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能源汽車是低碳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好新能源汽車是推動廣州汽車產業升級的基礎。本文在分析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廣州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廣州新能源汽車產業;問題;建議
一、廣州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優勢
(一)區位。廣州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經濟中心,區位優勢異常明顯,多條高速鐵路的開通,使其交通運輸非常方便,其更有夯實的工業經濟基礎。泛珠三角地區是中國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之一,轎車消費占全國的四分之一,而廣州位居泛珠三角的核心,這是廣州集聚發展汽車工業的重要前提條件。
(二)稀有資源。新能源汽車重點發展純電動汽車,其動力來源是電池,鋰離子電池又是發展的重點。我國鋰資源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比亞迪鐵電池深圳基地)落戶深圳坪山新區坑梓工業園,主要從事動力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我國還擁有永磁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材料釹元素,其儲量居世界第一位。
(三)政策扶持。李克強總理2014年1月到西安比亞迪調研純電動車研發情況,1月和3月副總理馬凱先后兩次調研新能源汽車企業。隨后,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上汽集團時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發力度,認真研究市場,用好用活政策,開發適應各種需求的產品,使之成為一個強勁的增長點”。 2014年密集出臺《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關于電動汽車用電價格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關于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的公告》等,2015年2月16日,科技部又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在中央高層的關注之下,新能源汽車產業步入快車道。
(四)汽車工業基礎。2012年,國家發布了2011-202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到50萬輛;到2020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達 200萬輛,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為搶占新能源汽車產業先機,比亞迪、東風、一汽、上汽、廣汽等各省汽車生產商也迅速行動,一大批新能源汽車建設項目在全國鋪開。
在中國的汽車行業中,廣州汽車業的崛起出現在1998年廣州標致破產重組,廣汽本田的到來;2002年,東風日產落戶廣州花都;2004年,豐田和廣汽合資成立廣汽豐田。日系三巨頭聚首廣州,廣州發展成為華南地區汽車中心,廣州汽車產業后來居上。其乘數效應使廣州形成了東部本田汽車生產基地、北部花都汽車城和南部南沙國際汽車城為主導的產業集群。2009年廣州轎車產量首次超過上海,居全國城市首位。除了整車生產外,這些產業集群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廣州市經貿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1-10月累計,廣州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產值已經達到694.06億元。
廣本的到來及廣州汽車產業的集群,開始帶動配套企業的聚集,全省汽車零部件配套發展。從市經貿委獲悉,在廣州汽車工業的帶動下,目前全省相關汽車零部件企業已超過1000家,其中廣州和佛山各有400多家,深圳、惠州、中山等城市也建立了多個零部件產業聚集區。廣州汽車零部件和汽車營銷、汽車保險、檢測、維修等汽車服務業也發展迅速。廣州已經形成了機場路———黃石東路———白云大道北———大金鐘路、梅花園、珠江新城、廣州大道南、黃埔大道東、環市東等汽車服務業板塊。廣州全市已有整車銷售企業約200家,汽車配件和用品店2000多家,汽車維修營業戶達3000多家,二手車經營企業400多家。
東風日產乘用車技術中心、廣州本田汽車研究開發有限公司等研發中心的成立使得廣州從制造中心向研發中心過渡。廣州具備較為完備的產業鏈、較為完整的汽車及零部件研制體系,為廣州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廣州市社科院2014年廣州經濟藍皮書公布了對廣州汽車產業的調查報告。2013年廣州的汽車產量為177.9萬輛,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總產值為3346.8億元,整車產量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三成。在汽車、石油化工和電子產品三大支柱產業中居于首位。轎車產量145萬輛,居全國第三位,占全國轎車市場的12%。2009年時,廣州轎車產量曾一度超越上海居全國第一位。
(五)潛在市場。2015年初中國新能源汽車年會上公布: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產銷量從2012年的不足1萬輛,2013年達到兩萬輛,2014年,我國共生產新能源汽車8.4萬輛,同比增長近4倍。業內預計,今年將有望達到20萬輛以上。業界普遍認為,隨著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汽車大眾消費時代或就此開啟。
在過去的2014年,在國家和地方優惠補貼政策的直接推動下,新能源汽車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銷量迅速增長,全年銷量達7.5萬輛,是過去5年累計銷量的2倍多,中國已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指日可待。廣州作為中國的一線城市,政府和個體消費者的購買力都是很強的,只要新能源汽車運行條件成熟,將會銷量大增。
二、廣州發展新能源汽車存在的問題
(一)核心技術遇到瓶頸。調查發現,充電的便捷性、續航能力和行駛安全性是消費者普遍關注也是限制新能源汽車普及的關鍵因素。可見電池、電控、電機技術以及充電樁標準化等依然是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瓶頸,因此研發的持續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一些資深專家指出,中國技術上已經接近世界一流技術水平,但在目前研發投入分散和生產規模尚小。
(二)自主零部件的缺失正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潛在危險。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國內生產商投資規模小,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不強,小批量生產尚可,一旦要大批量生產,一致性、安全性成問題。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1月24日于天津舉辦的全球新能源汽車論壇上披露國內電池產值占全國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專家擔憂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關鍵零部件的供應上陷入核心技術“空心化”尷尬,上游產業鏈完全被外資掌控。廣州市社科院
2014年廣州經濟藍皮書公布了對廣州汽車產業的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日系車仍占據“廣州制造”汽車絕大部分市場,產量占全市汽車產量約95%,產值約占全市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
60%以上,芯片等關鍵零部件供應也主要依靠日本進口,抵抗市場風險能力不夠穩健。
廣州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數量相對較多,產能都比較小,產品市場占有率低。在技術研發方面缺乏有效合作,處于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狀態。
(三)充電樁、充電站等設施建設進展緩慢。調查發現,部分經濟實力較強的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之后,還購買了燃油汽車,原因是充電網絡無法滿足其充電續航。目前在廣州建設充電設施面臨資金投入巨大、城市建設用地緊張、現有電網全面改造、轉換裝置裝配、居民電表改裝等一系列的技術和社會難題。在電力報裝、工程施工等方面,按照管理流程,程序復雜、時間漫長。
三、廣州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建議
(一)政府方面 。2014年10月《廣州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管理暫行辦法》和《廣州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資金管理辦法》已經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決定按照地方與中央1:1的標準進行補貼,同時要求增加充電樁建設,規定新建建筑按照不低于18%的停車位比例預留充電設施接口。
目前,中央、廣東省、廣州市已經出臺了很多扶持政策,廣州市應結合實際抓緊落實。具體落實各級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縮短申報時間,搶抓政策機遇,使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企業均有利可圖,使整體產業鏈全面發展與完善。同時,對購買不同價位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給予不同的補貼和消費信貸支持,促進居民消費市場的推廣。
近年來,政府已經在公務用車上使用新能源汽車,但數量較少。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政府新能源公務車使用,帶動居民認識、體驗新能源汽車。同時敦促各部門在交通管理、電池回收、充電站規劃建設等方面出臺切實可行的配套政策。
目前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正面臨著充電樁、充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時間來完成,如果財政資金不足,政府應鼓勵社會資本,民營企業等一起來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基礎設施。
(二)企業方面。廣汽、東風日產等龍頭廣州車企應該進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車研發,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形成核心技術,逐步樹立自主品牌。要樹立自主品牌就離不開優秀人才,企業可以有選擇的培養一批對新能源汽車有興趣有研究潛力的專業人才。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學習別人的先進之處,完善自己的不足,創新商業運營模式,不斷的增強廣州汽車企業自主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開拓國際市場。
據市場調查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不知道、不了解、不相信、不購買”的頗多,愿意嘗試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也不少,但有顧忌,這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推廣是個機遇也是挑戰。企業應主動配合政府,在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過程中運用各種可能的宣傳手段,不斷的提高消費者環保和節能意識,使消費者明白新能源汽車的種種優點。
在國家新能源政策引導支持下,很多企業都加入到新能源汽車研發和商業運作的隊列中,這將帶來劇烈的同業競爭。廣州汽車產業界應該時刻保持一種憂患意識,面對國際國內能源生產商、汽車生產商的不斷創新和開發,直視自己存在的問題以及所面臨的挑戰,與時俱進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江濤,楊再高.廣州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4)[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4) [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 顧偉璐,羅文華.基于SWOT分析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河北農機2014(12).
[4]秦志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問題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3).
[5] 李大元.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