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初中學科眾多課程中的一門,也就是說歷史對于初中生來說是要接受的一種教育,也說明作為初中生有必要對我們的歷史進行一種深入的了解。但是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有很多不良的現象,正是這些現象影響了歷史教學的質量,澆滅了一些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從而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因此需要探究科學的方法去改進歷史的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意義;教學現狀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36-01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
初中歷史是開卷考試的文科課程,并不受學生的重視,學生認為拿著課本進考場就可以得高分,沒有認真地學習歷史,僅把歷史當做休息、緩解壓力的課程,使學生對歷史缺乏興趣,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影響了歷史教學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學生缺少了解世界文明變遷的一條重要途徑,“以史為鑒”變得毫無意義。其實學好歷史非常重要,首先,學習歷史可以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懂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重要意義;其次,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首先教學方法傳統采用的教學手段落后。在教育進入現代化的今天,始終存在著很多教師采用傳統而落后的教學方法對初中生進行歷史的教育,仍然不懂得利用新的而又科學的教育手段,往往是將教材上的知識采用填鴨式的方法,全部灌輸給學生,根本就不關心學生是否能夠吸收。久而久之這種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對歷史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最終結果是教師完不成教學任務掌生也不能夠從歷史這門課程中了解到豐富的信息。其次掌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重視。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廠些教師認識不到學生的存在感完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這些教師所進行的課堂教學只是以自己的講解為主,學生能做到的就是圍繞著教師的講解進行吸收和學習知識,而自己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教師的解答和重視。所謂的教學就是要教師圍繞著學生進行教育,而這種教學方法完全顛覆了教學的目標性使學生的主體性淹沒在了這種錯誤的認識中。再次教學背景薄弱。初中歷史在傳統意義上是一門副科,對于歷史的學習一般都會認為只要多背一背就會得到改善在師資上也存在著不平等的安排從中可以看到學校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重視度不高,進而也不會為歷史的教學提供一些充足的教學條件和背景。在這種條件之下池導致了一些教師在教學上存在著隨意性態度不嚴謹導致歷史的學習在學生的印象中時可有可無,這種錯誤的認識就導致了歷史的學習存在著弊端。這種弊端的存在對于日常教學,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非常不利的影響避免弊端的存在改進教學模式是勢在必行的。
三、拓展教材知識,用故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照本宣科的初中歷史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中學生的需求,不足以激發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因此,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改變。初中歷史教材雖然枯燥乏味,但是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師可以掙脫教材的局限性,用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打動學生,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知識,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學生只有感興趣,才會花時間去看、去學、去想,才能從不斷的思索中成長進步。對于初中歷史的教學來說,教師用什么方法教和學生用什么方式接受知識同等重要,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教材呈現出來的內容是枯燥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其紐帶的作用,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和閱歷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內容。
四、立足教學實際,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
歷史教學目標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華夏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數千年的歷史不僅內涵豐富,且生命力強,使得歷史教育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學習歷史知識可以使學生明辨是非,建立強力的愛國思想。學生在學習基本的歷史線索的同時,掌握基本的歷史事件,也就是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形成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并在學習中延伸拓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以史為鑒,展望未來,樹立建設現代化祖國的理念。避免紙上談兵,所以,歷史教學要全面開花,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作用。
(一)理清思路,做好教案編寫。
在進行歷史知識傳授時,首先要求教師要立足整體教學目標,依據教材的基本結構和歷史的發展脈絡,對教學內容做縱深和廣度的剖析;再者,要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將教學內容灌輸到學生心中,也就是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側重地講解課程重點內容。
(二)明確目標,豐富課堂內容。
注重學生智能方面的培養,智能培養是素質教育的一個目標之一。首先,教師要靈活掌握,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習時間,讓他們課外閱讀歷史教材,并學會主動思考問題,然后進行學習討論;二是教師的講授要有側重點,以歷史邏輯聯系為中心,也就是以歷史發展過程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系現代社會,既要談古,又要論今,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體會歷史對今人的影響和借鑒作用。
(三)結合德育,培養愛國情操。
發揮歷史的思想教育作用,縱觀歷史課堂教學,對于學生思想教育的作用效果不明顯,也就是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育的目標不言而喻,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再者是愛國主義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教育;關于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培養教育,主要立足于世界史的教學中。課本中,關于中國史的思想教育比重較大,這與目前的教育體制有關系。
(四)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以人為本。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必須清晰認識到考試只是作為一個檢測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工具,并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考試成績的重要性,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掙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明白初中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是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教育和幫助學生“明事理,辨是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初中歷史的學習有著其重要的意義,所以要了解到教學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存在的問題對其進行科學的改進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擾化教學背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自主性和興趣使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