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工業園區經歷從50年代的硅谷自發形成,到80年代世界各國相繼興辦工業園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成功的工業園區的經驗進行分析,為茶園新區的規劃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工業園區;裕廊工業園區;茶園新區
一、國外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分析
工業園區發展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80年代以前,世界工業園區發展緩慢,設區國家主要是工業發達國家,70年代末,世界僅有20來個工業園區,其中大部分在美國;80年代后,尤其80年代中后期,伴隨世界性高技術革命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浪潮,全球興起一股建設工業園區熱潮。在國外眾多工業園區中,這里重點借鑒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
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成立于1961年,位于新加坡西南部濱海地帶,占地面積約70平方公里,目前已發展為新加坡最大的現代化工業基地,工業產值占全國的2/3以上,裕廊工業園區的功能定位由初期的加工制造等逐步向通訊技術、生命科學等眾多高新技術企業演化,被認為是亞洲工業園區的一個成功典型。
總結裕廊工業區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1)準確定位園區的核心行業。根據園區和當地自身優勢以及外部的發展機遇,選擇適合園區發展的支柱產業,根據產業鏈再不斷的拓展,不斷地提高自身技術和資金累積。再根據自身的實力和外界的需要,發展新的支柱產業。(2)合理介入行業的相關環節。通過對行業細致分析,全面介入各個相關環節,獲得多樣化的收益,具體包括:通過集約利用土地,獲得土地轉讓收入;通過為園內企業提供全面的服務,提高園區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同時獲得增值收益;伴隨著行業與園內企業的發展,保持長期收益;利用園區發展積累的經驗,向海外拓展;利用園區成功的影響,提供獨立的園區規劃與建設服務。(3)對園區進行科學規劃。通過科學規劃,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著眼長遠發展,準確把握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合理引導企業投資,同時,強調區內設施建設符合投資需要,并與原有城市設施和工業部門配套,充分發揮區位優勢。(4)合理界定政府和企業的關系。在工業園區發展之初,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協調園區各方之間的關系,并提供資金和政策幫助,加快園區發展。之后,為了園區長遠發展,政府和園區開發商就雙方權利進行界定,主要通過經濟手段進行管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國內外成功工業園區對茶園新區發展的借鑒意義
國內外知名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對于促進我國工業園區發展具有寶貴的借鑒價值。我國工業園區的發展應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但不應過多的干預園區的管理活動,應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另外,必須重視人才發揮的作用,不斷的吸引高科技人才到園區;最后,應具有自身文化特色,在發揮傳統文化作用的同時,還應廣泛汲取世界其它工業園區的先進文化,促進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通過國內外工業園區成功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成功模式有所不同,但取得成功的關鍵都在于根據自身實際,走出了一條能夠發揮自身優勢、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
從世界工業園區的成功發展模式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啟示:(1)必須明確自己的戰略定位。如今世界產業眾多,各個地方的條件又是千差萬別,園區建設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條件,再結合市場的需求,準確對園區定位,戰略定位主要包括園區功能定位和產業定位,應當按照差異化和錯位發展戰略,根據自身的區位環境和現有的基礎條件、未來的各種可能因素等,找準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形成特色。(2)必須建立清晰的目標體系。在戰略定位明確以后,工業園區必須建立自己的目標體系,從而為園區建設開發、招商引資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明確的導向。要圍繞自身的戰略定位,建立包括每年開發多少土地、建設多少廠房、引進多少企業、實現多少銷售收人以及推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指標組成的近期和中長期目標體系,為推進園區各項工作和加快發展指明方向。(3)必須做到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的有機協調。產業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城市發展是產業發展的支撐。離開工業化,城市化就缺乏強勁的動力源泉,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城市經濟;同樣,離開城市支撐的單純工業園區,不僅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缺乏資金來源,而且工業發展缺乏社會配套條件的支撐,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發展。因此,工業園區必須堅持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以城市化服務工業化的方針,做到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的有機互動,協調發展,真正成為產業聚集、經濟發達、環境優美、社會文明、人民富裕的現代化工業新城。(4)必須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管理。世界所有的工業園區都高度重視規劃建設工作,許多工業園區的建筑和形象讓人耳目一新。我國的工業園區必須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要聘請國際知名規劃專家進行園區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和城市規劃,在建設中要注重高品位、現代化與當地歷史和人文的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真正成為當地規劃建設的亮點,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工業園區的規劃一經確定,要嚴格實施,一般不做大的調整和變化,確保規劃的嚴肅性,確保園區的整體形象。(5)必須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必須大力創新:一是建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務機構,實行城市政府派出機構的園區管委會的模式,管委會的內設機構和人員要高度精簡;二是賦予較大的管理權限,確保在園區內就能辦完投資、建設和企業運營的所有審批手續;三是實行獨立管理,與行政區沒有權利交叉;四是給予政策傾斜和支持,加大對園區的投入,引導相關項目進入工業園區,盡快形成聚集效應;五是引導園區的管理機構和工作人員轉變職能、觀念和作風,搞好為投資者和區內企業的服務。