊追新課改的步伐,可謂是舉步維艱。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同樣也陷入了這樣的局面之中,一個問題的出現,總會引來各界的關注,接下來不可避免的就是關于在新課改背景中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些探究。
一、倡導新型學習方式
問題探究式教學以“問題”為中心,著眼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探究創造能力。高中語文課堂問題生成可以通過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有效的語文教學問題激發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如教學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時分析到祥林嫂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的時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為什么到魯家做工是受剝削的祥林嫂反而覺得很滿足呢?祥林嫂對于魯鎮的人們的嘲弄是什么反應呢?”學生疑惑多說明他們思考的深入。把提問權多給學生,使原先教學過程中單向交流變成雙向交流、多向交流。再如教學《鴻門宴》時,課堂上教師積極引導關于“劉邦和項羽誰是英雄”的問題。以此由表及里,在目標導引下,讓學生思考探究,深刻理解項羽的悲劇性格。
傳統的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新課改語文教學更加體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語文是最接近人的心靈的一門藝術”作為展開教學的出發點,牢記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人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的培養內容。之所以說語文教學是塑造學生心靈的藝術,是指語文教學不僅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也是一種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培養的活動。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力求做到既關注人文精神,又要讓自己成為教學中自覺的實踐者,認識到教語文就是在教會學生如何生活,教語文就是在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除了升學,語文教學還應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單一灌輸的模式,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互動交流,讓語文教學真正變成民主和諧的教學,讓語文課堂溝通合作的平臺,探究創新的新天地。只有這樣,教師和學生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使教師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導演者和參與者,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真正主宰學習,積極參與、探究、接受知識。
語文教學中要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當做中心任務,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能力,要理所當然地把課堂還給學生,不管什么樣的課,都要讓學生成為活動主角,讓學生自己全新地面對每一個文本閱讀,讓他們能夠說出自己閱讀的真實感受,寫出他們對閱讀的內心認識和親身體驗,只有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才能寫自己對事物的真實看法,才能讓語文課轉變為學生開發自我、鍛煉自我、提高自我的平臺。
語文教學要全面貫徹“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改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只有主動學習,才能完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樂趣、培養能力,養成敢于刨根究底的科學精神,讓“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語文教學中能夠徹底落實。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打破固定的教學模式,采取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活躍、更加主動、更加積極,讓學生的學習更輕松愉快,學習效率更加高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目標,才真正符合新課標的基本要求。
二、以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活動
(一)多媒體技術是指包括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載體的綜合技術手段,在具體的教具中,主要體現為圖形、圖片、聲音、文字為基礎的直觀性工具等。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一方面刺激學生多方面的感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節約大量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高中語文課程,其涉及的知識范圍比較廣,需要高課堂容量的實踐。同時,高中語文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知識的傳授需要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以及發展的需要。高中語文課堂只有協調好知識與學生興趣的關系、知識與課堂容量的關系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二)多媒體技術輔助高中語文教學是現代教育的必然選擇,是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教學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課堂的運用主要起到四方面的作用:第一,活躍課堂氣氛,調動教與學的興趣。例如,教師利用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動”與“靜”結合的形式將教師教學的內容一一向學生展現,把學生的各種感知器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第二,基礎知識講解多樣化,提高課堂效率。例如,教師可以以多媒體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利用聲音、圖片等媒介向學生展示基本的“字、詞、句”讀寫方式,改變原始的“字、詞、句”的“板書式書寫”和“教師人工閱讀”。第三,展示課文意境,享受文章美感。例如,即使以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富有教育意義的內容,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讓學生更好的體驗文章的情感美、讓學生更好的領略文章的意蘊美,讓學生更好的感悟文章的和諧美。第四,增加學生感官敏捷度,觸動學生情感和思維。例如,教師通過圖畫、影音等媒體形式與課本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興趣、思維、情感快速的集中到課文所反映的情境中,將文章中的不可言傳的“情感”立馬傳輸到學生的情感中,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觸動學生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取向。
新課改的教學內容能夠與高考考點相融合更好地與高考接軌。新課改緊緊地抓住了高考考點,在高考考點進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礎上,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內容進行改革。例如,高考語文中有找出詞語中的錯別字這一項語文新課改以專題的形式對這個考點加以練習與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突出思維能力而不是直接增強考試能力。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高考的要求,強調學生的文學涵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只有整體的語文素養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